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鲁河[7/8] - 河南 - 8264户外手机版

  河南

  2025.05.14,阴,贾鲁河,我又又来了。河边三五成群的人,或坐,或走,或骑行,亦或垂钓,谈笑风生,我不知道,也不明白为什么喜欢一个人的独行?

  贾鲁河畔,八堡,凌霄花开了。

  凌霄花是紫葳科下的一种攀援性木本植物,以其鲜艳的橙红色或黄色喇叭状花朵和强大的攀附能力闻名。

  白居易的《咏凌霄花》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讽喻诗,通过描写凌霄花依附他物攀援而上的特性,暗讽那些趋炎附势、缺乏独立人格的人。全诗语言直白却意味深长,体现了白居易一贯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

《咏凌霄花》

有木名凌霄,擢(zhuó)秀非孤标。

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

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

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

一旦树摧倒,独立暂飘飖。

疾风从东起,吹折不终朝。

朝为拂云花,暮为委地樵。

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诗句解析*

1. 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

- 开篇点明凌霄花虽能“擢秀”(长得高),但并非靠自身能力(“非孤标”),暗指其依附性。

2. 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

- 偶然攀附树木,便借势疯长,讽刺攀附权贵而显赫之人。

3. 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

- 凌霄花自以为根基稳固,实则完全依赖他物,暗示依附者缺乏自知之明。

4. 一旦树摧倒……暮为委地樵

- 树木倒下后,凌霄花迅速凋零,比喻靠山崩塌后的悲惨结局,语言犀利,充满警示。

5. 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 结尾直接点明主旨:做人应自立自强,不可如凌霄花般柔弱依附。

*诗歌主旨*

- 批判依附性人格:借凌霄花的命运,讽刺那些依赖权势、缺乏独立精神的人。

~倡导自立精神:强调“立身”需以自身能力为基础,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

~凌霄花的文学意象对比

- 正面象征:在其他诗词中,凌霄花也可能象征“凌云之志”(如宋代贾昌朝《咏凌霄》)。

- 反面讽喻:白居易则侧重其脆弱性,形成反差,体现诗歌“托物言志”的多样性。


  贾昌朝的《咏凌霄》与白居易的讽喻诗不同,更侧重于赞美凌霄花的凌云之志和昂扬姿态,展现了宋代士人对奋发向上精神的推崇。贾昌朝的原诗在历史流传中已散佚,现存文献中未见完整收录。

宋代凌霄花诗的常见主题:

1. 凌云之志*

宋人常以凌霄花“攀援而上”的特性,比喻志向高远、积极进取。

陆游《凌霄花》

“庭中青松四无邻,凌霄百尺依松身。高花风堕赤玉盏,老蔓烟湿苍龙鳞。”*

——以凌霄与青松并立,突出其不屈不挠的生机。

2. 孤高傲世

部分诗人赋予凌霄超脱凡俗的品格。

梅尧臣《凌霄花》

“一日摧作薪,此物当共萎。”

(虽与白居易诗意相近,但更强调生命的无常。)

3. 借物抒怀

诗人借凌霄寄托对仕途或人生的感慨。

范成大《寿栎堂前小山峰凌霄花开》

“天风摇曳宝花垂,丹凤楼前玉雪飞。”

——以凌霄的绚烂暗喻人生辉煌。

**贾昌朝与凌霄花的关联**

贾昌朝(997—1065)为北宋名臣,官至宰相,其生平以刚直进取著称。若他确曾作《咏凌霄》,很可能借花表达以下思想:

“依附非耻,所托必高”:凌霄攀附松柏而上,恰如贤臣依托明君施展抱负。

“志在云霄”:契合宋代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如何理解唐宋代凌霄诗的“反差”?宋诗对凌霄的赞美实则反映了:

1. 时代精神:宋代科举兴盛,寒门士子需借势(如科举、荐举)实现抱负,攀附被视为合理途径。

2. 哲学观:理学强调“格物致知”,诗人更倾向从自然中提炼积极寓意。

还可参考:

曾巩《凌霄花》:“珍重青松好依托,直从平地起千寻。”

苏轼《和陶饮酒》:“凌霄附高木,引蔓日已长。”

  一株凌霄花,尚且如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生何尝不是如此?经常有人说,你换位思考一下,怎么就不能理解,不能感同身受呢?其实,囿于人的出身,生活环境,阅历不同……换位思考、感同身受,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

  一个人,看着徐徐而来的高铁,疾驰而去,人生,犹若一趟列车,一站一站,上上下下,每个人都成了彼此生命的过客,能陪你更久的,走完全程的,只有你自己,独乐乐,众乐乐,都是乐,要学会享受生活!




  一个人的独处,幽静而恬淡,浅薄而悠远,微风轻抚,飘来淡淡的花香!


  每个人都在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人生。

  美女说:“垫子上的1㎡,是比梳妆台更懂我的镜子!”她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向上的力量!



  人与自然,屋里屋外。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