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回复宋明蔚声明中的不同意见 - 户外大厅 - 8264户外手机版

  户外大厅
本帖最后由 独行马 于 2025-5-13 13:22 编辑

以下内容只是针对作者的新说明内容的回复,对方谈到的内容有限,并不说明所有问题都包括在回复中。更多内容还是要参考以前的说明,尤其我明天刚发的:我终于明白了《比山更高》作者虚构歪曲的主观意图
作者也就是小明,你说老马不承认采访中说过的话,敢提供采访录音档进行司法鉴定吗?不然你这种污蔑他人的方式真的是太下作了
本帖最后由 独行马 于 2025-5-15 11:11 编辑

8264对于表格方式编辑有问题,只好用图片来分辨左右观点,这里再发单独的马一桦的回应观点。以免含文字的图片内容看不清。如有需要也可以看一楼左边格内作者的观点。

以下对应作者第一章节:

一开始作者谈的什么约时间采访,再客气都是想要获得对方信任、不设防的伪装,包括说自己是户外探险杂志原执行主编何亦红的接班人。事后我回忆,作者采访中问我登大黄峰时为什么不与曾山说话(就是用三页来说明我已经与曾山矛盾晚期一事),就是已经设定了我这个争议人物在书中的形象。所以采访前我问作者敢不敢写真实情况时,作者信誓旦旦地说不受某些方面的影响,作者已经想好了怎么规避中登协打压事件的办法。当然不可能像小说那样刻画负面人物,但我出示的那些证据就是一种方式。     这是我问AI的回答:所有信源也可以分类,存疑或已验证的加注,或者让被采访人签署确认书背书。

    请注意,2021年9月直接跳到了2024年6月中旬,上图提到的中间验证的环节在哪儿?更可笑是还专指加拿大当事人

    2024年10月,第一次说明是只看了前两部写下的,第二次、第三次是看完全书后,才逐步收集了一些证据,以证明书中与实际情况不符。所谓质疑信源与素材,如果有中间验证的环节,那些质疑就会在验证环节解决了,可作者为了写作前设定的人物负面角色形象,不敢给当事人验证。

    所谓书中内容要么出自于采访时的原话,要么严格引用马一桦本人的文章,并在书末注释中标明了信源的出处,精确到杂志名称、日期和页码。如果不能引用正确的来源,比如杂志文章,本就是经过编辑的二手信源(当年也是没有验证过的并且没有收到样刊),不像严冬冬自己发的微博是一手信源。而包括采访和杂志文章之类,为什么不经过自己声称的多重验证呢?那哪怕精确到第几个字又有何用。

    这个问题下面对应条目会回复。

    在发布三次说明后,尤其是第三次,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证据,作者仍然没有正面回复,措辞越来越激烈不是很正常吗?何况“《比山更高》当事人马一桦指证严重虚构”(2025年3月18日)是第一次说明后五个月,作者仍然在3月7日单读新发布的广告文中宣称“全部真实”

以下对应作者第二章节:

举例:这里仍然是避重就轻:“在日坛公园的岩壁带队”改为“带队去白河野外攀岩”,两者的区别是真正的安全隐患,对于一百米内去办公区取防护物资,和一百公里外的野外无法返回取物资是一句修改就能达到的吗?它的不同结果是我因为安全问题隐患退出风雨雪就是无理取闹

    同样,这几处的修改,在书中相应的人物塑造上是否定的。“70度的冰壁”修改为“垂直冰壁”,这里是对人物能力的贬低。“不碰雀儿山”修改为“不碰冰雪类型的山峰”,这里是书中山霸的口径。“矛盾”修改为“分歧”。用三页书内容描写的我与曾山的矛盾并在书中造成“三个离开了”的众判亲离,改成分歧有意义吗?有兴趣的读者请搜索《结缘二十九年:美国登山家曾山的四川故事》,这种矛盾也是作者杜撰出来的。

    别的地方都是把时间往前改,这里往后改了一年。2003年夏天,成都机场路距离机场三公里左右的一座楼外修了一面不太大的仿真攀岩墙,虽然小但也算填补了成都当地的空白。当时组织了一次类似开业的活动,在那里我遇到了几位中登协的老领导,其中一位(那位老同志名字中间带一个字)告诉我朱老师四月份去世了(身体再好也挡不住当年的疫情)。虽然是我们两人间的谈话,但那次活动成都早年攀岩的朋友都应该知道。之前我一位上海的媒体朋友介绍那里的经理与我认识,看我能不能承包他们的攀岩墙,因为距离市区太远我们最后放弃了合作。而2004年夏天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攀岩馆,这种要素我怎么可能记错。

    我提到了让谢先回去,但没有说原因,因为我俩结婚年龄相差比较大,在当年世态下老丈人是反对的,担心直接出现会加重病情才商量是妻子先回去做通工作。作者如果出版前验证的话也许我会把实情告诉他,但作者没有验证。

    编造要靠谱一些,我怎么可能会风雨雪老板娘争吵?当时我只是与李映洙出办公室在公园(办公室就在公园办公区)里找了个安静的地方谈了很久。此后风雨雪还一直赞助刃脊探险公司,并且我也从风雨雪进装备。采访的内容理解与实际不附,比如说我的冰镐是借的,二次验证就可以解决的事,怪谁?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故意这样写以示马一桦人品有问题,参考我新发的帖子关于作者的主观意图

    党结真拉有三座山,书中细节主要是找的当年的网络内容,由于作者写山几乎不看地图,党结真拉是那片山域的统称,同时也是最矮的山峰的名字。我们从5650米的C2出发攀登5833米的党结真拉峰,不到两百米高差还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晚上返回还出事了,也没有消息来源这座山困难到这个程度啊,事故也是最低级的失误造成的,并不是因为困难。这还是可以通过验证容易解决的事,但作者没有验证。

    雀儿山真假顶的事,第一,首登是1988年马欣祥与日本队完成的。第二,我们2001和2003年是向马欣祥要的三张图片认证的顶峰,第三,2005年我们曾专门从两个顶之间的垭口攀登,为的就是观察真顶的路线。所以在约定俗成达十五年之久的情况下,书中把假顶的责任用“马一桦说是顶峰就是顶峰”这种言论定性是不负责任的。算不算主观动机的一环由读者判断。

    高山向导问题请参考我在第三次说明中提供的大量图片证据。马欣祥2000年前就已经是培训部部长,作者引用的王云龙文章有2017年代部长的头衔。同样是山野杂志,相信2006年9月高山向导专题还是2017年的相关培训招生的广告文,读者请自行判断。


    我的第一次说明是2024年10月8日认为文章像是自己的风格,但自己没有写过这个文章特指不可能用刃脊之死的说法,作者发给了我这篇文章的内容照片。请注意,我第二天就回复说找到了自己电脑中的原文。由于我出国后山野约过很多次稿,但都没有收到样刊,删改成什么样不知道。我仔细与原文对照后发现与中登协打压相关的内容都被删除了。我的文章中出国后刃脊的情况也不可能是我写的。这篇文章是通过编辑只能算二手信源。请看上图的发贴时间,第二天9日我就发了承认是我写的但被编辑过度的内容。但作者在半年后的说明里仍指证我不承认。

    一方面我一糙老爷们平常接触的人都没有做医美的,都不知道医美可以这么用(可以美容还能造谣他人)。二是看书中正文,重点是荧光标记的地方,这是指控我分配不公,钱是用于医疗费但是被我用于医美修复了,和作者辩称的只是缝合方式不同相符吗?我的医疗费只有几十元,嘴角因为要吃饭也不可能打绷带。注释中陈力根本不知道这件事,算编造吗?动机决定一切。

    这一部分读者可以看我去年发的三篇说明的具体内容,或者只是看一下我新发的:我终于明白了《比山更高》作者虚构歪曲的主观意图 - 第1页 - 户外大厅 - 8264户外

    这几条内容我之前的说明及回复中都有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占篇幅了。

    这一部分最为可笑,拉出读者来档qiang。所谓共情逝者而非生者,一本非虚构作品是真实重要还是为了逝者虚构造假做到完美重要,读者花钱买的是“非虚构作品”,如果只是煽情、杜撰的小说,网上大把更优秀的作品。

    书中这里的日期当时李还没有毕业,毕业后8月底至2007年二月春节在为刃脊工作,刃脊公司的固定驻地是老王家,那么书中正文这个时间只有可能是2008年的二月,因为只有春节才能招到这么多人,非假期是不可能招到这么多人的。在我向作者提出质疑后,作者推说是采访自徐老幺。在我把公司委托给曾山后,李在社会上以刃脊公司的名义招客户,曾山曾经非常气愤,担心他败坏刃脊的声誉。

    书中这一个日期也变相证明了李在被开除后,以老东家的名义招客户,进行不正当的竞争行为。李在被开除时从办公室主机里复制了刃脊公司的所有地图和其它资料。以致我后来党结真拉回来后的图片等内容都不敢上传到办公室主机上,在后来的多次搬家过程中电脑出问题有些内容就再也找不到了。

而书中为了塑造李红学的高大上形象,所做的贬低马、抬高李的行为,在第三次图片证据说明和小红书上也有专条笔记,读者都可以非常容易找到。那么为什么不正面回应荧光显示的这些内容没有造假与主观动机有没有关系?

    所谓“我在书末承诺本书全无虚构,这意味着我不会杜撰任何事实,且每一处细节都有依据”。在我质疑了那么多细节后,作者这次的统一回复中的所谓修改,读者有多少会真的相信?读者有多少会真的相信?修改年份还是数字,还是书中情节?

    比如产生医美这个关键词所造成的是经济纠纷和信任危机等后果,而不是作者强调的创口缝合方式

以下对应作者第三章节:

     对作者质疑苍蝇的问题,这是我之前在小红书上发的内容节选。作者或其支持者都可以指出哪儿有错。都只是采访中的一句话,被放大并且有明显攻击的主观态度

    这里有必要谈一下,有一位网名叫Kaka的读者(或作者)后有背景介绍:

    这是8264管理员去年11月3日发在公众号的转链图片,原文是我10月8日发的一次回忆形式的说明,后面所有图片都是原文发出后才陆续获得的有关证据,包括作者提供的他写作的依据,原本是跟帖在转帖时合并在了一起,本就很乱的说明显得更是没有章法。但这是第一次有可能被8264以外的人看到的发布,作者有些急了发上图到我微信,质问是不是我让管理员发的,我当时并不知道,因为我发第一次说明时还是通过朋友请张波恢复了我近十五年没有用的“独行马”的账号,并且“第一次说明”过去已一个月了。

    后来我和作者微信通话谈这个说明(因为当时我在浴室),他说张波屏蔽了作者的回复即发言权,我说不可能吧,他在公众号发帖就是需要双方的互动才有流量,于是上电脑就看到了一位叫Kaka的在“回复的回复”中与张波吵起来了,于是有了下一张图。

    我不知道这位Kaka是何许人,但他是以作者或者其代理人身份在与张波争吵。在张波说“作者从来没有公开出现过”后,作者在2024年11月21日我写的第一次说明后面以“outdoor小明”的账号在49楼回复。我在紧接着的22日写了第二次说明及回复,作者在24日再次回复在15楼,其中就包括“雪糕君”提到的要求我道歉。我在12月8日才获得山野杂志高山向导专题的证据图片,又写了第三次说明提供图片证据。作者在事实面前没有再在8264上公开出现过(截至此说明的2025年4月24日)。

具体请参阅小红书:

《比山更高》作者回应?2

《比山更高》有争议吗?

    当Kaka在回复中称我是第一期高山向导,他是第三期时,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因为作者到现在也没有承认我是第一期向导,之前交流中也没有他自己参加过相关培训的内容。通过了解和网上搜索,才知道他与作者是同事,确实也是媒体人,“柳志雄:比山更高”是卡卡主笔,小明(宋明蔚)编辑。两人都是户外探险杂志的编辑,当初的写作风格获得良好的口碑,这本书是之前单一柳志雄事迹扩写至二十年间的阿尔卑斯登山大事件,在这次查询之前我一直以为柳志雄那一篇是宋明蔚单独所写。这次出书两人是合作还是隐身不得而知。

    两人(或曾经)是同事,也是合作者,这种立场当初在公众号上的争吵就可以理解了,Kaka在谈到第一部的感情戏份时说写的很克制也可以理解了,在Kaka的两次回复中提到雪糕君也可以理解了。毕竟雪糕君把我的质疑声音推向了8264户外群体以外的更广泛的读者群,必然影响读者对该书的评价和销量。我无意猜测是否影响到什么利益,只想问一下,两位有着执着、正义感和激情的媒体人,在我出示如此多的证据面前,是否还是认为书中内容全部真实,绝无虚构?并且都经过二次验证?还是只抓着我错把Kaka当成作者是否有逻辑错误不能正面回答?

    从Kaka点赞了我的几篇小红书笔记来看,他也不全是站在作者的立场,不顾事实只是为了怼马一桦而怼。当初采访是宋,对所有内容的操控当然宋也不可能全告诉他,或者他也不完全同意那种修改的虚构行为。而Kaka主笔的柳志雄部分,在书中几乎全盘照抄来看,署名却只有宋明蔚一个人,Kaka也有可能是为了把事件闹大,让广大读者知道作者还另有其人起码是作者之一。

    下面是其它的有关评论或回复:


    上面这张截图是8264管理员四月中旬在公众号上推荐我三月那篇质疑作者各种宣传声称全部真实的短文时的回复,也提到了“朋友的解读”所谓正常的发言,都人身攻击了作者是怎么判断的?





    我一直在摆证据讲道理,到底是谁超出评论的边界,都人身攻击了,其中Saber的内容似曾相识,但我找不到我自己笔记下的回复进行对比了,发现好多回复被回复者删除了,还有的连用户名都注销了。最后这张图是作者这次8264发的说明后面的跟贴,连用户名都只是数字的回复,在双标的作者眼里,算正常吗?作者或者作者的支持者拿点干货出来不行吗?


    即使指责我发布大量不实言论,下次再回应请拿出证据来,图片或者录音都行。起码像我一样,将正误都用截图对比的方式一一指出本身理解录音有偏差是很容易纠错的,所谓多重验证就是为了防止理解不同导致的结果不同。但作者只相信一次采访或查杂志或网文就能不再需要验证,或者是有设定人物动机不敢验证


    哪怕提供王云龙那篇文章来对比都行,这样有利于读者作判断。!!!!!!

    还有人质疑我为什么不先与作者沟通而是发在网络上公开,我先在微信中与作者谈,作者一概不承认有虚构,我才开始在8264发贴,而且此书已正式出版,事先没有验证,一次采访即使有录音,就一定能够正确理解全部的含义吗?何况作者的动机就不可能允许他向我这个被虚构事件的当事人验证。
     

    所谓闹剧是如何产生的,作者真的一点数都没有吗?书籍出版前真的敢验证吗?没有鬼为什么不按宣传里说的进行二次验证呢?

《比山更高》当事人

马一桦

本帖最后由 dyj1981108 于 2025-5-21 11:17 编辑

感觉比书本身都精彩了,是不是也够出一本书了?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