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溜腿鲁山志公坪、迪极、明石崖 - 山东 - 8264户外手机版
鲁山是山东四座大山之一,位于山东的中心,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是淄、汶、弥、沂四河的发源地,主峰观云峰海拔1180.3米,为鲁中最高峰。鲁山林林公园位于主峰的核心部位,总面积42平方公里,园区内群山耸立,沟壑纵横、飞瀑流泉、森林茂密,是典型的山岳风景区。

笛极,又写作迪极、第极等,位于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华林村南,属鲁山山脉的一部分。主峰玉笛峰,处于鲁山观云峰(海拨1108.3米)正北,海拨997米,为鲁山第二高峰(同时也是淄博第二高峰)。景区内植被茂密,林海茫茫,是鲁山林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石崖,又名霹雳崖、 鸣石崖,位于池上镇花林村西南三千米,海拔991米,在博山山峰中排第三位。

明石崖在鲁山山脉中虽然排行“老三”,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远望明石崖既像斜卧的大佛,又像发怒的大猩猩。因为整座山峰是向东南歪斜的,这是明石崖与别的山峰最大的不同之处。明石崖得名,与它的容貌与形象有关。一是它的陡峭光滑,崖面约五千平方米,全是有一面大光石板构成,石崖上无法生长树木花草,在花林方向几千米外就能看到崖面。二是雨季的时候,崖面流水不断,被阳光照射后崖石更加耀眼夺目。故而得名“明石崖”。

传说,明石崖有条大虫经常出来伤害百姓。玉帝派雷公电母下界捉拿大虫,大虫却藏到了明石崖下的石洞中。雷公电母便用响雷闪电霹了这座藏大虫的山峰,将大虫震死在洞中。山峰被劈成了两半,一半歪倒了,一般仍竖立在原地,便成了陡峭的山崖,人们便称这座山崖为“霹雳崖”。我们无法考证传说的真实性,但明石崖上确有许多石洞,由于洞多林密,洞中常有碗口粗的大蛇和成群的野狼,这是人们经常见到的。
鲁山卧佛 在鸣石崖西面,也就是自鲁山极顶看过来,明石崖又是另一种模样。大迪集、明石崖、香炉峰三峰相连组成了一个天然卧佛。大迪集是卧佛头,明石崖是卧佛肚(啤酒肚),香炉峰是男性的标志。若从郝峪山脊看过来,这卧佛惟妙惟肖,酷极了。这个方向的明石崖,巨石成林,千姿百态,石与石之间常有很深的小孔,风从口入,时常发出一种鸣叫声。故而,明石崖又有鸣石崖的称呼。
志公坪,位于鲁山东北侧,主峰座落于池上镇上郝峪村东约1公里处,海拔837米,山势险要,东西走向。西从上郝峪村步行40分钟或东从七峪村步行一个小时,即可攀至坪顶。

志公坪的由来源于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在鲁山东侧的陡崖峭壁顶有一寺庙,庙中住着一老善人及其一弟子。老善人的弟子叫牛志宝,是鲁山下的上小峰村人,由于家境贫寒,便出家进了山。一天,老善人出游去了,只剩下弟子宝志独自在守寺庙。正当他寂寞无聊时,有两个白胖娃娃走到身前,不一会,三人便熟悉了。他们三个在院里跑来跑去,玩得十分开心。快到太阳落山时,两个娃娃说回家,就辞别宝志出门走了,并说好明天再来。这样一连三日两个似兄弟模样的胖娃娃白天来庙里玩,天黑就走。这天,宝志问他俩家住哪里,其中的一个笑嘻嘻的对他说:“远在九龙窝,近在庙后崖。”并恳求他不要告诉别人。

几天后,老善人出游回来,看到庙里打扫得非常干净,东西整理得井井有条,弟子宝志满脸高兴,丝毫看不出孤单的样子。便问宝志,这几天是否有生人来过。宝志是老善人的忠实弟子,就如实说了。老善人修行多年,觉得两个娃子的住家很奇怪,于是便想了一个法子让宝志去做。
又一天,老善人推说出游下山去了。老善人走后,两个白胖娃娃果然又来了。太阳快落山时,两个娃娃要告辞回家,宝志遵照师嘱,悄悄把串好红线团的针别在一个娃子的衣角下。太阳落山,天渐黑后,老善人同宝志顺着红线找去,结果在寺庙后山坡峭壁上,一棵草叶上别着穿线的针。

老善人早耳闻过人参娃娃的传说,但从未见过。看到眼前这种草后,便明白了这就是传说中的人参娃娃。于是老善人把针取下,高高兴兴地回到庙里打起主意来了。天亮后,老善人藏在门后,宝志按师傅的嘱咐在屋内把大锅添好水,烧起火来。又到往日的时候,两个娃娃连蹦带跳地跑到屋里,看到正在烧火,不知是计,他两个正与宝志嬉闹,老善人突然蹿出,抓住了一个娃子,掀起锅盖就按在锅里,另一个娃子见有人抓住了参哥,便“哎呀”一声跑出门口不见了。
老善人叫宝志多加柴快点煮,自己去找另一个,并再三嘱咐要等他回来才能揭锅。宝志平时极少吃荤,当煮了半个时辰时,锅里发出了诱人的香味,宝志再也忍不下去了,他不等师傅回来就揭起锅盖,在沸腾的锅里有个象人似的参。他想师傅没来,我先尝尝熟了没有,结果越吃越香,几下就把人参吃光了,剩下的汤倒给了身边的一只黄狗。不一会,便觉自己身子飘起来了,黄狗也变成虎随着他飘起来。老善人在外找另一个人参娃,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待返回庙吃煮了的人参时,看到的只是没有烧完的干柴和一口空锅,宝志不见了。老善人才知道弟子已吃了人参升天成神了。

宝志升天后,被玉帝封为志公,并有权下四指雨。他不忘家乡百姓的疾苦,经常为百姓做好事。百姓为纪念他,把该山叫志公坪,并建了志公庙。
另一个参娃见参哥被人捉住吃掉后,再也不敢回老家,便独自哭泣着翻山越岭向东北深山中走去了。传说东北的人参就是从山东鲁山迁移过去的。
我们一行五人驱车来到徒步的起点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七峪村。

? 七峪村?位于池上镇政府驻地东南三公里处,处志公坪之阴,淄河沿岸。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聂氏族谱》载:“明洪武四年,始祖忠义自枣强县迁居长山县韩家庄,即今二十里铺是也。八世仲迁于徐雅,十世有新、夏迁于七峪。”《马氏族谱》载:“明初自章丘后坡迁居七峪庄”。据此,明初即已建村。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有“七峪”字样。原村曾名“响水台”、 “隆泉村”,均以村南有一山泉而得名。后山泉干涸,遂又以村处七条山峪之口,取名为“七峪”。
沿着村后的水泥路上山,回头一束耶稣光穿过云层,撒在山下的小村庄。

继续前行,已经隐约看到山崖上的那个福字。
拉近一点看看

远观新通车的临临高速
继续耶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