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那些古韵 - 云南 - 8264户外手机版

  云南

  南浔古镇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地处江浙两省交界处。

明清时期为江南蚕丝名镇,是一个人文资源充足、中西建筑合璧的江南古镇。

南浔古镇素有“文化之邦”和“诗书之乡”之称,出现过许多著名人物,如民国奇人张静江,“西泠印社”发起人之一张石铭,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等。

  2024年10月长假后,自己独自江西安徽行时,就近于浙江而专门去了一趟南浔古镇。

主要是受江南烟雨水乡的那些画面影响,而生趣前往,至于游后的感觉其实很感一般。

  企望见识一番江南历史韵味的意愿,怎么都没能像摇橹船的划过于心底荡起的涟漪。

紧贴水边的人家,貌似都已替去了原住民的本来面目,民间的烟火气也已换上了旅游的鲜亮衣装。

  那种该有的韵味,均已淹没在了名码标价、改头换面的风味食物之下。

哪都是天下古镇一招鲜的统一标配,大红灯笼无处不挂。太过熟悉的味道,太过模仿的造势,总有一种油腻乏味的感觉。

  历史上南浔是清末民初的蚕丝贸易中心,因而出现了一大批海内外闻名的商业巨贾,概括为“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犬”。

家财千万两银子的为象,五百至千万为牛,一百至五百万为金狗。

因此,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

“簪冠绳继”的名人和“丝贾信孚”的商业,使南浔古镇的名园名宅、“阀阅门庭”和“崇堂梁栋”很多,其建筑风格也中西结合,于明清江南建筑风格中融入西方诸如“罗马柱”“小洋楼”的建筑元素。

  如此独具的建筑文化遗产,并没有大大方方于世人、于四方游客尽情地展示。

却要隔一栅栏行购票参观的套路,实在是份因小失大的格局。


  历史的亮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播,本该给予最充分地传承。

却要在银俩上斤斤计较,想来那些建筑物的原主人地下有知,不知会是怎样个惭愧、顿足感叹?

  最初为婚丧喜事、科举中榜举行仪式的懿德堂大厅,如今已演化为弦琶琮铮,吴语软糯,评弹艺人一袭长衫、一把琵琶,于内评弹哼唱的书场。

站在门外望内,高敞宽阔的大厅很是气派。明间上方悬挂着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所书的 “懿德堂” 堂匾,正中上方檀子饰有一副意喻“步步高升”、“平生三级”的鎏金花瓶插戟图案的包袱锦,光彩如初。该有的含义不言自明,尽是生官发财的理念。

  庭前畅轩、檐下斗拱、砖木构件及门窗裙板上都刻有 “松鹤长青”、“吉祥如意” 图案,为晚清东阳木雕之精品。

说是书场,却没有说书的节目表演。所谓的评弹,不过就是用吴侬软语唱几首民国时的江南歌谣。价格不菲不说,口碑也很一般。

  让自己最生情趣的唯是傍河而筑的百间楼,有的充分利用空间筑骑楼;

有的楼前连披檐,故街道行人方便,雨季可避雨,夏季可遮阳。

  一间间都被时光雕凿而成,不只是砖瓦木石匠人手中幻化出的瑰丽,更是南浔本土人文风光的凝固。

在这条时光长河的沧桑里,散发着厚朴的独特气息,附着着南浔的情感与灵魂。

  南浔是有骨的江南,百间楼便是那蔓延的根骨。

世人眼中的江南是姑苏的园林小巷,金陵的秦淮烟雨,临安的西湖美景。


  但是,南浔的江南从运河到百间楼,积淀着明清遗风,融合着掷地有声的风骨。

要说江南,不得不说南浔,说起南浔,不得不到百间楼。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