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居去阿坝途中,偶遇历经300多年风雨的中国碉王,乾隆也为它也挠头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2025年7月13日上午离开甲居藏寨后,驱车沿大渡河主要支流大金河畔的G248国道往北,前往418公里外的阿坝县。
一路山穿行于大金河峡谷之中,两岸峭壁如削,山高谷深,远看前方疑无路,近处却峰回路转,有数处山崖突兀耸立如老虎口,就像那年走G318下了
怒江72拐后的峡谷道路一样。

这条路因7月初暴雨泥石流,多处被冲毁,不过我们路过时路基已修复,虽然坑坑洼洼,但是可以通行了。
前行了大约50公里,到达金川县马尔邦乡,忽见一柱擎天之物,巍然矗立于山间台地之上。及至跟前,才看到路牌上有写了“中国碉王”。远远望去,那碉楼瘦削而挺拔,如一支饱蘸了岁月浓墨的巨笔,直指青天,在群山环抱中显得孤峭而桀骜。
于是便停车一观,先飞无人机看看。
金川县素有“千碉之国”美称,一座座高低不等、大小各异的古碉楼矗立在高山峡谷之间。
这些碉楼有石碉、土碉之分,从功能上分为要隘碉、峰火碉、宅碉、家碉。要隘碉即战碉,通常修建在要隘险道上,用于防御阻止敌人的进攻,或高耸在路口的山崖上,或横挡在要道之中,居高临下,封锁独路险道。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坚固工事。
马尔邦碉这座中国碉王就属于战碉,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马尔邦乡(现属马奈镇)大金河西岸的台地上,高51.2米,号称"中国碉王",是中国现存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古碉楼,具有300多年历史,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这座马尔邦碉相对的金川河东岸曾达乡山坡上也有一座类似的碉楼,名为曾达东碉,高度28米,两座碉楼合称曾达关碉,对称立在金川河两岸半坡,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据守丹巴通往金川的咽喉要塞。




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在碉王的下方还有两座小碉楼,呈左右拱卫之势。

进入村中,去到碉王跟前看看。

近处仰观这碉王更是宏伟,碉身由片石与黄泥垒砌而成,砌筑工整考究,棱角分明,平面呈方形,整体由下往上渐内收呈方锥形建筑,碉身密布观察射击孔。高51.2米,基宽6.5×5米,顶宽3米,建于康熙年间,原为嘉绒大金川土司莎罗奔所建,至今已300多年岁月,作为其官寨碉楼,曾抵御清军进攻,乾隆皇帝平定大小金川之乱时久攻不下而直挠头。

绕碉楼一圈,没看见下层有门,只有在东面5米高处有一门洞,还安装了木门,当年应该是用梯子爬上去的。

碉体自下而上微微收拢,如巨笋破土,沉稳地扎根于大地,却又带着一种向天空生长的倔强。石缝间嵌着几粒小小的鹅卵石,不知是哪一代工匠随手嵌入的,如今也成了碉楼躯体的一部分,在风日里沉默着。

碉楼石壁粗糙而坚实,手掌抚过,一股沁凉的坚硬感直透掌心,仿佛触摸到了三百年前匠人手掌的温度与汗水,以及那早已冷却凝固的时光。



西面远处的山上有一块奇石,碉楼下有一观景台,写了好像是一个石佛,手机长焦可以看的很清楚。

下来后回望那碉楼,仿若一根楔入大地的巨钉,牢牢钉住了这300多年流逝的时光,也钉住了这片土地上所有惊心动魄与沉默无言的过往。王朝更迭,烽火狼烟,生离死别,皆如脚下大金河般匆匆流过。碉楼不语,只是以它的高度与沉默,对抗着时间永恒的消磨。它并非为了供人凭吊而存在,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用石头写就的史书,是时间本身凝固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