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境内古道纵横交错,较有名的大洪岭古道、榉根岭古道,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大家所熟悉。西武岭古道,位于祁门柏溪乡,旧时是通往黟县的主要道路。远岭古道,又名磊岭,位于渚口乡,是通往
江西浮梁的一条重要道路。低岭、高岭古道,位于箬坑乡,是通往石台的古道。温岭、落雪坑岭古道,位于芦溪乡,是通往浮梁的两条古道。黄畲岭古道,位于凫峰镇,通往休宁县。乌饭岭、石板岭古道,位于祁红乡,通往休宁县。祁门还有许多古道,恕不一一列举。祁门历史最悠久的古道, 当数位于祁门历口、小路口两镇之间的武陵岭古道,那是唐代元和年间(806—820年),祁门县令路旻发动百姓开凿的盘道,之前武陵岭只能扪藤葛而过。这条大唐古道,载入徽州第一部志书《新安志》,货真价实的千年古道。以前写过文章,可参考阅读。
祁门有史可考的唐代古道,竟藏在历口大山里祁门县原为古徽州六邑之一,唐永泰二年(766年)建县,至今已逾千年。南宋徽州邑人罗愿编纂的《新安志》卷四提到:祁门县本黟县地,县西南有两巨石夹溪相对,号阊门。而东北有涌流左右,云峰削成,其中平坦周回数顷。唐永泰元年土人方清作乱,屯石埭城,因权立阊门县以守之。至明年平方清,因其垒析黟县之六乡及饶州浮梁县地,置以为县,合祁山阊门名之曰祁门。祁门这个古老的县名,原来是由两个著名景点祁山、阊门各取一字,合而名之。《元和郡县图志》是唐朝地理名著,是中国现存最早又较完整的地方总志,其中有阊门之记载,亦提到祁门县名与祁山有关。

祁山矗立在祁门县城东北角,沿阊江路缓步上行,仰头便能望见祁山,祁山为一县之主山,确实挺有气势。八十年代祁门电视差转台,就建在高高的祁山上。那时候我们常常跑到仁济桥上,抬头远望祁山,山顶的红灯亮起来,说明电视台工作正常,可以看到电视,于是一帮小孩子,往街边几户有电视机的人家快速跑去。而阊门位于何处,祁门没几人知晓。《新安志》对阊门有详细叙述:阊门滩,在县南十三里,众水所注,夹滩有大石对涌,故号阊门。自余怪石丛峙,迅川奔注,摧舻碎舳,十尝七八,经唐世两贤令路旻、陈甘节疏导,乃为安流。

阊门位置在县南十三里,起点位于今天的祁山小学(以前的县衙所在地),亦有古籍言及阊门在县南十里。用百度
地图测量,祁山小学到阊老桥距离超过5公里。阊老桥之下数十米是古阊门建坝所在地,阊门滩在阊门水坝之下数百米。阊门滩原有巨石对峙,急流如注,过往船只常常翻船撞坏,如难以逾越的门户,故呼之阊门。县令路旻不仅开凿武陵岭,还在阊门之上建水坝,开挖水渠分水入乾溪,这样往来船只绕行“险恶”的阊门滩,行船安全大大提高。当地百姓感恩路大人为民办实事,改称乾溪为路公溪,建在路公溪上的小桥遂称为路公桥,路公桥这一地名留传至今。上世纪五十年代正值阊江航运火红时期,有关部门清理河道,用炸药破碎航道上的礁石,古老阊门今之不存。此后随着公路、铁路运输兴起,阊江航运退出历史舞台,古老的阊门也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上,无人忆起。近日独自行走阊江,偶至阊门之地。冒着初夏之郁热,一个人往草丛钻,无惧山高林密,竟然在阊江西岸,找到完整的古道。阊门不存,阊门千年古道依然完好,幸遇!古道全长仅有一公里,完整穿过阊门滩。起点位于阊老桥(塔坊镇南光辉村中利组),终点止于中洲组。古道在河道之上,除去两头茶季有村民偶尔走走,平日无人通行。有些路段极窄,杂草丛生,真是贴地钻过去的。有个塌方处,差点脚滑到河里,惊出一身汗。因为是独自探路,危险还是挺大的。好在花费时间不多,走通了,于是原路返回,走到停摩托车处,顺手打了轨迹,以后大家跟着轨迹走就方便了。不过要结个伴,不要学我独来独往。不多说,看
图片。
起点 阊老桥位于阊江之上,通往
乔山、凫峰等地此桥下数十米为唐代始建水坝之处远处村庄为中利村

阊老桥桥涵标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