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京和富士山游记(字多图多版) - 走出国门 - 8264户外手机版
作者:panda
感谢父母的赞助与支持、感谢领导、感谢燕子姐的装备赞助、感谢老弟的高铁票赞助、感谢一路上好心人们的帮忙(90°鞠躬)
我曾以为下一站会是阿尔卑斯山脉的环勃朗峰,直到算完行程费用,才懂有些远方也会被现实轻轻按下暂停键。正想着去哪时,户外群弹出富士山开山的消息(7月1日-9月10日)。指尖划过屏幕的瞬间,忽然觉得富士山也挺好 —— 不是梦想打了折,而是把远方拆成了踮脚就能够到的样子。
02:15起飞06:20抵达,在穷游人眼中,这是性价比极高的航班。深夜出发,黎明抵达,省下的不仅是一晚住宿费,更是落地就能开始行程的便利。按过指纹、提交海关申报单、贴好上陆许可贴纸,为期五天的日本自由行就此开启。







从成田机场搭乘大巴直达东京站。这座车站不仅是日本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更是一处珍贵的文化遗产。有趣的是,它与沈阳站宛如一对“分家的兄弟”,它们师承同一位建筑导师,拥有相似的红砖外观,却在历史洪流中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沈阳站曾是日本殖民者掠夺中国东北丰富自然资源的核心枢纽,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也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让我联想到《枪炮、病菌与钢铁》中描绘的场景:欧洲殖民者凭借技术优势在非洲修建铁路,以此作为扩张殖民版图、加速资源掠夺的工具。
事实表明,掌握先进技术后,其用途可以截然不同。如今,中国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它并非用于扩张与掠夺,而是致力于促进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为当地民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前景,生动诠释了共享发展成果的理念。
东京站的对面,隔街相望的便是开阔的皇居外苑。一条细碎砂石铺成的宽阔步道蜿蜒伸展,据说这种设计是为了防备刺客。步道两侧,苍翠的黑松点缀于草坪。行至护城河边,著名的二重桥便映入眼帘,它静静地横跨水面,仿佛一道无形的分界线,既连接皇室与国家又隔断百姓与天皇。




从二重桥前站搭乘地铁前往根津站,下车后步行片刻即可抵达东京大学本乡校区弥生门。作为日本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这里诞生了许多杰出人物。漫步校园,东西方建筑美学在此交融:朱红色的"赤门"是江户时代的珍贵遗存,哥特式风格的安田讲堂巍然耸立,而工学部2号馆则融合了红砖古朴与现代简约。这里不仅见证学术辉煌,更流传着农学部教授上野英三郎与忠犬八公的感人故事,那尊校园内的雕像,实现了跨越生死的永恒相伴。
本想参观东京大学图书馆内的汉籍收藏,却见门口告示写着:“因举行考试,非校内人员在指定期间内请勿使用阅览座位,恳请理解与配合。”为避免打扰,便未贸然进入。提起汉籍,一段往事令人唏嘘。这些书籍,许多源自晚清藏书家陆心源的“皕宋楼”。家道中落后,其后人曾向清政府及国内藏家求售藏书未果,最终这批珍贵古籍被日本三菱财阀购藏于东京静嘉堂文库。相似的悲剧也曾发生在敦煌:王道士发现的经卷遭官府漠视,致使部分精品流落海外。
所幸,数字化技术为这些流散海外的古籍带来了新生。东京大学建立了“汉籍影像数据库”,将其馆藏汉籍善本全文制成高清影像免费共享。更令人欣慰的是,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导建设的“中华古籍资源库”,正积极开展国际古籍数字化合作,推动大批存藏海外的中华古籍以数字形式回归。当古老文字在数字家园中重新“呼吸”,当失散的古籍以数据之形归乡,于云端共享新生,它们在当下获得了永生,亦是对历史遗憾的一种弥补。


↑ 东京大学本乡校区弥生门
随意溜达着感受校园气息,逛了风景优美的三四郎池,池中的锦鲤被投喂的非常肥硕。巧遇清华附中研学队伍,真是年少有为。随后前往安田讲堂前广场地下的食堂,这里价格实惠,种类繁多,最有名的就是赤门拉面,味道还不错。饭后便动身前往银座逛街,直至落日时分,才去看东京塔的夜景。(东京塔以巴黎埃菲尔铁塔为范本,曾是东京第一高)
回住处搭地铁时,见电梯楼梯皆标明方向,人群默契靠左而立。街道洁净却难找垃圾桶,无人吸烟或边走边吃,无论做什么都安静排队。带着疏离的秩序感,让初来乍到的我印象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