云南行,第十站:漫游腾冲著名的侨乡——和顺古镇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2-14 09:26 编辑

         和顺古镇,一个被《中国地理》评为“一生必去古镇”的地方。到了腾冲,就要到和顺古镇看看。遗憾的是时间有限,许多人文景点没有进入,走马观花,没有更深层次地领略她的魅力。           和顺古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市城区西南4公里,是云南著名的侨乡。六百多年来,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使和顺成为云南省四个典型的生态文化村之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魅力名镇、全国环境优美镇、中国十大最美的村镇、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顺古镇的一系列殊荣,吸引国内外游客慕名前往。          和顺古镇的命名别有一番寓意,它起源于明洪武年间的军屯戍边。和顺古镇,原名“阳温暾”,意思是不冷不热的地方。因有小河绕村而过,"河顺乡,乡顺河,河从门前过",改名为“河顺”。后来,人们取其“士和民顺”的美好愿景,将名字雅化为“和顺”,沿用至今          和顺古镇依山傍水、环山而建,绵延数里,聚落着寺院、道观、祠堂和众多小巷,还有100多幢明清古宅院,如“四合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展现着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神韵,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还有许多建筑中西合璧,既有徽派建筑的婉约,又有西式建筑的明朗,兼有东南亚风情。和顺建筑布局严整,街巷纵横交织,屋舍错落有致,随处可见的徽派建筑粉壁黛瓦,马头墙高筑,饰以当地神秘的图腾,赋予了古镇独特的韵味。          和顺古镇有“火山环抱中的桃源仙境”之美誉,位列“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辖区内有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一代哲人故里——艾思奇纪念馆、三教合一的宗教场所——元龙阁、百年牌坊——芭蕉溪、久负盛名的滇西著名侨校——益群中学、规模宏大的刘氏宗祠和李氏宗祠等。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2-16 10:15 编辑

          当我们匆匆打的,从腾冲热海景区经和顺古镇南大门(不是正门),赶到古镇蕉溪村元龙阁大月台时,已是17:10。(建议:如果时间充足,还是从正门进,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游览,感受不同)。          月台多筑于村前各主巷道口和宗祠庙宇前,用石栏围护,部分月台筑有弧形照壁。在和顺古镇的每个巷道口或者标志性建筑前,都有半月形的建筑,称之为月台。月台是村民休息聊天的场所,如今成为当地人售卖小吃、饮料、本地特产的小市场。也许我们到的晚,游完古镇,总体感观,和顺古镇游人不多,虽然门票收费,但绝对物有所值。这里没有西双版纳等地的浓厚商业化气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镇风情,生活着大部分是当地居民,偶尔的小摊也增添了几分人间烟火气息。          隔龙潭相望是元龙阁。元龙阁前面为碧波荡漾,水体澄澈的龙潭,背后则是名木古树郁郁葱葱环抱的黑龙山。元龙阁为一群座南朝北之建筑,依山傍水,呈梯次结构,层层高筑,庄严崔嵬。阁前龙潭石栏回护潭水碧澄如镜,凭栏观殿阁倒影,宛若龙宫。           看着这里景色不错,我先打个卡,留个影。          潭边古朴的洗衣亭。和顺前辈出国“走夷方”,时刻挂念家中的亲人。为了家乡妇女洗衣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所以又有“爱妻亭”的雅称。从清光绪年间开始,逐步沿河修建了六座形态各异的洗衣亭,是和顺最独特、最温柔的公益建筑。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2-13 22:12 编辑

         元龙阁对面有家古色古香的“李府翡翠大院”,特色的古建风格与和顺古镇独有的人文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李府翡翠大院由云南腾冲人,民国元老领导创建云南陆军讲武堂、朱德的恩师李根源先生在腾冲的唯一嫡孙李成兴,于1998年在其祖父李根源和顺老宅的基础上创建的。李成兴为缅甸华侨爱国侨领。李成兴在缅期间曾任缅甸政 府翡翠咨询顾问,曾在缅甸有自己的玉石场,从事翡翠玉石开采、经营四十多年,并在密支那及曼德勒成立了当时著名的“源兴祥”商号,“源兴”即取其祖父李根源的“源”字和李成兴的“兴”字而成,“源兴祥”的翡翠珍品当时主要销往香港、台湾及新加坡华人圈,形成很好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李府翡翠大院是亚洲宝玉石研究理事会会员,被确定为腾冲玉雕工艺定点培训中心、珠宝玉石研究检测试验中心。李府翡翠大院以建设侨乡翡翠品牌为己任,以诚信赢天下,在李府翡翠大院的每一件翡翠均为缅甸天然翡翠。          李府翡翠大院,门前有一个宣传栏,上面写着“民国国务(zongli李根源先生专题展”,而店里也有很多李根源生平事迹、历史故事,以及李根源生前使用的物品、读的书和一些名人在抗战时送给他的物品。李根源被誉为“云南第一人”,他是国民党的元老,国军上将,著名的爱国人士,他曾创办“云南讲武堂”,并特招了四川籍学生朱德,后来又两次关键时刻帮助朱老总,最终成就了革命大业,两人的师生情谊保持几十年。李根源先生最大的功绩是抗战期间振臂高呼,号召全民坚决抗战,发表了著名的《告滇西父老书》:“我们云南一千七百万民众,立刻要发挥保省即是卫国的牺牲精神......虽毁家纾难,亦在所不辞”。他的义举震动云南,感动全国,受人尊敬。腾冲的“国殇墓园”,也是李根源老先生倡议修建的。          李府翡翠大院有一架老水车,静静地伫立在野鸭湖畔,仿佛在诉说着久远的故事。这也是李家的善举。因为旧时在当地恐怕也只有李家有这份财力造福百姓,为村民舂米磨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水车不仅是农业时代的象征,更是现代人眼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月台一侧有几座古朴的亭子,里面就是元龙阁小吃街,各种吃喝玩乐,应有尽有。          月台上那株有几百年历史的高山榕,犹如历经沧桑的老者,枝繁叶茂,高耸入云,见证了和顺古镇岁月的流转。          离李府翡翠大院不远,有“艾思奇纪念馆”。艾思奇纪念馆原是艾思奇的父亲李曰垓(李曰垓是辛亥革命的元老,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于1918年修建的宅院。纪念馆前临元龙幽潭,后枕凤山,地势高旷,环境优美。是一幢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的四合院楼房。大门口悬有“艾思奇纪念馆”匾额,院内建筑精巧,串楼通栏,点缀西式小品阳台,正房前厅有一石砌圆形拱门,青藤缠缆,古朴秀雅。艾思奇(1910年3月2日-1966年3月22日),云南腾冲人,原名李生萱,蒙古族,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2-12 11:55 编辑

         漫步踏着月台青石板,我们走向元龙阁。元龙阁由山门、龙王殿、三官殿、魁星阁、观音殿等组成,构思奇巧,结构紧凑,背靠青山,面临绿水,宛若人间仙境。          走近元龙阁山门,前书“隔凡”,背写“通幽”。          元龙阁建筑最早的是山门,建于清乾隆廿七年(1763年),次为观音殿,建于道光三年。当时,元龙阁所在的山脚,泉水涌流,越来越大,村民认为有龙神显灵,举行了大规模的“接龙”活动,并垒石打坝,积水为塘,以兴灌溉之利,取名“龙潭”。又在潭边修建楼阁庭院,取“元龙阁”,意思就是水源龙首。          元龙阁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后在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得到重建,是一座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的文化瑰宝。元龙阁牌楼式大门,面阔三间,8.6米,进深二间,3.3米,1996年由李钏惠坤捐资重建。原大门原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建,施有斗拱,很是精美,惜于1989年8月24日被火焚毁。           走进大门就是龙王殿,单檐硬山顶抬梁式结构,清道光十年(1884)重建,面阔三间,11.1米,进深四间,8.4米,前后设廊。檐下悬清道光己亥年(1839)和盛号刊“庆笃屡丰”、1920年合乡善信刊“骥群声高”匾各一块。后面的魁星阁、三官殿、观音殿和主体建筑魁星阁,由于时间关系就没有上去看看。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2-13 01:13 编辑

          从元龙阁出来又见龙潭。龙潭是一个由地下涌泉形成的湖泊,面积达数十亩,水体清澈,游鱼可数。潭周边以精美石栏饰之,潭中石亭翼然,潭畔古木苍天。传说古时和顺有龙为患,和顺先民修潭敬龙,因此风调禹顺。春冬两季去和顺龙潭,会看见“龙潭晨雾”是和顺古镇优美景象之一,虚无飘渺,如在画卷中。和顺龙潭晨雾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地下泉水水温高于地表温度,遇上清晨的冷空气而形成了水雾。          回到大月台,眺望和顺古镇,这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镇依山而建,建筑与建筑紧密相连,仿佛世世代代传承的画卷。          月台的另一侧是野鸭湖,湖水来自龙潭泉水,清澈透亮,给宁静的古镇增添了一份灵秀和温润。这个湖三面环山,一面有堤坝,野鸭湖不大,周围翠绿环绕,显得格外宁静平和。湖水清澈见底,仿佛能看见水底的白云。因生态环境优良,逐渐成为野鸭等水禽的栖息地而得名“野鸭”。这里风景如画,是秋天候鸟南迁时聚集越冬的好地方。           静谧的湖面上 ,古镇的民居宛如画中倒影,倒映出和顺古镇岁月的沉淀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2-14 01:26 编辑

         湖水的波光粼粼与周围的景色相得益彰,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湖边,宛如一座座精致的艺术品‌。          走进野鸭湖,环视四周。湖水与周围的青山绿树、民居建筑构成了一幅“远山莽苍苍,近水何悠扬;万家坡陀下,绝胜小苏杭”的优美画卷。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寥寥数语, 不仅勾画和赞美了和顺村落“绝胜小苏杭”的优美景色, 也反映了和顺村落符合中国传统的天人感应,“背山环水”的风水理念。           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山水相依,美不胜收。            湖面上的倒影,静静地映照着周围的山峦、树木和古建筑,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          和顺古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每一处古建筑都与自然景致交相辉映,诠释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2-14 02:33 编辑

            绿影婆娑,垂柳拂岸,各式民居依山傍水,栉比鳞次。这些民居建筑充满了古韵,又融和了现代的气息,古今交融的氛围,让人沉浸在美好的视觉中。            古镇的每一砖每一瓦,都似乎在诉说着和顺的古老和今天的故事,引人入胜。           漫步在野鸭湖中,我被周边的美景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画中。           S形的挡水堰,为游览野鸭湖增添了一分情趣,吸引来了许多的游人,或打卡,或拍景,热闹非凡          野鸭湖对面黑龙岭山坡上的一组建筑就是李氏宗祠。李氏宗祠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占地4000余平方米,规模宏大,所处地势高峻,视野宽阔,环境清幽,内有民国元老谭延恺、李根源题写的楹联。和顺李氏家族上曾产生了云南都督蔡锷的秘书长李曰垓、哲学家艾思奇(李生萱)等一批文化名人。李曰垓是艾思奇的父亲,云南辛亥重九起义元老,出任云南护国军秘书长。著名的讨伐袁世凯称帝的《讨袁檄文》就出自他的笔端,被国学大师章太炎称为"天南一支笔”,后曾任滇西第一殖边督办,政绩斐然,并有诗文传世。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2-14 01:58 编辑

          漫步在环湖石板路上,感受古朴宁静的氛围,让人心旷神怡。          和顺整个村庄每姓为一巷,每一个巷道口设有一个总大门, 古代称闾门, 门额上题有:“仁里德馨”、“说礼敦教”、“俗美风淳”、“兴仁讲让”等, 再配以木刻或石刻对联, 无不折射出传统儒家文化诗书礼仪的道德观念。          走进古镇街巷,两边是中西合壁的商铺、饭店、旅社。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每条巷道都采用火山石铺筑,中间有一股比较平整的石板路,当地人称之为“灯芯石” , 是专门为老年人、妇女修的。在当地无论是当官的还是有钱的,只要遇到老年人、妇女,就得让出“灯芯石” , 这是和顺人尊老爱幼的一种美德的体现。也有说是给老师走的,反映和顺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翠玺楼是李府的一家全景餐厅,也算是和顺古镇的网红打卡地。游人可以在楼上,一边欣赏古镇美景, 一边品尝特色美食。 让生活慢下来 ,才是最好的活法 。          益群中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著名中学。1940年在爱国民主人士寸树声倡议下,由侨胞、乡人捐资,在著名侨乡腾冲和顺创办,当时为私立初级中学,寸树声亲任校长,1953年国家接办,1957年增设高中,后更名为腾冲县第二中学。寸树声(1896—1978),字雨洲,出生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和顺乡。爱国民主人士。日本九州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历任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经济系教授,西北联大商业系主任。1940年回乡,创办和顺益群中学,任校长,兼中心小学校长与和顺图书馆馆长。解放后,历任腾冲县人民政 府县长、云南大学副校长、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云南政协副主 席、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云南省主任委员等职,1978年病逝于昆明。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2-14 03:00 编辑

          游完野鸭湖东侧和顺古镇的蕉溪村,我们沿着湖堤石板路,走向湖西边的水碓村。          湖堤右边有一片与左侧的野鸭湖相通的陷河湿地。只因人走进去容易陷入水草之中,于是叫“陷河”。 这里水草丰茂,野鸭水鸟嬉戏其中, 泛舟其中,田园野趣, 令人沉醉 。“家乡好,最好陷河头,绿柳丛中穿紫燕,红莲塘畔卧青牛,结伴泛孤舟。”这是一位海外游子笔下的陷河美景。           和顺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当时朱元璋命令“蓝玉、沐英攻大理,分兵鹤庆、丽江、金齿(今保山),俱下”。现在和顺的寸、刘、李、尹、贾数姓祖先就是四川、江南从军而来,以后军屯和顺,世代留守此地。一些人后来定居“阳温敦村”,成为和顺的五姓先祖。这些先祖们不仅带来了中原的文化,更在和顺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古镇的村落风貌、民居建筑,保存了中原文化精髓古镇的村落风貌、民居建筑,保存了中原文化精髓。古镇相对封闭、传统、安定的环境,完整地保留了中国明清文化的特色。如果不知这里是西南边,还真以为是到了江南水乡。          和顺古镇虽坐落在穷乡僻壤,但和顺人却知道拼搏奋进。他们世世代代赶着马儿走出大山,在中、印、缅之间的崎岖山道上穿梭跋涉,走出了一条充满艰辛的生存之道,产生了“翡翠大王”“棉纱大王”“谷米大王”等一批雄商巨贾。可以说和顺的历史,就是一部“走夷方”的历史。他们走出了南方丝绸之路上最大的侨乡,走出了一个“海外的和顺”,至今仍有很多和顺人侨居海外。          和顺家风文化长廊沿野鸭湖而建,全长400余米,错落分布了二十多组精心设计创作的石雕和装置,浓缩和顺家风文化的十多个故事,被分为走夷方篇、励志篇、孝道篇等十六个篇目,集中展现和顺历史上涌现的道德楷模、文教先贤、抗日英烈、爱国典范等,是一个展现传承和顺优秀家风文化的窗口。            和顺家风文化长廊的尽头,是筑有弧形照壁的月台,有村民或是游客在此休息聊天。          走进如丹青泼成的小巷,留下流年清香, 粉墙黛瓦、翘檐飞阁、闾门小巷,六百多年的时光,将故乡和顺雕琢成古镇经典、遗世传奇。          这个门楼和花墙的里面是和顺总兵府。原系清朝从一品大员振威将军、腾越总兵张松林老宅的和顺总兵府,建于光绪末年,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路右有一门楼,上有“和顺小巷”门额。和顺小巷沿三合河而建,是和顺古镇的重要景点,保留了许多古迹和古建筑,是腾越文化、和顺文化的缩影。和顺小巷里有:大马帮博物馆、滇商馆、走夷方馆、古法造纸馆、翡翠大王家乡及总兵府等。走入和顺小巷,就仿佛穿越了历史的时空隧道。          和顺图书馆成立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是本乡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教育而捐资创办的乡村图书馆。1980年,纳入公共图书馆建制。现有藏书11万余册,分藏古籍、民国、中华再造善本、现代等书库,典藏文献图书较为丰富。内有胡适、熊庆来、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和顺图书馆被誉为中国乡村最大的图书馆,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与和顺图书馆相邻的是文昌宫。文昌宫用于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是道教中掌管文运和功名的神。和顺文昌宫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由大殿、后殿、魁星阁、朱衣阁、过厅、两厢、大门及最前面的大月台组成。在左右楼阁下镶嵌有《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明、清两朝取得过功名的和顺人共计809人,其中举人8位、秀才600余位,在朝廷任过职官者180多位。文昌宫是和顺教育的摇篮,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这里开办两等小学堂,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由和顺华侨捐资创办的益群中学设立于此。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2-14 03:03 编辑

         和顺图书馆前面,就是环绕古镇潺潺流淌的芭蕉溪。溪上的双虹桥老桥始建于明代嘉靖初年,相传为“桥头老爷”寸玉率众建修,清光绪十年(1884)重修;双虹桥新桥建于1921年,两桥形如双虹卧波,故名“虹桥”。两桥造型精美,桥畔绿柳成荫、红莲映日,村妇捣衣之声不绝;桥下鹅鸭戏水,鱼翔浅底,一派江南水乡的恬美风光。          芭蕉溪老桥头是“文治光昌闾门          和顺古镇中的牌坊是旧时代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和顺历史上有12座牌坊,建于清末民初,后毁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2002年之后,陆续得到恢复。和顺牌坊分为百岁坊、文化坊、节孝坊三类。反映大众祈求富贵、祈求长寿的“百岁坊”牌坊在黑龙岭的李氏宗祠前。走进闾门看到的是“文治光昌”牌坊,家族祈求平安、传承地方优秀文化的文化坊文治光昌文化坊为全石质结构,通体用火山石雕砌而成。它是四柱式乌头门牌坊,三门洞开,两层斗拱。我们先看到的是牌坊背面,上层正中镌刻行书佑启人文字,两侧饰以吉祥图案浮雕。左右两边石板分别刻颜楷“俗美、 风淳”。其正面上层正中镌刻“文治光昌”,两侧饰以吉祥图案浮雕。左右两边石板分别刻颜楷“士和、民顺”。下层石枋两面饰以吉祥、如意纹等图案。坊体结构精巧,材质精良,图案形神兼备。经能工巧匠之手,集若干种技法,雕刻工艺上乘,线条清晰流畅,已然成为艺术珍品。            芭蕉溪新桥头是“文澜壮阔闾门          走进闾门,立于双虹桥新桥头的为节孝坊。节孝坊的正面镌刻“高峻怀清”,背面镌刻“冰清玉洁”。贞节牌坊是古代用来表彰那些在丈夫去世后坚守贞节、不改嫁的女性的一种建筑。“贞节牌坊”里的故事说来却不免有些沉重。寸氏,十七岁嫁入和顺大石巷下李家,十九岁时丈夫身故他乡,他将侄子李德爵抚养成才,李德爵最后成为了和顺跨国大商号永茂和的经营者。另一位尹家女子,嫁给同邑张炳照,在她二十七岁那年,丈夫身故,她独自抚养三个儿子长大成才。八位孙子中,产生了和顺的最后一位举人——张德洋。          和顺古镇明嘉靖年间立的《重修阳温登村水利碑》,矗立于荷塘一隅。它记录了明正德末年,被乡人称之为“桥头老爷”的寸玉,从京城“鸿胪寺”(相当于外交部礼宾司)告老返乡兴修水利的事迹。碑身古朴典雅。其石质坚硬,历经沧桑仍保存完好。碑文刻工精细,字迹清晰可辨,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圣旨碑后面的荷塘里立有一小亭,名“雨洲亭”。雨洲亭是纪念益群中学首任校长、曾任云南大学副校长的寸树声先生而建。寸树声,字雨洲,腾冲县人民政 府首任县长,历任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云南省政协副主 席、民盟云南省委主委等职,是云南著名的教育家。亭中“雨洲亭”石碑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题写。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和顺顺和”牌坊。牌坊背面“仁里”二字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才子,曾担任腾越道尹的赵藩所书,意为和顺是讲究传统文化的仁义道德之乡。        “和顺顺和牌坊建于2001年,是和顺标志性建筑。中国人都喜欢“”、“”两个字,和与顺不论如何组合,都让人向往,让人琢磨。这里巧妙地用了回文的修辞手法将和顺两字构成和顺顺和的组合,寄托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对人们的美好祝愿。       和顺顺和牌坊一侧一座白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屏风墙,屏风墙上面白底黑字“内和外顺”,这四个字是前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的题字。          屏风墙正面是网上曝光最多的“世界腾冲,天下和顺”迎客屏风墙。洒脱、飘逸的八个黑字在洁白墙上尤为抢眼。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