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婵/摄
总篇:感悟
5月31日—6月2日的重装反穿扎尕那,对我来说,太难忘!
—— 难忘的不止是美景如画、如入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 难忘的更是此次行程对身心的历练:回来之后几天都走出不来,基本是身体素质和心理成长的一次脱胎换骨。
—— 难忘的是行程中的各种挑战:体能的挑战,天气变化多端的挑战,线路中频出的危险点的挑战。
用“九死一生”、劫后余生来概括此次行程对于身心的锤炼和蜕变,都不为过、不是言过其实。
关于这个“九死一生”的说法......
关于这个“九死一生”的说法,只是针对我个人在走了这条线路后的个人感受。
一、重装32.9斤完成了:全程51.10公里、累计爬升2502米。
二、山峰(垭口)众多:三天爬了够20多座山峰,11个大的垭口,平均每天的爬升834米、17公里。
三、行程缩短:原本4天的行程,成了3天特种兵式的神速穿越。
四、遭遇各种极端天气变化:三天的行程里,两天是雨+雾+风+霰+冰雹+雪,湿滑、泥泞、阴冷。
五、危险路段频频出现,经常是在悬崖边上走,只有半脚掌、1/3脚掌的悬崖边,还是泥泞且松软的砂石,合着冰渣、泥水,如果心理素质不行,或者腿上力量、核心力量不够,腿一抖或者略有一点点不小心就可能滑坠万丈深渊。
六、队伍人员全部是首次徒步此线。大家都对线路状况、天气变化和应该匹配的体能并不是特别了解。
七、此行13队友,年龄差悬殊,最小的19岁,最大的56岁。体能悬殊导致队伍在第一天开始不久就分成了5个梯队。第一梯队和最后一名的出山速度计划相差半天时间。
庆幸的是,我的体能也还算可以,在00后的第二梯队里。
队伍里最后出来的队员除了第一天见了一下,就再也没有见到。他后来写了公众号↓——
扎尕那反穿:13人队伍4天变3天,我在暴风雪中挣扎前行
—— 我也是他文中提到的12人中的之一。我只能说:理解。但真是没办法。天寒地冻的,大家不能停留时间太长等一个人。
这种AA约伴,不会等最后一个队员,全凭各自体能匹配相应队员;
这位队员说得对:一定提前估好自己的体能并选择合适的同伴出行,否则危险系数成倍增加。
八、此行成员是陌生组合。AA组队,来自北京、上海、河南、山西等天南地北的13人,此前并不认识。
九、我爆了3次装备。虽然凭借多年户外徒步经验,我在行前做足了装备、食物的准备。但在行进途中,还是陆续爆了3次装备:
都是在第二天行程中:第二天大雪纷飞 + 雪和着泥的泥泞悬崖路段 + 湿滑险峻山路,
开始不久就意外折断了一支登山杖、丢掉了一只可以防风雨、保暖的手套(当天雨夹雪+大风,丢掉手套很可能造成手指冻伤)。
带了一副简易冰爪,前1/20路段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因为路段太泥泞,加上“简易”的着实真是无可信度,也不知不觉掉了却不知道。
(后面的行程,尤其是第三天的3座大垭口,完全就是厚达10公分以上的大雪山,如果有冰爪无疑是如虎添翼)

↑以上,是徒步圈里关于全国有名徒步线路划分的段位等级,红色点的线路是我走过的。
也就是说,在第二段位里,我走过两条:乌孙古道、川西洛克线(见文末“往期回顾”)。
而扎尕那在第三段位里,但对我来说,虽然我重装过(见文末“往期回顾”),也有徒步8年的经验,也走过不少难度较大的长线(见文末“往期回顾”),但此次扎尕那对我来说:危险系数和体能考验却是排在第一位的!
度娘也介绍:扎尕那高难度徒步穿越具有挑战性
o高海拔:垭口海拔普遍在3500-4200米,需应对高原反应。
o复杂地形:碎石坡、沼泽、密林、雪地交替,尤其喀拉克垭口附近易遇强风、冰雹。
o补给困难:沿途无商业补给点,需全程自携食物、燃料及应急装备。
o体能透支: 重装(20-30kg)对核心肌群和心肺耐力要求极高。建议提前拉练(如负重爬升训练),每日行程控制在10-15公里。
但,其实我们的 行程和挑战 还 高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