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烟雨江南,徒步新安江山水画廊歙浦古道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5-7 08:34 编辑

       春天来了,花儿盛开,正是踏春赏花的好季节。我与淮 南户助户外的一百位驴 友,来到皖南,来到新安江畔,进行户外徒 步活动。        歙浦健身步道,从黄 山市歙县南源口村,至歙县朱村,全长8公里,是在古时徽州古道基础上建起的一条健身绿道。我们从南源口村出发一路西行,经大梅口村、丰村到达浦口村,坐轮渡过江后到达朱村,然后沿朱村县道经义成村,再过杭瑞高速雄村大桥,到达徒 步的终点雄村。全程10公里左右,用时3个小时左右。         早上从淮 南出发,下午13:00到达歙县南源口村。南源口村位于新安江畔水画廊入口处,距歙县县城8公里。因其地处琅源(南源)河注入新安江之河口北岸,故名“南源口”。         南源口村背山面水,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错落有致地依山而建,尤其是到了春天,桃花、杏花......还有油菜花开了,景色更是宜人,吸引着大量游人前来徒步、踏春和赏春。       歙浦健身步道歙浦健身步道标志牌,我也在此打个卡留个影。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4-30 23:54 编辑

         过南源河大桥, 开始了我们的徒步。         江南水乡民居粉墙黛瓦,高耸而轻巧的楼房沿河而建,倒映于南源河中,成就了一副书卷气息的中国泼墨山水画。         我们的大部队行进在乡村路上。团队徒步,不仅是一次健身活动,更是一次锤炼意志、展现团队精神的旅程。           穿行徽派巷陌, 油菜花黄映白墙, 历史与自然共舞, 美不胜收。           在水乡的构成要素中,民居、桥梁、码头、道路、小船等,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穿越杭瑞高速南源口大桥桥涵。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5-7 08:37 编辑

         穿过杭瑞高速大桥,路边有一面“画里徽乡”文化墙,吸引着几位驴友在此打卡拍照。           走到这里,就可以看到静谧流淌的新安江了。         新安江,古称渐江、浙江,又称徽港,钱塘江水系干流上游段,发源于安徽徽州(今黄山市)休宁县境内,东入浙江省西部,经淳安至建德与兰江汇合后为钱塘江干流桐江段、富春江段,东北流入钱塘江,是钱塘江正源。干流长373公里,流域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新安江之名来源于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而新安郡又来自于祁门县西90公里的群峰名称——新安山,“以新安山名之”。           出南源口村,村边高台上有几棵高大的香樟树。           这几棵百年古树,高大的树干直插云霄,令人望而生畏。           从高处望远处的青山,连绵起伏;近处的新安江从油菜花田边蜿蜒而过,倒映着岸边的金黄。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5-7 08:41 编辑

        沿着古道继续前行,空气中弥满着清新。江堤上满是修长的翠竹,而坡地上是古老的高大樟树和黄灿灿的油菜花,让人赏心阅目。          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一阵微风吹来,一股迷人的芳香扑鼻而来,不禁令人心旷神怡。           竹林外的碧绿的江水,与周围的竹子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美景。         到达小梅口村。说到小梅口村,不得不提江对面的大梅口村。如今遗留下来的徽商行路歌谣里,大梅口经常被提及,这里原本确有渡口,古时的先贤在渡口周遭沿着堤岸遍植梅花,让此间成为别有诗情画意的所在,所以得名“梅口”,也叫“梅村”。800多年前南宋,被后世尊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乘舟而行,日暮时分舣船泊岸,停歇在一个叫做“梅村”的地方。想来那一夜的客舟而眠,有水上涟漪阵阵,有岸边花香浓郁,有江风拂桅的簌簌声,定然令这位徽州司户参军难以忘怀,所以留下了一首《寄上鄙句之明日,舟次梅口,南枝已有春意,复次知府秘书赠行高韵》。这个当年被称为梅村的地方,便是如今的大梅口村。后来,梅口有村民渡江而去,在新安江对岸自立门户,两边隔江相望,却算作一家。为了对两边进行区分,梅口加了个大字,遂唤作“大梅口”。江对面,人家较少的分支,也就叫做“小梅口”。         小梅口村,由于地处江叉地洼地带易淹易涝区,为防山洪肆虐,当地政 府提倡拆迁易居。马头墙上的村语,揭示了这个古村的变迁。         行进到这里已有3公里。拐进村中,要过一座石桥,石桥桥头伴有小亭耸立,有“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的意境。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5-6 19:28 编辑

         过石桥,行走在彩虹道上,面对满目的葱茏,心情格外地舒畅。          一汪泛着黄绿色泽的水域旁,白墙黛瓦的民居掩映在翠绿与黄绿交织的繁茂树木间,远处薄雾轻笼的朦胧山影将江南水乡的宁静古韵烘托得愈发清幽动人。         道路两旁依旧有不少精美的徽派古建筑留存了下来,其中有几栋依旧有人住在其中,人气未曾消逝,宅子保护得也很好。           不过也和大多数村庄一样,这种有人住的是少数,大多数宅子也是落着锁或已破败。         望新安江,青山云雾、白墙黛瓦,都毫无保留地倒映在江水中,构成了一幅虚实相生、动静皆宜的绝美画卷。           三三两两的钓鱼人,散开在江边上,享受着只有钓鱼人才能懂得的愉悦。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5-6 21:37 编辑

        细雨霏霏,漫步在雨中的江畔小路,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雨滴在伞上跳跃,化作晶莹剔透的水珠滑落。在这静谧的时刻,感受大自然的神秘与变幻。         清澈澄碧的新安江水,两岸青山点缀着古村落,旁有淡淡的花香相伴,有道是“人行明镜中,鸟渡屏风里”,徒步其中,真是一种享受!         眼前全是金色的花海,犹如没有分割的巨大的地毯,金色碧海!一株株油菜花紧紧地挨在一起,一片又一片,随风一起摇动。          到此徒步4.5公里。         走进丰村。          树头有棵800年的香樟树,根深叶茂丰韵悠长,犹如一柄巨伞擎护着这个古老的村庄。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5-6 23:02 编辑

        丰村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丰村始始建于南宋,始祖宋贶曾任南宋户部仕郎、吏部尚书、光禄大夫。是朝廷的主战派,因而得罪了秦桧被排挤,迁居歙县。至今,宋氏在上丰已历经四十余世,有八百余年历史。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将丰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街两边鳞次栉比的老屋,尽管脸上布满着岁月的沧桑,但是笑容很温和,充满着包容,因为它向来与它的主人荣辱与共。         丰村也有不少新修的建筑,说来奇怪那些敞亮、硬实、神气活显的新房子在古村就是没有那些老屋淡定,就是装修再“城市化”也成不了街上的主要景观。我想这归结为古村居民悠闲的生活状态跟老屋有着高度的契合度,这也是徽文化浸染的结果。         白墙黛瓦斑驳的古宅前,游人们更喜欢轻倚雕花木门,或驻足青石台阶,快门轻响间将身影与百年光阴重叠。         路过方氏宗祠,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别小看这个方氏宗祠,其历史背景丰富,曾是民国时期中共歙县城东区委的驻地。据史料记载,丰村在民国时期是中共歙县城东区委的秘密联络点,后来发展成为区委驻地。           走过一段路总能逢到过去的大户人家,门楼上的砖雕仍旧是那样地清晰,那样地细致,让人叹为观止。           古韵盎然的丰村,充满了徽州情调‌。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5-7 08:43 编辑

        经过6公里的徒步,到达浦口村。浦口村始建于隋唐年间(约公元618年),因各姓户数悬殊不大,且浦口是集屯溪而来的渐江和从歙县县城来的练江之水汇合于形成新安江的地方,又是徽州“一府六县”至杭州的水路必经之码头,浦口各氏族人根据“浦”字是水边村落之意,取村名为“浦口‌”。浦口村,这个位于歙县南乡的小村庄,是新安江的真正发源地,而屯溪的渐江和歙县的练江,只是人们广义上“新安江”,至今许多人对于新安江的了解仍然模糊不清,这既是因为自身的认知误区,也是因为宣传上的不足。。
        歙县的名称也与浦口有关,渐江与练江在此汇合,形成真正名义上的新安江,歙县的“歙”字就取自浦口的江水的“一张一翕”。"歙"字本意就是"收敛、聚集",过去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叫“歙县”这个名字,这次徽州之行,终于得到了答案。         这里也是新安江的浦口古渡,不但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至今往来的渡船仍发挥着余热。这里曾是商旅往来的要道,也是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灵感之地。           我们登上渡船,向新安江南岸驶去。         站在渡船上,朝歙县县城方向望去,你可以看到左侧是来自休宁屯溪的渐江,右侧则是四水汇聚而成的练江在这里交融。           新安江,这条被誉为“东方莱茵河”的河流,其实发源于歙县南乡的浦口村,这里因此也被称为“三江口”。           过了江,到达朱村南街码头。           到了朱村村委会,8公里歙浦古道的也就算走完了。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5-7 08:46 编辑

          离开朱村,我们沿着县道继续向雄村行走。           雨过后的山峦叠翠,近处的茶园,绿意盎然,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         前面到达义成村,这个位于歙县雄村镇的千年古村落,充满了历史的韵味。村中至今保留着朱氏宗祠、社屋、官厅以及朱氏大宅等古老的建筑。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村前金灿灿的油菜花铺展如毡,白墙黛瓦的村舍静卧在花海之畔,重重云霭漫过青色的远山,将阴翳的天光揉进江南烟雨的缱绻画卷中。         我们沿着村道走进村子深处。义成村的巷道虽然不宽,但纵横交错,贯穿整个村落,给人一种别样的体验。漫步在村中,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流转和历史的沉淀。这里的每一砖一瓦都透露着古老的气息。         清朝名人王茂荫的故居,就坐落在村落的街道中段。王茂荫以清正廉洁、直言敢谏而闻名,他的故居也成为了村中的一大亮点。         义成村口这棵古樟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历经沧桑,茂盛依然。         王茂荫晚年定居义成村后,每逢客人到访,迎来送往,必在此樟树下;平日闲来无事,经常粗茶一壶,于樟树冠盖庇荫之下,教授蒙童读书习字,传授公序良众俗,做人美德,久而久之,村中男女老幼皆其名命树名为“茂荫古樟”。         古樟树旁的耸立着王茂荫的立像。王茂荫(1798年-1865年),字椿年,号子怀,安徽歙县义成村人。清朝货币理论家、财政学家。王茂荫是唯一一个被马克思《资本论》提到的中国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王茂荫中进士,不久授予户部主事,升员外郎。道光二十八年(1840年)守父丧,撰写《歙邑利弊各事宜》咸丰元年(1851年),补授陕西道监察御史,升任御史,为解决财政危机向皇帝上奏《条议钞法折》,但被驳回。咸丰四年(1853年)王茂荫任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又连上三折,反对“铸大钱”。咸丰八年(1858年)七月,王茂荫因病回乡修养,不久王茂荫病愈,继续主政财政改革。同治四年(1865年),恰逢继母逝世,返回家中守孝,不久,王茂荫病逝家中,享年67岁。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5-6 23:31 编辑

         雨又淅沥沥下了起来,我们走上杭瑞高速雄村大桥。          从大桥上眺望,远方连绵的山峦如黛,新安江水滚滚而来,江畔连片的油菜花,金灿灿的夺人眼目,好一幅美丽的田园山水画!           时而青山、时而徽派特有的粉墙黛瓦建筑交替在眼前出现,犹如置身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中。           下了桥,我们到达了雄村镇政 府。           15:30,我们穿过杭瑞高速雄村大桥桥涵,到达雄村停车场,结束了徽州第一天的徒步活动。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