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南京明城墙2:解放门~中山门 - 江苏 - 8264户外手机版

  江苏

解放门是1954年新开的一道城门,位于玄武湖岸边这段从玄武门至太平门的明城墙 ,是南京城现存最长、最完好、最高大的城墙段。近年来经过整修,在该门修建了南京城墙博物馆,使得解放门、旁边的台城和该博物馆成为了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巨大的五环标志、鹤立鸡群的鸡鸣寺塔、遥相呼应的玄武湖、紫金山,使得这一段城墙成为风景最为优美的路段之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作为480寺之首,古鸡鸣寺当时曾为南方佛教的中心,修建的鸡鸣寺塔塔高44米,塔内供奉药师佛佛像,成为鹤立鸡群的标志物之一。历史与时代交织,佛学文化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组合,造就了视觉上不一般的享受,让沉闷单调的徒步运动成为拓宽视野的大好机会。


走出解放门,区区四公里的路程,趣味组的任务戛然而止。盖章、领取纪念牌、对着镜头摆POSE……一时竟意犹未尽,沉甸甸的纪念牌如同厚重的城墙般厚重、踏实,时光在这一刻快乐的流淌,人生当中的第一块非同寻常的奖牌,我行,故我在。


太平门,为南京明城墙十三座内城门之一,位于南京城东北垣,是明代京师城北的正门,因城门外为天牢所在,时常传出囚犯的哀呼之声,希望城内太平和谐,故取名“太平门”。1955年至1958年,南京市政府先后拆除太平门段城墙共360米,只留下东西两侧,富贵山与九华山上的残断城墙,原址后辟为龙蟠中路,为南京城东通往市中心的唯一一条主干道。2014年为重新连接龙脖子段和九华山段城墙,江苏省政府上报国家文物局经批复后,改建太平门通道,主门洞设四股车道,两个辅门洞各设两股。此外门洞旁留有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整座城门宽约72米。


从解放门出来后,我们便与马校、骑行以及三个姐姐渐行渐远,为了完成35公里的徒步目标,一路上也只能走马观花地到此一游,幸好这一次我紧紧团结在易工的身边,能够听到不少的古城旧事。从太平门到中山门这一段,只能走步道,而紧依城墙的步道道路狭窄,车水马龙。更重要的是,大部分趣味组成员到了解放门之后便打道回府。所以此次活动的指路志愿者几乎不见了踪迹,幸好有易工这张活动图给我们指明方向,穿街过巷,经龙脖子路、小九华、紫金山栈道抵达琵琶湖路段,仍不见马校一行的身影,只好停下脚步,坐等。

等待的过程就是一个望穿秋水的过程,幸好琵琶湖这一块风景宜人,10分钟后,两队人马终于成功会师。
太平门到中山门这一段,城墙高大威猛,站在墙下看城墙,更觉得气势逼人,坚不可摧。枯萎密集的藤蔓覆盖了墙体,愈发显示出“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豪情。不知草长莺飞的季节,又该是怎样的一个花红柳绿,春意盎然?


再往前走,皲裂的墙体便毫无遮掩地显示出岁月的沧桑,一时让人触目惊心。时间的年轮隆隆碾过这片墙体,风化剥蚀了的青砖、伺机蔓延的裂缝,让这座高大耸立的城墙风雨飘摇。修缮、维护、保养成了一个刻不容缓的话题。


前湖段城墙保护性水涵的修缮,仿佛一个巨大的城墙撕裂口,向我们展示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的地下水涵。通过这一横切剖面,认识几百年前古人是通过怎样的地下水管网达到疏浚防汛的目的。


古老的城墙,斑驳的记忆,绿色的希望……时间它不会说谎,在许以沧桑的同时,却仍以蛛丝马脚的星星之火,照亮整个前程。


穿过地下通道,从步道横跨至中山门登城口,中山门原为明初京城13座城门之一朝阳门的旧址,1928年,在朝阳门单穴拱券基础上拓建为三穴券门,并改名为中山门。1937年,中山门侵华日军炸毁部分拱券,原整体结构遭到破坏。2003年,对城门拱券进行了彻底的修缮,形成了如今车水马龙的盛况。

围观欣赏美景

欣赏 支持分享精彩活动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