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炉山徒步采风 - 云南 - 8264户外手机版

  云南

  今年夏季的昆明,雨水的丰沛远远胜于了往年。在有雨便成冬的规律里,昆明又再见了一个难得的凉夏。

已经坚持了多年,夏不走进野外的惯例也终于被打破。在25、6度的温和适温下,再怎么也禁不住被山川秀岭诱惑。

  如今邀约他人一起出游的事情,是越来越难得成立。兴趣爱好的参差不齐,时间家庭琐事的牵系,往往影响着最终的相约成行。

倒不如户外平台上择一适合自己的线路交费参与。即省了约人的口水,也免了行与游、食与住大小功略的操心。是好是坏自己体验,被埋怨的情景也就无从生有。

  7月26日星期六团队的出行,是在一个天气预报有雨的状况下所进行,对于凉快天气中徒步最是适合自己。

乘了三十多人的大巴车于快近中午时,顺利抵达了马龙旧县。一路上最引人注目的风景,自然是那些漫山遍野,被丰沛雨水染绿的翠色……

  划动的脚下,还是那熟悉的红土地;遇见的树木,也都是高原独具的云南松。

跨越踏过的田埂沟坎,仿佛在鉴定自己的步伐成色;行进的速率,也像是在证明自己还没有“彻底”的衰老。

  尽管攀爬高处时耐力稍逊,长上坡时会有短暂停滞的喘息,但心率始终定格于85之间,说明平时低强度的身体锻练,还是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前往香炉山的沿途,不管是山路小径,还是防火通道地势都较平缓,行走起来轻松自如,基本没有太大难度。

只是近期昆明地区频繁的受雨水浇淋,所经过的一些路段自然就有些湿滑和泥泞。

  雨季的昆明,正是菌子蘑菇疯长的时期,行进的道路两旁只要稍一“有心”,便能轻而易举地逮到一二朵菌子。

昆明人对菌子都以方言称之为“jier”,它是昆明人饮食品类上的最爱,但也是最昂贵的食品。

  当领队匀出一些时间,给大家走进松树林里捡jier的时候,女同胞们自然是欣然乐见的勇跃出击。

大多数的汉子还是就地而坐借机休息,相互找些随兴的话题聊一聊。

  蜿蜒于田畴间长长的徒步队列,宛若一幅绘画写生的作品。

队员身着的色彩,田野中经济作物的深绿,以及山野植被的葱郁浑然一体。电杆的耸立、小径的曲弯、山丘的弧线一一遥相呼应,好一幅动静交融的田园风光……

  徒步中的风景基本上大同小异,从中该有的变化和促动个人产生的欣喜情绪,往往都源于视觉上的角度取向,和各自在审美载体之间的差异认知。

就像这张被队友捕促到的“风景”,貌似可称得上为精品。绿红相衬而色彩绚丽,线条交汇而虚实分明。

突来的入眼,宛若是一份自然的神来之笔。抓拍的恰到好处,何不是今日行山的吉兆祥物。

  16时左右,队伍逐渐的走近了香炉山景区,随即便离开了一直所走的防火通道,拐进了一座山林,并顺着一条倾斜的水沟下到山脚。

在近期雨水的冲刷下,整条水沟看在眼里貌似波浪不惊的毫无风险。实际上那泥土上薄薄的一层苔藓,正是极大的风险所在。

一直未启用的徒步杆,于此时不得不拎出用上,并且在向下的踩踏中,必须得踏实两旁有草的土埂移步,稍有不慎极易滑倒一屁股坐到地上,将出现的问题谁都料不到会有多大?

  一下到山脚,踩上园区的石板路后,仰头间便能见到香炉山的真容。

一路走来都是多云的天气,此时临到要登往山顶的香炉山去时,风雨却突然大作,一时之间就成倾盆之势。

  赶紧穿起风雨衣,迎接陡然而至的暴雨浇淋,随即跟紧领队踏上一条通往山顶的人造石梯。

转上一个弯道,一座石桥架接两岸,桥下正泛着泥黄色的河水湍急奔涌。风雨肆虐下的过桥,顿生起莫名的惊恐,就连立在岸边拍摄,也有种生怕岸基不牢的担忧。

  马龙香炉山占地面积400余公顷,海拔2010米,森林覆盖率达98%。山岩陡峭,面中一岭如垂鼻而下,至胸腹折前伸延,其瘠耸立石磴,远视型同“香炉”而得名。

香炉寺地脉旺盛,风景如画,远看山势如太极,近观则见青山对峙,碧水中流,山水相映,两山呈S型,首尾衔接,宛如阴阳交汇,恰似一幅形神兼备的太极图。太极正中,香炉倚空,危崖临水,峭壁千仞,地势雄险,山奇水秀。

  香炉山的地质构造主要由水冲积层页岩、砂岩所组成。

香炉山属两山夹一沟的原始河谷风貌,两岸青山对峙,古木参天绝崖如前,岩层条纹分明纵横有序,行成一个香炉倚空的天造奇观。

  行涉其中,雨做衬托,愈显山岩突兀。临高远眺,黛青山峦连绵远处;

万木尽葱,胸腑尽是鲜鲜清新空气,缓缓畅通……

  风卷“香炉”峰上呼呼,水荡河下湍急隆隆,高低两相互动,人宛若仙境之中。可否招鹤来游,云上采风?细细揽胜此山此景,不负苍天赐之眷顾……

贴壁远眺,山野葱笼,乌云半空,烟雨迷蒙。

  香炉山山脚下有一水帘瀑布,依岸下到面前,便闻隆隆轰鸣不绝于耳,潺潺流水汇聚成股。挨紧了断壁湍急而涌,奔涧谷倾泻去。

笔直崖峭,糯黄页岩;古蔓老藤,吊挂愈显苍翠。天然而生巨石河床,直可做观景平台,水帘当幕,可有神仙于此翩翩起舞?

  此山此处却是迟迟而知,实在孤陋寡闻。

但终究知后而至,亲临其境了却了仰望之念,也应是又一份对自然生灵的向往敬畏。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