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七尖 两日重装徒步 | 这雾凇真是美翻了 - 浙江 - 8264户外手机版
《雾凇》 清·宋照
风寒雾下成银沙,遍糁林木垂鬖髿。天公知我太岑寂,先遣万树开梨花。

跟小伙伴们约着来走一次天目七尖(仙人顶-龙王山-药王峰-千亩峰-桐杭岗(小鲵保护区,已上不去)-仰天坪-大高峰(新加,凑够七尖)-大仙顶)。天目七尖全程大概是45公里左右,号称华东第二虐。但是下过雪后我觉得可以堪称第一虐了。

周五晚上八点多就到了
徒步起点-鲍家村。眼看还早,又本来就是重装,干脆就不住民宿了,直接开干。一路的柳杉树甚是壮观,白天应该会更加震撼吧!
走到十点多,正好有个亭子,就在这里扎营了。

第二天起来才知道这个亭子叫眠牛亭,这不巧了,正好就是睡觉的地方啊!

夜里温度到了零下4度,旁边的小水沟里已经结冰了。一晚在帐篷里睡的冻脚,下回一定要备一双羽绒袜。
狮子亭

张公舍,原来是张道陵在此出生和修炼的地方,我还一直以为张道陵是汉中人。很奇怪他怎么跑到汉中创造了五斗米教的。还有李白的诗句“仙人炼玉处,羽化留余踪” 就是讲的这里。

大树王,西天目山中一株在宋代即被称为“千秋树”,后在清代被乾隆封为“大树王”的柳杉,该树已在二十世纪30年代死亡,现在该区域中又有另一株柳杉被命名为新大树王。
西天目山以“大树华盖”闻名于世,拥有世界罕见的大柳杉群落,据2002年全省古树名木调查,胸径2米以上的有19株;1米以上的664株。最大的胸径2.75米,单株材积81立方米。柳杉以大为奇,如同顶天立地的绿色屏风,又像撑起一顶顶绿色的华盖,集中成片,蔚为壮观。

夫妻树

开山老殿,狮子正宗禅寺在元末明初,先后两次毁于兵火。清初禅源寺建成后,香火迁于山下,旧址则称开山老殿。

穿过景区,再进入山野,已经可以看到有雾凇了。
越往上越是雪白一片。

清光一瞥,晶莹遍挂,群木开花小寒节。
园林满黏银屑。松柏皆琼叶。
处处玉树交枝,不许和泥捏。
只恐含烟易释,见睍潜消灭。
冷痕明洁,朝阳谛视,非霰非霜又非雪。
(
近现代-王陈常)



终于走到仙人顶(西天目山主峰,海拔1506米)


远看云卷云舒,近看雾凇挂枝头。

当年周总理还来过此处呢。
龙王山顶的云海。

人有点多。

在龙王山顶(海拔1587米)看到有好几拨露营的人,有的居然在包饺子,真是羡慕了。还有人背了烧材的炉子,而且烧火材还是自己背上去的,真是人才。我们也得把火锅搭起来,在这银装素裹的山里。吃着火锅,晒着太阳,听着路人的声声赞叹,逐渐的迷失了自我。
吃完火锅接着赶路,剩下的路我又变成独行侠了。同行的小伙伴临时出了点状况先行下撤了。望着这满山的白雪压枝头,是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就具象化了。药王峰(海拔1423米)

后面的路好几处比较险要,尤其是下雪冰冻后,更为艰险。

下面这段是从千亩峰(海拔1550米)下来路段,这是走在乱石路中间的时候往下看还有这么长的乱石滩。
往上看,已经走下来了多么长一段。尤其顶端尤为艰险,这也是唯一一段吓得我赶紧套上冰爪才敢走的路。

月光不负赶路人,今晚的月亮是真的又圆又亮。

本想趁着夜色赶上半路碰到的上海那伙驴友,结果还没到仰天坪,就实在是走不动了。关键是泥岭保护站上来的那段山路,简直是炼狱级别。冰雪压弯了斑竹,全部挡在了路中间,腿跨不过去,弯腰也过不去。只能是一路硬闯,用手扒拉着从竹林间横冲直撞。结果就是所有敞开的口袋,衣领,背包全部都是冰雪团。夹在背包和后背间的冰块逐渐融化,顺着就流到了裤子里,整个屁股都湿透了。

从帐篷里望出去正好还能看到溜圆的月亮, 拍照出来感觉像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