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行,第九站:走访张家界土司城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8-18 20:29 编辑

         到张 家界,走访了土司城,见识了这个汇聚湘 西土家族历史与文化的璀璨之地。         张 家界土司城位于张 家界市永定区茅冈,是一座集中展示土家族历史文化与建筑艺术的土司府署。土司,又称土官,是元、明、清时期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设置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土司城顾名思义就是土司的行宫。土司制度是中国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特殊的政 治制度,而张 家界土司城则是这一制度的实物见证。张 家界土司城作为土家族土司的官署和居住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与演变,它逐渐成为了土家族政 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如今,土司城已成为张家界市的重要文化遗产和旅 游景点。         张 家界土司城,始建于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是西南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城。永定茅岗司第十五世土司覃纯一顺应潮流,三次上书请求“改土归流”,朝廷嘉其忠顺,封为世袭千总,准建世袭堂,修建了这座土司城,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土司城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土家族的传统建筑元素和明清时期的官式建筑风格。建筑群落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既体现了土司的权威与尊贵,又展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其中,土司府署是土司城的主体建筑,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土司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地方。         张 家界土司城,占地120多亩,集吊脚群楼、走马转角楼群重叠组合,融为一体,是土家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和凝聚地;城内遗存着大量的珍贵文物,素有“南方紫金城”之称。土司城内主要建筑有土司城堡、东南第一功牌坊、摆手堂、九重天阁、土王宫、土王宴厅、土家山寨等,是一个浓缩了中国土家族农耕文化、兵战文化、土司历史、建筑艺术、工艺美术、民俗风情、饮食起居的大型民族文化景点。2003年被 列入国家4A级景区,张家界精品旅 游线路。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8-16 09:47 编辑

         早上从张家界市区出发,7:50到达土司城。土司城依山而建,用石砌筑,坚固高大,易守难攻。土司城城门两侧是两座古朴的鼓亭,城门之上是土汉建筑风格结合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三层山顶城楼。         城门洞之上铜质匾额里“土司城”三个金字苍劲有力。从这里走进土司城,犹如进入了时光遂道,穿过城墙就能见识到充满神秘魅力的土家风情。土司城又名“土家风情园”。          进城右手边的“土司宴”前立着一块“虎”字石碑,名为“台湾虎字碑”,一笔写成,俗称“一笔虎”。看石碑上写有“同治六年冬台镇使者刘明灯书”,一座少数民族城堡内为何会有台湾的碑文?刘明灯又是何许人也?         眼前的这块虎字碑,便是讲的抗法保台名将刘明灯。刘明灯,字照远,号简青,湖南张家界永定区二家河乡人氏,生于1838年,中国清朝武官官员。光绪二十一年,也就是1895年,土家军主帅刘明灯亦病死于故里,终年57岁。刘明灯自幼常在土司城学文练武。清同治年间任台 湾总兵、镇守使。同治六年,他亲笔疾书土家人崇尚白虎图腾的“虎”字,命人镌刻于台北宜兰草岭,以镇魔避邪,震慑外敌。此碑是台湾虎字碑的复制品。         土司宴是张家界土家族特有的传统宴席,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土司犒赏抗倭将士的庆功宴。该宴席以"三下锅"(腊肉、豆腐、萝卜合炖)为核心菜品,融合腊味合家欢、土家糍粑等地域特色菜肴,入选"中国菜"贵州主题名宴。宴席发展过程中形成干锅与汤锅两种形态,在桑植地区演化出土家至尊宴,现已成为张家界旅游文化体验的重要组成,有“不吃土司宴,枉到土司城”之说。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8-16 00:56 编辑

        石拱桥之上是“东南第一功”石牌坊。这座石牌楼是目前江南最大的石牌坊,是明嘉靖皇帝御赐所建,上面刻着嘉靖钦赐的“东南第一功”五个大字。这不仅是土家族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见证,更是土家族抗倭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荣誉。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倭寇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土家族联军远涉三千余里,奔赴抗倭前线,历时四年,最终在浙江等地屡战屡捷,立下了赫赫战功。嘉靖皇帝为表彰这些土家族兄弟,亲自授予了“东南第一功”的荣誉。         过石拱桥,立于牌坊之下,便可以看到土家族露天摆手场,中央矗立图腾柱,整点上演茅古斯舞、摆手舞等非遗表演,是土家族祭祀先祖跳摆手舞的地方。2002年9月22日,这里举行过一场大型的千人茅古斯表演,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茅古斯舞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舞蹈,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男人身穿稻草衣服,女人身穿树叶和树皮制成的服饰,用舞蹈来表达土家纪念祖先、生活、婚姻嫁娶的情景。          东南第一功牌坊的背面,匾额雕刻的是“国泰民安”。         广场中间是土家族的祭祀柱,也叫图腾柱,直径1.2米,高12米。石柱上还用一笔连成的鲁班文写着“汇集武陵精粹,传承土寨风情”十二个大字。石柱的顶部,有一只老虎的雕塑,相传土家族先祖巴廪君死后变成了白虎,于是老虎就成了土家族的崇拜物。         摆手堂是土家族祭祀祖先、祈求丰年的重要场所。摆手堂入口处装饰着两条栩栩如生的龙雕塑,牌匾上书写着“摆手堂”三字,两侧悬挂着傩面具,有的面目狰狞,有的慈颜善面,可以驱灾避邪,起到镇宅、安邦的作用,彰显着土家族的仪式感与文化传承。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土家族文化与自然景观,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地标。每逢重大节日,土家族的男女老少都会身着盛装汇聚于此,跳起欢快的摆手舞。摆手舞动作简洁明快,节奏鲜明,舞者们以手的摆动为主要动作,同时配合身体的律动,时而模仿农事活动,时而展现狩猎场景,生动地反映出土家族的生产生活。         摆手堂以祭祀土家族先祖为核心功能,供奉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等民族英雄塑像。站在摆手堂前,仿佛能看到当年那热闹非凡的场景,感受到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先的崇敬。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8-16 00:44 编辑

         摆手场四周鳞次栉比地坐落着富有土家族风格的楼台亭阁、绿树鲜花、石缸怪兽。         这株挂满祈福红丝带的蔸槐树看起来不够高大,可是纵纹密布,有一大把年纪了,有千年槐树之称,是土司城的镇园之宝,被称为“千年灵槐”。         这时路边一块红色的墙面显得格外显眼,红色墙面上雕有一座白色的牌坊样式,牌坊间阳雕着虾蟹及各类人物,栩栩如生。墙面下便是一个半圆形门洞,原来这里是通往曾经的土王宫。         路边的假山水池中大肚弥勒佛,手捧金元宝,笑容满面,仿佛能驱散忧愁。其圆润的肚腹象征包容万物,而金元宝则寓意财富与福气,常被视为财富与祥和的象征。         我身后的建筑是中国现存最高木质吊脚楼,有“土家冲天楼”和“天下第一楼”的之誉的九重天世袭堂,也被称为“九重天吊脚楼”。2002年建筑奇观“九重天吊脚楼”和“千人茅古斯表演”一并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成为中华民族建筑史上的璀璨亮点。2001年4月6日,时任国家领 导人的朱 镕 基先生来到土司城,对这座建筑赞不绝口:“一批民间匠人能造出这样辉煌的吊脚楼,而且还解决了力学的问题,真是不简单。”并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楼”我也在此打个卡。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8-16 00:53 编辑

        九重天世袭堂,典型的土家族吊脚楼,高有48米,共9重12层的,建筑依80度陡坡而建,层层递进,气势恢宏。全楼由一根根粗壮的木柱支撑,不用一钉一铆,完全凭借榫卯结构搭建而成。从远处眺望,它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在山林间熠熠生辉。          九重天世袭堂的前面有一条银龙,在下雨的时候,整个吊脚楼的雨水会汇聚到这条龙身上,然后从龙嘴落下来,进入下面的蟾蜍嘴里,被称为“金蟾吞水”。         龙头的下方的四只张着大口的金蟾蜍,用来接收从龙口中排出的雨水。有的游客将这几只蟾蜍误当成貔貅,这里为何不用貔貅而是用蟾蜍呢?水在中国堪舆学中被认为是财富,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中国古典民建的天井也是基于这样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聚财吉祥物的貔貅对于财富是只进不出的,但作为一方统治者的土司王总要对辖下的子民表示一下恩泽,所以没有使用只进不出的貔貅,让进入蟾蜍的水再回到地中。          九重天世袭堂‌内部设祖源堂、耕战堂等展区,还原土司议事、祭祀场景。         墙壁上挂着的一幅幅土家族历史画卷,向人们讲述着土司家族的世袭传承以及土家族在这片土地上的奋斗历程。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虽然土家族的历史悠久,但曾经在很长的时间被认为是苗族的一个分支,直到1957年才被认定为是我国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1957年正式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九重天世袭堂一楼的廊道中,立着六尊塑像,分别为土家族明代抗倭英雄:彭明辅、唐仁、田世爵、彭荩臣、彭冀南、覃尧芝。         其中彭明辅(1495年—1566年),字德轩,明代湖广永顺(今张家界)宣慰使,土家族,永顺宣慰使彭世麒之子。明辅在未任职之前,即随父世麒多次出兵,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勇敢精神。任职后,率兵征沔阳、战川陕、河南、贵州,屡立战功,功勋卓著。正德十三年(1518)春,明廷进明辅二品散官骠骑将军,赐大红飞鱼服三袭,以资奖励。覃尧芝湖南永定(今张家界)人,茅冈土司主覃添祐七世孙,袭父职后,于嘉靖23年(1554年)从经略胡宗宪征倭寇,次年遇倭寇于石墉湾,大战败之 之,贼北走平望,诸军尾追,全歼倭寇于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县境)以功封怀远将军。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8-15 22:18 编辑

        九重天世袭堂出来,来到“燕翼诒谋”石牌坊。坊柱两侧对联:“光前振起家声远; 裕后留贻世泽长”。燕翼贻谋,是汉语成语,意思是原指周武王谋及其孙而安抚其子。后泛指为后嗣作好打算光前振起家声远; 裕后留贻世泽长,大意是:时光流逝,需要奋斗,以便流传久远 好的家声;名声、家业宽裕丰厚,留给后世之人福泽长远。         翼诒谋牌坊,里面有一“善缘堂”。善缘堂内供奉着佛像,佛像庄严肃穆,令人心生敬畏。信徒们可以在这里参禅拜佛,祈求家庭平安、事业顺利。          来到“土司王宫”飞檐翘角的古朴的大门,进入“印象土司城”。         首先看到土司城油榨坊,由牛碾、炒锅、蒸锅、木榨组成,是土家人专门榨菜油、茶油、桐油用的。这个牛碾又叫旱碾,大山里缺水人家的吊脚楼下,大多是这种碾子。油榨的工艺流程是,先将原料在炒锅内炒个八成熟,用牛碾碾成粉末,再用甄子蒸熟,然后用铁圈加稻草将粉末踩成枯饼,安置在油榨里,经过高强度把油榨出来。         这里是土司城农耕民间工艺作坊区,所展示的是土家人部分日常用具及装饰制作的工艺流程。土家人的挑花、打花、蜡染、木雕、石雕、竹雕、木艺、铁艺以及涉及生产、生活的种种民间工艺,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土家烧酒房,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烧的毕兹卡酒,清香浓郁,喝下肚让你感觉飘飘欲仙。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8-16 10:49 编辑

        我们来到 “德育堂”。         进入德育堂,这里是一座私塾。原来朱 镕 基总 理曾经在这里读过四年书。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地层古生物学家田奇镌,北洋时期总 理熊希龄都在这里学习过。         朱 镕 基总 理的故园情怀1940年7月,长沙兑泽中学避战乱迁至土司城老院子,前国 务院总 理朱 镕 基在此就读,结下一段终身难忘的情缘。           熊希龄和田奇镌的简介。          堂内挂有先师孔子行教像,两边楹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         在湘西北及湖南地区的土家族,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训:“养儿不读书,就像喂头猪。”这简短而深刻的话语,彰显了土家族对教育的极度重视。         这里还通过黄道吉日、太岁钱、十二生肖、朱砂痣开蒙礼、金丝楠木床(水滴床)、湘绣等物件宣讲了儒教、佛教、道教及土家族的传统文化。这里展示的是一些精美的雕花窗、雕花家具。全部是民间收集来的,是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生活用品。         张 家界历史上共出现过‌10位土司‌,其中茅冈土司是湘西北土家族土司政权的重要代表,其司治位于今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茅冈(今土司城)。茅冈土司是张 家界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土司政权,其首任土司王为覃垕(1321-1372),元末明初著名义军首领,因抗元有功被明太祖朱元璋封为慈永军民宣抚使(正三品),世袭罔替。其势力范围涵盖今张 家界全部地区及湘西、常德部分地区,统治时间长达数百年。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8-16 11:26 编辑

         德育堂旁还有个非遗传承馆。         湘西傩文化之谜是湖南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鬼神崇拜文化形态,属于荆楚文化分支并兼具梅山文化特征。它以驱疫禳灾为核心,融合辟邪、纳吉等多元功能,通过傩坛仪式与口头叙事构建超现实的鬼神体系。其文化内核包含天神、地示、山川与祖先四大崇拜体系:天神以天帝为至高神,辅以东王公、北斗七星等天体神祇;地示涵盖后土、五谷等农耕守护神;山川神包含天圣帝、玄武等自然神灵;祖先信仰则保留了蚩尤、八部大神等部族起源传说。傩坛结构投射现实社会伦理,形成虚实交织的宗教文化复合体。该文化起源于先秦自然崇拜与农耕信仰,雏形可追溯至楚地鬼神祭祀传统。历经千年演变,逐步融入道教元素与本土巫术,通过仪式展演维系着湘西少数民族的精神世界与生存智慧。         土家族的婚房。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 ,随着封建礼教的深入,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姑娘对此不满,衍生出哭嫁现象,哭嫁歌口耳相传、代代绵延,氲成一种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也是土家族文化的一枝奇葩。
        土家族哭嫁习俗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该习俗以新娘出嫁前哭诉亲恩为核心环节,包含跪谢父母、亲属哭别、收取"眼泪水钱"等流程,婚仪历时数日。根据清代地方文献记载及现代田野调查,这一习俗既有前《诗经》时代自由婚仪遗风,也承载着封建社会妇女命运变迁的历史记忆。     “辰砂宝库”店铺,网上提醒存在夸大朱砂功效和价格虚高的情况。例如,宣传朱砂具有药用、理疗等功效,但实际上朱砂首饰并不具备这些功效;同时,所售朱砂首饰价格远高于市场价。建议游客在湘西地区购买朱砂等商品时,保持警惕,仔细甄别店铺的宣传和价格是否合理,避免被不良商家误导。       湘西好物店,主要是销售张 家界特产“土家神茶”莓茶。因其加工过程中细胞破碎,细胞中所含的黄酮活性成分渗透至表面而形成一层“白霜”,看起来像发霉俗称霉茶,因霉字不吉利故谐音为莓茶,文人雅士与《茶经》中称之青霜古藤茶故称“青霜古藤茶”。莓茶是葡萄科蛇葡萄属显齿蛇葡萄的小叶变种,为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莓茶的主要价值体现在食用与保健领域,作为加工用品种,其幼嫩茎叶经加工后制成的茶饮,口感清甜回甘,带有独特草木清香,因富含黄酮类成分,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特质。是所有被发现的植物中黄酮含量最高的植物,被誉为“黄酮之王”。2013 年,经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为新食品原料,进一步推动了其在健康饮品市场的应用。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8-16 21:55 编辑

        从非遗传承馆出来,我们前往土家山寨。山寨大门在九重天冲天楼和比兹卡楼之间。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即“本地人”之意,称苗族为“白卡”,即“邻居的人”之意,称汉族为“帕卡”,即“外来的人”之意,这一语言现象说明土家族和苗族是湘西地区土生土长的古老居民。毕兹卡楼于2003年兴建,其表演的晚会是土家风情园与湖 南省民族歌舞团联手精心打造的旅游歌舞文化产品,通过“祈福”、“风情”、“婚俗”三个篇章,艺术地反映了中国湖南大湘西土家族的风土人情,充分展示了大湘西的神秘色彩以及这方水土人们的勤劳、纯朴和善良。         山寨大门采用吊脚楼、桥、廊、亭相结合的形式,全部木制上铺黑瓦,曲廊栏杆上通过重复排列“回”字格、“亚”字格等几何图案,线条简洁规整,形成韵律感,彩以土红色为主。‌‌
        大门廊楼两边分别与九重冲天楼和比兹卡楼相接,形成空中走廊。廊楼上分别挂有“比兹卡楼”、“龙腾云霄”、“德济寨民”、“武陵一绝”、“云峰仙境”、“南府春色”和“云中仙居”等红底金字匾额。         拾级而上进入土家山寨,居中有一个荷花池名“王子池”,每到仲夏,这里满池清新淡雅的荷花,可观赏,池水能防暑降温。沿池岸依山有三座吊脚楼,分别是绣女楼向妃宫、舍把楼,这些是土司王妃和公子小姐居住的后宫。
      土家族吊脚楼属于传统的干栏式,底部架空,上面铺木板用来居住的房屋,这种建筑具有防潮通风防蛇虫的优点。特别象我国西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地方。吊脚楼的规模一般不大,常见的只有三到五间,但没有院子,生产生活都在吊脚楼内解决。另外这种房子的建造,对地理环境的要求不高,在平地或地形复杂的山区具有明显的优势。土家吊脚楼除上面的瓦外,全部用木材搭建,下面是几根承重的柱子,上面则是两层或三层错落的楼层。楼房的窗户和门都雕刻有雕花         走进湘西土家族山寨,一座座精巧的吊脚楼临水而立、依山而筑,鳞次栉比、颇为壮观。 与土家山歌、摆手舞一样,吊脚楼是土家儿女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土家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记忆,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2011年5月23日,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8-16 00:16 编辑

          从土家寨出来,沿着石板路,又走进土司作坊街。
       街道两旁分布着木质结构的吊脚楼,楼体采用穿斗式结构,底层架空以适应潮湿气候,形成“前店后坊”的独特布局。石板路与青砖墙相映成趣,保留了土司时期商贸集散地的风貌。         走出土司作坊街,左边有一祗[zhī]柱亭,由五根大木柱构成的亭子。“祗”又叫“社”,是土家人最崇拜的土地神,五根大柱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土地神保佑土家人风调雨顺。每根柱子上分别有土家族最值得尊敬的祖先巴廪[lǐn]君、彭公爵主、向大官人、田好汉、覃[qín]垕[hòu]王人物雕像。         祗柱亭旁有一块土家族将军手持弓箭的浮雕碑。将军头戴兜鍪,身披铠甲战袍,脚踏祥云基座,神情严肃威严。弓箭置于右侧,箭羽紧绷,箭尖指向前方,与将军肃杀的眼神形成呼应。战袍衣纹褶皱清晰,肌肉线条饱满有力,展现出弓箭手蓄势待发的战斗姿态。         浮雕后面是“土司碑墙”,是土司城最大的碑林。         这是土家著名代表人物的碑刻,在大山里面繁衍生息的土家族,不仅以刚劲勇武而著称于世,而且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在渊源悠长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不单对本民族也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比如:发动了仅次于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土家农民起义领袖向单程。血战东南沿海,打败倭寇而受皇上嘉奖的土司王彭翼南、彭荩臣。           9:00,我们从凤门走出土司城,结束了张家界土司城的游览。            全文完。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