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星街到喀赞其体验伊宁浓郁的“新疆味道” - 山东 - 8264户外手机版
伊宁市,古称宁远,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辖县级市、首府,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边陲,地处伊犁河谷盆地中央,市中心海拔639米;总面积789平方千米,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等40个民族,辖12个街道、4个镇、5个乡,市政府驻艾兰木巴格街道。

伊宁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筑宁远城,为清代伊犁九城之一,光绪十四年(1888年),置宁远县,隶属伊犁府,民国三年(1914年),取伊犁与宁远两地名的首字,改称为伊宁县,由此而得名,195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市。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沿边开放城市。

伊宁市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城市,丝绸之路北道的陆路要冲和重要商埠,东西方文化交流荟萃之地,是中国西部最大的边境城市,中国向西开放的门户城市和天山北坡经济带西部中心城市,伊犁河谷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工业中心;素有“花园城、苹果城、白杨城”之美称;先后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是国家首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全国避暑旅游目的地。境内景点众多,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六星街等。

六星街:是中国塞外江南之城的新疆伊犁州伊宁市的一个古老街区,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中期(1934-1936年),根据当时新疆省政府推行的六大政策(反帝、亲苏、民族平等、和平、建设、清廉)理念,由德国工程师瓦斯里规划设计。街区平面呈圆形,有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把街区分成六个扇形地区,中心为学校、商铺、清真寺等公共建筑,外围为居住区,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居住模式。

六星街位于新疆伊犁自治州伊宁市区内西北侧,东起江苏路,南邻解放路,西至伊犁师范学院,北邻环城北路,在这个占地面积只有47公顷的街区内,现居住着汉、哈萨克、回、维吾尔、俄罗斯等七八个民族的居民。六星街,以其独特的六角形街巷而闻名,其格局与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有很大不同。 据考证,六星街街区布局与19世纪末现代城市规划先驱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有着极其相似之处。类似六角形的街巷只有西方少数几个国家尚有留存,在我国实属罕见。

伊宁市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六星街则见证了外来文化和本地文化结合的奇特的文化共生现象。六星街已成为包括特色街巷观光、文化展示、庭院旅游、特色餐饮娱乐、工艺品加工与零售等在内为一体的环境优美、安定和谐、充满活力的大型人文旅游景区。这个占地面积只有47公顷的街区内,现居住着汉、哈萨克、回、维吾尔、俄罗斯、塔塔尔等民族的居民。多民族共聚、共生,也产生了共融。
六星街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中期,由德国工程师瓦斯里规划设计。街区平面呈圆形,有6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把街区分成6个扇形地区,中心为学校、商铺、清真寺等公共建筑,外围为居住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居住模式。如果从空中俯视,整个六星街有点像蜘蛛网的形状。1934年,伊犁屯垦使公署从霍城惠远迁至伊宁后,伊宁便开始成为伊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当时,新疆实行反帝、亲苏、民平(民族平等)、清廉、和平、建设“六大政策”,六星街就是依据“六大政策”这一理念而规划设计的。

街区是城市的回忆,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历史文脉与传承,横向展示着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纵横之间交织出一个城市独特的个性价值。这个蕴含建筑史学、城市发展史学、民俗学的极具开发前景的城市街区,正在向世人揭开面纱。
现在的街区名并不叫六星街,而是由黎光街、工人街、赛依拉木街三条街从中心点分散出去成为六条主街道。 在每一条主街道上又分成若干小街道,如黎光街一巷、二巷,直到七巷。各式民族庭院和民居,沿着放射性的街道在环形扩散模式下依次布置井然有序。有欧式风格的尖顶小阁楼,也有浓郁伊斯兰风格的半弓形窗棂,还有俄罗斯铁皮尖顶木屋门廊,还有维族风格木雕、石雕浮板及各式铁艺门廊等。这里似是城市中的一处展览中心,展示着各类浓缩的特色街景建筑以及民俗文化生活场。

2009年,伊宁市委、政府在保护六星街整体风貌的基础上,投资4440万元,对六星街进行了更新改造。在改造过程中,除个别地方进行拆迁外,未进行大拆大建,最大程度保护了街区原有风貌特色。2010年2月1日,六星街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命名为历史文化街区。这也是继伊宁市成功打造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之后的又一个大型民族风情浓郁、历史文化深厚的旅游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