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行,第五站:走访墨戎苗寨(手机拍)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7-30 10:46 编辑

         湘 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到湘 西怎能不去体验一下少数民族的村寨呢?!带着憧憬的心情,我们来到了最有代表性的墨戎苗寨         墨戎苗寨即龙鼻嘴村,全村由13个苗寨组成,是湖 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之一,有湘 西小千户之称。墨戎苗寨位于吉首、古丈、保靖三县(市)交界处古丈县墨戎鼓镇,距州府吉首20公里,距古丈县城22公里,距张 家界130公里,距凤凰古城80公里。         墨戎苗寨,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苗族村寨,拥有独特而浓郁的苗族风情,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艺术,这里的苗族服饰,银饰和苗族建筑等传统艺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欣赏。墨戎苗寨被 有关厅局和国家有关部委,分别授予“苗族花鼓之乡”、“民族团结示范点”、“湖 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湖 南省特色旅 游名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3A级旅 游景区”。      墨戎是苗语“龙”的发音演变而来,具体含义为有龙的地方,寓意着这片土地的神秘与传奇。墨戎这一名称与当地流传的传说密切相关:相传古代东海龙宫发生内乱,蛟龙逃至武陵山隐匿于绝壁,形成天然的“龙鼻”与“龙嘴”地貌,当地人便以此命名。墨戎苗寨坐落于湘 西的群山环抱中,寨子顺山势而建,碧水绕着山寨静静流淌,薄薄雾霭,处处锦绣。背倚着青山的木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伴随着山间缭绕的雾气和高远的天空,流露出安静温婉的魅力。         墨戎苗寨有着丰富的苗族文化和活动。游客可以欣赏到苗族服饰、银饰、刺绣和建筑,体验苗族赶秋、苗歌、四方鼓、荡秋千、舞狮耍龙、上刀梯下火海等传统活动。此外,还有巫雄绝技等表演,让人感受到浓厚的苗族风情。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7-29 23:58 编辑

         午饭后告别边城,行驶91公里,于13:10到达墨戎苗寨。          停车场一侧有“墨戎苗寨长龙宴”馆,大门建筑很有苗族特色,是墨戎苗寨的标志性建筑。         寨前广场上,竖立着一根高高的刀梯。所谓刀梯,即一根高数十米以上、插满钢刀的木桩杆,钢刀长一尺五寸,刀背厚0.5-1厘米,刀刃锋锐。安装时,加闩固紧,以防摇动。一尺一梯,一般为36梯,墨戎苗寨这根刀梯竟然有52梯上刀梯是苗族人民的传统风习,又名爬刀梯或踩刀梯,是苗族传统的民俗表演节目。登梯者还要在刀梯上表演倒挂金钩、大鹏展翅、观音坐莲等节目以显示高超的武动和过人的技巧。历史上吴八月利用“刀梯会”聚众起义。过去上刀梯者均属酬神还愿,有的是家里有人凶死,为死者谢罪而上刀梯;有的是家里添了贵子,为贵子能够得到荣华富贵而上刀梯。现在上刀梯者,多为对美好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过寨前广场,是一座由南向北横跨在一条国道之上的类似廊桥的塔楼。此塔楼土木结构,三四十多公尺高,二十多公尺长,共计四层,飞檐翘角,古色古香,造型精致,气势宏伟,代表了苗族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如此恢宏苗族特色的建筑,我在此打个卡。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7-30 23:57 编辑

         我们沿着青石板铺就的阶梯,向桥楼上走去         从桥楼上看墨戎苗寨,房与房、楼与楼之间,或有藤蔓缠绕,或有鲜花点缀,形成一幅幅生机蓬勃的画卷。         桥楼北侧的小舞台上,两位苗族青年正在进行四方鼓舞迎接我们。墨戎镇是全国著名的苗鼓之乡,苗鼓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后多次登上国家级舞台进行展示四方鼓舞的国家级传承人向红霞女士,观察墨戎一带苗族人的生产生活,在传统苗鼓的基础上结合采茶、揉茶、炒茶等工序编创了一套“四方鼓舞”。鼓者舞袖相联,左旋右转,步伐灵活多变,把苗族人们的生活场景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了鼓舞的表演之中,鼓声时而柔慢,时而激越,柔时充满了生活美好气息,激越时则满是战场的喧嚣,让人激动不已。
        他们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以及优美的鼓声,不仅吸引来很多游客观看、喝彩、叫好,还促使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为她们拍照、录视频,记录下她们一个个精彩的瞬间。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7-30 02:02 编辑

         下了桥楼,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一块“龙形”的苍灰中夹杂着乳白的巨石。巨石正面,雕刻着“墨戎”两个红色隶书大字。巨石背面,雕刻着密密麻麻介绍墨戎苗寨的蓝色小字         因为有水,墨戎苗寨里的桥很多,有秀美的风雨桥,还有一座跨山桥,雄伟大桥飞架山中,为这座带着世外桃源气质的苗寨增加了几分烟火气。         但见寨子里一千多户人家土木结构的房子和吊脚楼,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像鱼鳞一样互相掺扶着,由山脚向山顶依山势蔓延而去。            墨戎苗寨的重角苗族风格的寨门巍然伫立,仿若一道穿越时光的关口。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7-30 02:03 编辑

         穿过寨门,我沿石阶缓缓而下,脚下的石板被无数脚步磨得光亮可鉴。          阶梯两面文化墙上,镶满了苗族的图腾和苗族人文故事。         墨戎苗寨南边是一条水色清澈、碧波荡漾的名叫“龙鼻河”的河流。河流北岸高高的石坎上,一溜儿摆放着十几门铸铁大炮,炮身粗壮,炮筒锈迹斑斑。这是古时苗人为保护寨子、防止外敌入侵的武器,如今已成文物。河流东西两头,分别修建着两座各有几十米长的出入寨子的风雨廊桥。这两座风雨廓桥,既是苗人和游客跨过龙鼻河进出墨戎苗寨的必经之地,也是寨子里苗族青年男女约会、谈恋爱、对山歌的场所。           龙鼻河石板桥,山脚下紧挨寨子一块平坦的田地,一大片油菜生长得碧绿旺盛,满目生机。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7-31 11:18 编辑

        来到一个入口顶上匾额写着“雄壤”两个金色大字的木质长廊口。下匾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两侧对联:“拦门三碗酒;进门一家人”。         走进长廊,只廊柱上的牛头和梁上的银饰品充满了苗族元素;几位身着苗家布裙的美女,她们头戴精致银冠,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          在当地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充满苗族特色的苗寨。           轻轻踏在墨戎苗寨的青石板路上,仿佛每一步都踏入神秘的历史深处。比起繁华的都市,苗寨更显古朴,虽不繁华喧嚣,却深藏神秘风情。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7-31 09:07 编辑

         走进院子,回头看门亭上匾额:“鼓舞门”,两侧门联:“苗歌迎上客;鼓乐接佳人”。        院中有一座苗族特色的二层的楼房,门上匾额:“乖乖楼”。苗族讲究“女娶男嫁”的婚俗。苗族结婚住的房屋不叫婚房,叫“乖乖楼”。名称“乖乖”源于苗族女性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婚后丈夫被称为“乖乖”,寓意顺从与和诣,“乖乖楼”名称由此而来
        乖乖楼内还原了苗族婚房布置,展示“女娶男嫁”习俗,如男方需在女方家试婚三年、准备银饰嫁妆等流程。‌‌乖乖楼反映了苗族保留的母系权威传统,男方需通过劳动考验方能“嫁入”女方家庭。‌‌         男方嫁到女方家,先试婚三年。前两年在阿妹家帮忙干农活,如砍柴、种地等,第三年跟银匠师傅学打银饰,为自己准备嫁妆。女方家看上你了,选个好日子便可以嫁到女方家了。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8-2 22:20 编辑

        乖乖楼的隔壁,有一家银饰加工做坊。苗族讲解员为我们介绍银饰的历史、工艺和非遗传承。可以看到墙上,挂着身着苗族服饰中国内地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的相片。宋祖英就是湘 西古丈县人,苗族。          一位苗族小伙正在精心编制银饰,也许是在准备自已嫁装吧?!        行走在这座不算很高的山寨中,上下左右狭窄的石板路像一根根长链,把整个寨子串联起来。         墨戎苗寨几乎全部都是黑瓦、木质材料建造的吊脚楼,采用穿斗式木构架。当地政 府通过补贴鼓励按原风格修缮,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载体。‌‌         苗寨里,散落着一些当地特色的独家小店小摊,这是一家苗族刺绣店。看那精美的刺绣,如同活生生的画卷,诉说着苗族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这位苗族老奶奶,守在家门口,售卖当地的土特产和山货。        还有一家苗族酱菜店。苗家酱菜,作为湘西地区的经典家常美食,以新鲜的蔬菜、辣椒和豆豉等为原料,经过巧妙腌制,呈现出酸辣可口的独特风味。
          案板上苗家用当地土猪制成的腊肉腊肠,烘得红润诱人,散发着浓郁的醇香,让人垂咽欲滴。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7-31 10:11 编辑

        苗寨里密如蛛网的巷道,纵横交错,左勾右连,时上时下,时东时西,宽窄不同,陡缓不一,俨然迷魂阵一样分布,如果没有讲解员带着,还真难走出去。           来到“古丈县银饰手工锻制技艺传习所”。         门厅墙上挂着手工打造的梅、兰、竹、菊银质艺术画,构图精细、工艺精湛,体现了苗族高超的技艺和匠心苗族酷爱银饰,其银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展示和销售大厅,壁柜和柜台里的银饰产品琳琅满目。         只见银饰的设计灵活多变,既简约时尚,又古朴典雅。其细腻的质地与精巧的工艺相得益彰,无论是吊坠、手镯还是戒指,都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走出银饰手工锻制技艺传习所,巷中有家“竹艺”商品店。无论是家居用品日常小物,还是工艺品,竹制品都给我们带来清新自然的体验。匠心独运、工艺精湛, 每一件竹制品,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竹编工艺品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将竹子的柔韧与精湛的技艺完美结合,成为人们珍藏的艺术品。       再往前走,有一木牌坊,上有“秋场”二字。赶秋节,苗语叫做“赶场秋”。意思是说每年“立秋”这天,苗区逢到哪个地方是墟场(即“赶集”),这个墟场便是当年的“秋场”。每逢赶秋节,苗族群众都会在赶秋场举办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和民族文化娱乐活动,以此庆祝丰收,表达对祖先的感恩和丰收的喜悦,同时也给青年男女提供相识、相恋的机会。苗族赶秋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随着中国打捆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首次入列联合国非遗名录的苗族代表性节庆活动。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7-31 11:46 编辑

        街道两边是苗族特色的吊脚楼。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一层多放杂物。随着乡村旅游文化的开展,苗寨也与时俱进,如今街的放杂物的一层全变成了售卖货品的商铺。         街道两旁,是一家家古老的店铺。陈旧的木门上,贴着褪色的对联,门楣上挂着古朴的招牌。店铺里,摆满了各种手工艺品和特色小吃。         墨戎苗寨是一个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苗绣 苗鼓等)和自然景观。但此前村民收入主要依赖传统农业,生活水平较低。 2013年成立了湘西墨戎苗寨乡村游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保护性开发苗族聚居村落,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通往寨口的路上,横跨在龙嘴河上一座高大的廊桥——“风雨桥”。它就像一位饱经风霜却依旧矍铄的老者,默默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迁。         墨戎风雨桥不仅仅是一座桥,它还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桥上的装饰充满了苗族文化元素,那些精美的雕刻,有苗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还有苗族传统的花纹图案。走在桥上,就像是走进了一个苗族文化的博物馆,第一处装饰都在向人们展示着苗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苗族人民来说,这座桥就像是他们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纽带,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风雨桥的一侧,有一道瀑布如同一道璀璨的银链,从高高的山峦上蜿蜒而下,将墨戎苗寨的青山绿树装点得更加妖娆多姿。         墨戎苗寨依山傍水,清清的龙嘴河从旁边潺潺流出,吊脚楼临水而居,古色古香,水中的倒影随波光摇曳,描绘出山村苗寨一幅动态的山水画。         墨戎苗寨出口,有一组足有百米的怀念苗族百系族的先祖蚩尤的银色浮雕墙。根据传说和历史记载,蚩尤因战败于黄帝部落联盟后,其部族逐渐南迁到云贵高原一带,最终形成苗族的主要来源之一。            全文完。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