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畔忆林公 - 山东 - 8264户外手机版

  山东

  在新疆的腹地,流淌着一条古老的河流——伊犁河。这条河流见证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如今,它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继续见证着这片土地的繁荣与发展。这就是伊犁河旅游风景区,一个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科技元素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伊犁河是亚洲中部内陆河,跨越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国际河流。伊犁河的主源特克斯河发源于天山汗腾格里峰北侧,向东流经中国新疆的昭苏盆地和特克斯谷地,又向北穿越伊什格力克山,与右岸支流巩乃斯河汇合后称伊犁河,西流至霍尔果斯河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流经峡谷、沙漠地区,注入中亚的巴尔喀什湖。从河源至入湖口,全长1236公里,流域面积15.1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国境内河长442公里,流域面积5.6万平方公里。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名字永载史册的英雄,他就是林则徐。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但在新疆遣戍的日子里,他为当地人民谋福祉,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福建福州人,出身封建士大夫家庭。嘉庆进士,入翰林院。早年在京师曾参加过《宣南诗社》的活动,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之学。历任监察御史、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任内注重实际调查,革除弊政,兴修水利、整顿盐政、赈济灾荒,以才能优异和作风清廉闻名。1838年底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迭遭打击。在遣戌途中,因大学士王鼎保荐,曾在河南治理黄河缺口,竣工后仍被充军伊犁。在伊犁期间,曾兴办水利,勘垦屯田,推广先进生产技术。1845年后复启用为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1849年底病辞返乡,1850年受命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拜上帝会,病卒于普宁途中。


  林则徐不仅是一位热切的爱国者。他一生最光荣的业绩,是在鸦片战争时期。

  1841年6月28日,清政府下令,将林则徐遣戍新疆伊犁。鸦片战争中,当英军进犯天津海口时,投降派官僚乘机诬陷林则徐,道光帝于1840年10月3日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罪名,将林则徐革职查办。1841年5月初,又令林则徐以四品卿衔去浙江随营效力。但不久,昏庸的道光帝以奕山的广东方面的军事失败归罪为林则徐“废弛营务”,本日下令将其革去四品卿衔,遣戌伊犁。

? 林则徐在新疆伊犁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加强边防等方面,这些举措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开垦荒地:林则徐到新疆伊犁期间,恰逢新疆天气大旱,田地荒芜。他与布彦泰商议后,承担了开垦阿齐乌苏荒地的重任,共开垦了10万多亩荒地,其中在阿齐乌苏开垦了10万多亩,红柳湾开垦了3万亩,阿勒卜斯开垦了16万亩。这些开垦的荒地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生活来源。?

  兴修水利:林则徐不仅开垦了大片荒田,还大力兴修水渠,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他捐资承修了引喀什河水的龙口工程,这是整个引水工程中最困难也是最关键的一段。这项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被当地人民称为“林公渠”,以纪念他的贡献。

  加强边防:林则徐抵达伊犁之前,道光帝准备裁撤伊犁镇总兵。林则徐与邓廷桢等人商议,从加强新疆边防着眼,积极协助伊犁将军布彦泰上奏,使道光帝改变初衷,保留了伊犁镇总兵的建置。此外,他还认真研究当地的历史地理沿革,认识到加强西北塞防的重要性,提出了海塞并重的观点,是中国近代“塞防论”的先驱。?

  林则徐在新疆伊犁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对农业生产和水利设施的建设上,还体现在对边防的加强和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上。他的这些举措对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发展以及加强边防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林则徐来到新疆,被伊犁将军布彦泰尊敬有加。这种敬意不仅源于皇帝的命令,更因林则徐的为人。他不是一个坐享其成的官员,而是一个真正为人民利益着想的领袖。布彦泰之所以善待林则徐,是因为他知道林则徐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


  林则徐的到来,不仅为新疆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还在伊犁镇总兵建制的保留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的建议得到了朝廷的认可,有力地维护了中国西北边境的稳定。

  林则徐的才智和决心不仅表现在言辞上,更在他的实际行动中。当地得知布彦泰计划开垦荒地时,林则徐主张先修水利。于是,他亲自率队修建了龙口水利工程,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这项工程不仅保障了当地人民的粮食供应,也为新疆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壮丽的水利工程,成为了新疆的一座丰碑,被永远铭记为“林公井”。

  林则徐流放伊犁的三年多时间里,拖着老弱多病之躯,依然不辞辛劳、殚精竭虑,做了许多造福百姓的事,广受后人敬仰。纵观他的一生,难能可贵的是,无论在得意之时,还是在失意之日,他总能做到为官一地,造福一方,以百姓安居乐业为己任,从未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此句语气豪壮,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成为后世传诵的名句。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发配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被发配到新疆伊犁。诗人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在满腔悲愤下写下此诗。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是一组七言古诗。此诗情感基调苍凉悲壮,诗中充溢着深沉的情感与坚定的信念,运用对比、排比的手法进行渲染,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情厚意,又展现了其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与担当。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历史意义,它为我们展示了林则徐这位伟大爱国者的光辉形象与崇高精神。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