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山更高》当事人马一桦指证严重虚构 - 户外大厅 - 8264户外手机版

  户外大厅
本帖最后由 独行马 于 2025-3-21 04:43 编辑

《比山更高》当事人马一桦指证严重虚构



    《比山更高》一书在2024年底和2025年初,在豆瓣、收获文学榜分别取得非虚构类作品的第三和第二。更为这一本充满虚构并带有恶意的故事传播带来了扩大事态、造成当事人声誉受损并扩大的可能性。


这是作者在被采访中所声称的几重验证过,并特指了采访对象在加拿大越洋电话打了20多个小时,实际是2021年有过20多个小时的微信通话进行采访,此后一直到出版后才联系问地址寄书,微信通话不用花越洋电话的费用,二次验证担心泄露可以只交流与当事人相关的内容,但作者并没有。另外请注意作者对注释的强调,我才理解了他正文貌似公正,实际上注释里做的那么多小动作(本人之前的说明及回复中有大量证据)

以致我在读完前两部时,暂停了阅读,书中内容的严重不实导致急火攻心曾晕倒过一次,当时按书中的内容写了第一次说明,由于之前没有构成证据的图片视频之类的东西,多数是回忆式的,而作者并不承认书中存在的虚构情节。我才逐步开始找有力的证据,包括通过朋友和早年的硬盘找当年的图片、文章、甚至是高山向导证书。这样我写了三次说明和回复,证据越来越充分。

这本书因为上了前面提到的两个非常有影响力的榜单而倍受关注,一位读者在偶然的相关搜索中搜到了我的几次说明及回复,在没接触过登山知识的情况下,仍然认真阅读了我的所有回复及证据,并从文学的角度也分析了作者在书中信源的可靠性,毕竟我的说明足够证明作者在与我相关的多个事件中存在虚构。这位读者分别在8264和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关于这本书真伪的文章,只是分析了我的说明的一部分和作者高姿态的回复,其中专业的统计和分析也确实是我本人做不到的。这里是微信公众号上文章的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n_TbSJi0Gc1IZLlu38WUA

我一位三十年的朋友也是通过上述的榜单知道了这本已经很受欢迎的书,他是不了解登山的人,我让他也看看我曾经的说明与回复,他看后联系我说的是不要太较真,那只是书中情节启承转合的需要。我以前的朋友们可能多数是持这样的观点,而我有些一根筋,还是当事人,我不去纠正谁还会去做这种事呢?

那么本文前面第三、四、五、六等图片,是作者在虚构还是真实有关的承诺或强调,那些明显脱离非虚构承诺并带有贬义的内容,该不该被谴责,这是一本真人真事的所谓非虚构作品,作者为了人物的立体,故事的连贯、启承转合,加入一些小的改动无伤大雅,但很多内容的改动已经严重偏离了真实历史。

比如作者在第一部里在陈家慧已有男朋友的情况下偏要编造出与严冬冬的感情线,在李兰的问题上也是有明显不妥的内容,书中的主要人物众多,我是仍然活着有可能质疑内容真实性的一个,其它人要么已经不在了,要么像李兰一样不希望被打忧,再就是书中后面出现的人物都在国内,与作者相对容易联系,书中也并没有什么负面的描写。

在与读者交流,书中为什么出现明显贬低甚至构成恶意诋毁的内容时,得到的结果有可能是在书中我被设计成承上启下的人物,书中要抬高阿尔卑斯登山的实用性,却一再贬低喜马拉雅方式,何况还是苏式的喜马拉雅方式。我记得04年底攀登幺峰后我去贵州做推广,当地登协的老**问我:“当时山野杂志马德民写的报道文章里有“开创阿尔卑斯新时代,喜马拉雅方式已成昨日黄花”之类的语句,他们那一代从无到有所做的努力就这么被否定了吗?“

那么在书中我在参加03年底高山向导培训班之前就一定是没有接触过踢冰、打镐,只会苏式砍冰台阶的登山者,那么我当然也拿不到高山向导资格,即使我在被采访时提供了那么多的可查证的信源作者也不予采信。在哈尔滨的比赛中更是把男子女子不同冰壁的比赛混为一谈,直接写女子比男子还要快了一倍,以证明那年代男子水平的低劣,更是在注释中再次将比赛冰壁的坡度改成了70度。还有我离开李映珠的风雨雪、汉斯的奥索卡,以及自己与曾山在攀登大黄峰时的所谓矛盾晚期,都是与外国人处不好关系,所以他把朝鲜族同胞李映珠写成韩国人。作者对登山的了解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大黄峰是与幺峰同等难度的山峰,将近二十年了仍只有两人登顶,矛盾晚期两人还能搭档完成首登?这种难度在山上一点小事就有可能出事,成功攀登所需要的配合默契是矛盾晚期能够做到的?一年前已经矛盾晚期了为什么一年后我会把公司交给他?书中还莫须有的贬低马一桦、抬高李红学,借以制造矛盾。作者曾说过,他为写这本书收集的山野杂志比山野杂志社自己保存的都全面。他没有看到关于高山向导那期专题?而我通过朋友在现在的淘宝上买到了,而且是搜过期期刊找到的全新的杂志,那么他是真的没有看到吗,显然不是,在我写出第一次说明后,他给我王云龙的那篇文章来堵我的嘴,更是利用王所谓中登协官员身份来转移我披露真相带来的压力,也是制造我与王云龙的矛盾,我很早前就说过,孙斌被采访和王云龙的文章都是在马欣祥07年不给我发证书之后,相当于领导定了调子,下面只是执行。他转移矛盾的目的确实做到了,我当时一气之下曾说出“王云龙就是个笑话”的话,真是好心机。而包括马欣祥那次不给发证书,是因为刘喜男事故刚出事不久,先淡化处理也是情有可原,到采访过去十五年了,他在采访中我有明确表述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这个结论,而这个结论被有朋友补办的真实高山向导证书推翻了。他先入为主不去查证采访信源,是自称严谨的非虚构作家的正常发挥吗?


再说说这本书信源的事,难怪读者普遍认为书中人物塑造最成功的是伍鹏、其次是严冬冬,最不喜欢的就是马一桦部分,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信源。伍鹏的妻子魏宇也曾是户外探险编辑,与作者曾经是同事,是可以通过平常聊天就可以了解丰满起来的人物,伍鹏不在了,他妻子可以说是最了解他的人相当于一手信源,所以这个人物塑造的也是最成功的,加上与魏宇的同事关系,作者虚构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小了(否则同事们也不答应)。严冬冬与作者可以说是同一所中学的校友或者学长,那么他就可以写进包括一些严在家乡的内容,除了严冬冬的朋友、同学、搭档等采访外,最重要的信源是严冬冬有博客,里面有大量的往事细节和心态描写,请注意这部分不是采访他人而是严自己亲自写出来发表的真正一手信源。所以严也可以被描写得生动立体,他已经不在了,他的故事里面有没有什么不妥,无从查证,他的朋友们只会认为故事里就是真的,毕竟朋友们也是读者,也看到了前面提到的那么多承诺,自己不了解的事就只当承诺是真的,有一些出入也没有人会较真,以为是自己不在场或者采访到其他参与人。

而李红学和马一桦的部分,因为作者并不相信采访马获得的一手信源,都只能靠采访相关人士,算二手信源,存在大量不实内容,包括我以前写的文章,主要出现在山野杂志等期刊上,是被编辑人员编辑过的只能算二手信源,我自己的博客开通不久就没有再更新过,更没有写过什么心情之类的文章。那么我和李红学的区别就是一个向高大上方向写,一个向虚有其表方向写,这是我本人相对比较了解的部分,具体大家看我不久前的帖子。我在2021年接受采访直到2024年八月底,作者没有再与我联系过,我猜想他是有录音,我在异国它乡没有办法提供证据他自己去查证即可,但没有二次验证纸质书已经出来了。所以我在看完书的前两部分才会急火攻心甚至晕倒,毕竟书已经上市了,造成的影响无以挽回,并写了第一次说明。书写的确实扣人心弦,尤其是我所熟悉的登山领域,当时暂停也是翻看时发现了王茁和伍鹏,他俩也是与我有联系的人,心情必然波动。我看过很多环环相扣,紧张刺激的书,作者曾说过算是阿尔卑斯登山小史,后来不承认(但我在查小红书的时候还是看到过这种说法),那非虚构的承诺呢?作者是把书当成爽文小说来写的吗?只为了把故事性和人物的立体感(所谓立体感就是有高光必然也必须有阴影)写出来迎合读者,完全不顾历史的真实性,里面都是用的真人真名姓,你把人物改成“虾仁”或者“柳如烟”也行啊,如果是小说我绝对一笑置之,这本书有利于让大家了解登山就行,但它不是。为了所谓人物的立体感,变着法的查找人物的阴暗面,比如马一桦医美的事就是作者脑补编造出来的,作者引以为自豪的大量注释居然说此事件是采访自马一桦和陈力,而陈力根本不知道当年还有这回事。比如马一桦嫉贤妒能招李红学进公司半年只参加一次活动就被开除了,是采访陈力时偶然得知一次登山中确保不力差点让马一桦掉落石崖,就省略了其它攀登得出这种结果。比如2006年6月马一桦与曾山就矛盾晚期了。比如与刘喜男家人的官司两次他家都败诉了,在采访中我已经谈过判决的事他可以去查法院的结果,作者为了表现悲情并引出他家人的公开信,更在书中硬说是不了了之。作者善于煽情,曾说共情逝者而非生者,但这些并不是能够为非虚构作品编造故事的正当理由。而作者在采访中马一桦提到过的高山向导和刘喜男家人官司这样在全书中有重要成分的一手信源也并不查证,不相信没关系,作为非虚构作家这本是他应该做的工作哪怕是去证伪。人们常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我第一次说明时与作者微信通话时承认有无心之失,后来为维护形象只公开承认了几个无关紧要的部分。现在通过作者在被当事人质疑几月后仍在公关说是绝无虚构,并且声称全部真实,我更是相信那些带有恶意的内容是故意设计而为之。


这是作者出书后被采访的文章,请注意抬头是高海拔攀登、探险者宋明蔚,配上这张图没有违和感,但这张图是我在2006年6月攀登大黄峰时拍摄的,下面冰原处有个小点是大本营,是走了两个前进营地才进来建立的大本营,这是难度与幺峰同级的山峰。文章用我的图片没有标明出处,更是在文章一开始也是图片下方用高海拔攀登探险者的身份说大多数人对攀登一无所知,文章是记者写的,但图片难道不是宋明蔚提供的吗?这是将自己也位列幺峰攀登成功者之列吗?他为这本书做了很多公关行为,毕竟刚工作不算久就辞职写书,著作成功与否都是下了一个大赌注,那么在书中虚构故事,甚至造谣贬低书中人物的情况就不难理解了,毕竟只许成功,不可失败,所以在我写第一次说明后,他没有为自己未做到二次验证道歉,而是指责我破坏了他的作家公众人物形象,并借所谓作家朋友的语言认为我在刘喜男事故后得了创伤综合症而变得不可理愈。我更是有理由怀疑他是故意不与我二次验证,反正我在国外,不可能对他造成什么实质性损失,所以宁可造假,故事写的引人入胜才有卖点,如果二次验证,我在书中那些被颠倒黑白的故事就会消失,那么他的卖点何处去找。所谓风浪越大鱼越贵,不狠一些怎么出圈。

有位朋友总结出了我在书中体现出来的形象:技术不好、体力不行、性格怪异、众叛亲离、为人刻薄。一个十五年前还活跃在登山户外圈的有些名气的人,不可能全是坏的形象,正面描写也是有的,那几次著名的攀登活动并不可能在故事中有马一桦就不被体现。在第四部阿左夸赞马一桦时,作者却在文中称那人大大的肚子,我03年开始办刃脊公司至此时的2013年,这十年体型变化并不大,而且当时还是刚刚攀登完格聂峰所以是黑脸,要体现大大的肚子前面十年前书中说像熊一样已经体现过了,难怪有朋友说,夸赞就夸赞,作者也非要在这里描绘出人物不近人情的形象。你指望四、五十岁之间的人体型与二十岁的相比现实吗?何况是半路出家,并不是二十岁就开始登山并注意保持体型。

即使虚构作品人物也有正面和负面两个方向,显然作者是把马一桦设计为负面形象多一些,本不用高大上,中性即可,何况是真实人物何须高大上,在同一个世界,造假后怎可能完全回避对方获知真相。书中仍然这么写,这方面就不知道作者在赌什么了,通常拉一个踩一个最是制造矛盾,也许作家的脑回路与众不同,像他这样写才能够矛盾冲突升级,使全书有看头才能大卖?可以说作者驾驭这种宏大叙事有些吃力,人物过多,只好靠拉踩来制造矛盾,迎合某些读者猎奇的心态。


有朋友向我介绍小红书受众多,我才查到这是作者在小红书上读者写的读后感后面的回复,我更是发现一开始我对书中严冬冬与李兰部分非常反感的由来,原来我不是唯一一个被写成负面形象的人。包括严冬冬后期的一些表现,是不是真的如此,严已经无法质疑,他的朋友们因为不是当事人,顶多存疑也无法质疑,都是没有接触过的当事人,在马一桦的问题上有那么多的虚构,在严的问题上会完全没有吗?所谓严的音视频授权,严已经不在了,谁的授权?为了所谓的立体感,挖空心思找阴暗面,起码还活着的当事人不认可。

豆瓣和收获两边好像都是有评委的,不只是读者投票,还有上海的出版社和单读等,没能严格审核作品是不是真的非虚构,是否真的做过二次验证,他们对于传播虚假信息负有连带责任,无论是不是作者欺骗了他们,他们都对造成的传播后果负有责任。

我在十月8日第一次说明和相继的第二次及第三次图片证据,都是在那两个榜单评选出之前,一方面户外登山圈的影响力有限,8264的影响力有限,另一方面,作者仍在同时期大力宣称绝对真实,使那两个榜单仍然对所谓非虚构实质大量虚构的作品推进了榜单前列。请看作者在单读上的推广日期是三月七日,相差五个月,没人质疑内容的真实性。

小红书过来的朋友要看更多证据,请点击作者独行马即可查到最近写的帖子。

此文是为小红书写的,因为小红书字数的限制,发在这里在小红书上留了链接,触动了某种机制被禁言了。第一次使用小红书,三天了仍未解禁,正在申诉,另注册一个因为之前注册用过同一个电话也会冲突,但愿申诉能成。申诉回复说是某些地区功能不全,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加一个链接就被永久禁言,自助解除-实名认证-功能升级中,暂未开放--?????


第一次用小红书,帖了几张图,文字部分有字数限制帖了个这边的链接,被认为有导流行为禁言了。我自己查了好久才知道不能加链接,据说大量外国人涌入小红书是真的吗?他们能够理解这些奇葩规定吗?
好一个道貌岸然的高海拔攀登、探险者宋明蔚,竟然用别人的照片欺世盗名,要不是老马指出还真以为照片上的人就是作者本人呢?这是想出名想疯了吧?有这样的学弟,估计严冬冬在天之灵也没脸看吧?
坐等小丑出来自圆。

发自8264手机版 m.8264.com
果然都是名利场啊,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本帖最后由 独行马 于 2025-3-21 05:56 编辑

我刚注册的小红书被禁言,有人把主贴上对“上观”的那篇广告文的质疑发在了小红书:《比山更高》作者盗用照片炫耀虚假登山履历被人质疑,这是我引起的我在这里回复:
上观的原文在这里: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801131.html

文中一共五张图片,没有一张写明出处、或者加有图片注释,我的那张图片很多网站都有,比如8264大黄峰的报道,了解登山的人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可这篇文章是面向大众,主要群体是并不了解登山的文学读者,图片下方的正文却像注解一样,写的是高海拔攀登、探险者宋的高姿态发言。即使是采访,像个别人回复说的不是宋的意思,网上搜的图也有可能。那么宋不可能看不到这篇文章,那么这样写会不会造成误解,他会不知道吗?默许还是有意呢?这种有可能造成的误解,在他自己写的书中一样到处都是,他没有切身感受所以也没有提醒文章的作者,或者他就是想达成被误解的效果?

有人还说幸好有书在(书中有这张图),否则被人骗了,这也是原书作者才有的脑回路,这是两回事,看过书的才会发现那张图片,而上观的广告文章是面向没有看过书的普通大众或者叫网络读者让他们买书,难道作者(不管是采访者还是被采访者)没有义务加一个出处或者说明吗?还有读者问图片是否被授权贴主怎么知道,我自己的照片怎么我不知道?即使曾山授权了也只是那一本书使用,那更应该列出出处而不是当自己的用了,不是吗?有朋友回复说我是被那本书炸出来的,真形象,没这本不实的所谓非虚构,沉寂多年的我还跳出来干什么。

宋会不会说,这篇文章发之前我不知道,发出来后才发现来不及改了。宋的那本书在发之前没有与我二次验证,已经出版成为纸质书后我与作者沟通对方不承认有虚构我才在8264上发出质疑,请注意,我是真的发出了质疑。后面怎么样大家都见到了。

这次前面主贴的内容,是我对后来两大读书榜单把那本大量不实、虚构的书以非虚构的作品抬的很高,对我造成的负面影响当然更大,而作者还是在各种场合承诺“全部”真实,绝无虚构,并且大言不惭的说是都经过多次验证,我是当事人除了采访那一次怎么不知道经过验证?那么“上观”的那篇文章有没有经过“二次验证”呢?
这是上观那篇文章中关于几重验证的部分,可笑的是举的例正好就是没有验证的远在加拿大的马一桦,或者通话二十多小时的我就不是主要采访对象。

有人可能会说承诺全部真实是单读的文章,并不是作者说的。这是非虚构作品的普遍共识好吧。宋在强调注释的时候,还说精华之处不在于正文,而在于注释,所以在书中把许多自己虚构的内容加在了注释部分,大家有兴趣去查我写的第二次说明及回复,这一次我是按顺序列出的,对照原书可以看到几句注释造成的威力。
非虚构文学作品以前叫纪实文学,也有叫报告文学的,我年轻时期也是看过很多此类作品的,还记得七十年代家里订有“收获”文学类期刊,当时刘心武影响有多大。而且以前是有作者在此类作品中虚构事实打过官司的,因为要求真实叙事这一项就会在法庭上成为证据。作者辞职写书想一战成名赌的有些大,不惜在宣传中罔顾当事人质疑反复强调绝对真实,做人还是脚踏实地的好。

也许这只是一次回旋镖事件,哈哈。

有一位朋友临时去注册了个号,用主楼那个质疑在推广网文中图片滥用加惊悚标题故意导致误解的部分,在小红书上提出质疑,出来很多人说网文读者还看不到的书上有这个图片出处来混淆视听。

这不是重点,是这位朋友在再回复一位加kaka的内容时,这位kaka的后面回复是不可见的。这位kaka在主楼的正文里最后一图有提到,这只是一条针对回复的回复,居然能够做到限制回复。小红书是类似抖音、微信公众号的面向大众的公共软件,居然能够被一本小书及相关利益方左右,只感到多么可悲可叹。 可以对比一下时间,能够显示回复的是那个发贴者能看到自己的回复,发贴者之外的人是看不到的,这样给发贴者的感觉是正常显示的。至于内容是否违规,我看不出来,起码我在2000年左右在新浪做版主的时候不可能为这样的内容屏蔽或删贴。

更有甚者,读后感的回复中只要有不同的声音,就会有人出来说“有本事自己出来写一本更好的”之类的话。每个人的专业不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写这类大部头。但有能力写并不代表有权利不履行重复验证的程序,更别说在纪实文学里多次捏造事件。

昨天看到一位叫“癫癫小井”的读者写的读后感中引用了我以前发的内容,在后面的回复讨论中提到了程序正义

作者在书中编造事件要传达给读者的效果出来了。我在第三次回复中增加了新收集到的大量图片证据后,作者就没有敢再出现在8264,但不是所有读者都只看书,还是会有读者会查询相关不同的说法,比如主楼有链接的那位读者就写出了专业的分析。还有这位“癫癫小井”也是有自己的认知态度的,现在不是靠封锁制造信息茧房的时代了。
比山更高的地方是天空和宇宙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