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科草原——2025暑假川西甘南行随笔(六) - 广东 - 8264户外手机版

兰州老街
从青海湖重回甘南,中间得找个地方休整。选哪里?当然选兰州。一是距离适中,二是省会城市,三是有兰州拉面。
兰州那么大,到哪住宿?有队友建议,晚上最好有古街逛逛。这样,就选了兰州老街。老街边上的酒店,准四星标准,250元标双,省会城市,没想到这么便宜。
从十几度的青海湖畔一下子来到三十多度的兰州,大家都觉得难以适应。吃过晚饭,天全黑了,气温稍稍下降一些了,才敢去逛兰州老街。兰州老街,网上了解,并不是老建筑、老街区,依然选择是因为网评还不错,照片、视频观感可以。
逛了差不多一小时,感觉网评没有骗人,虽然都是仿古建筑,但不管是设计、样貌还是灯光都可圏可点。特别是把非遗文化馆引进来,在十字街区设计与观众亲切互动的水景等都让人眼前一亮。整个街区人流汹涌,生意火爆。这超高的人气就是最好的明证。



兰州拉面
来兰州,当然得来碗正宗的兰州拉面。
到哪去吃才保证正宗呢?记得十来年前,到呼伦贝尔大草原,想吃一顿正宗的烤全羊,当时就由于不较真,错过了,现在想起来还懊悔。这一次当然不能重蹈覆辙。
先我们一天来到兰州的、老同学日学的弟弟阿升向我们推荐了一家,说是当地的士司机介绍的,他昨天刚吃了,很地道,整个兰州市内有好几家分店。可是上地图一搜,最近一家分店离我们都要六七公里,太远了。
海哥当地一个石友也向海哥介绍了一家,也说是老字号,很正宗,很地道,当地也有多家分店。上网一搜,最近一家离我们两公里多一点,这个距离还可以接受。第二天早上退了房,直接就导航过去了。
在一个不起眼的街区,店面也不起眼,是一家清真店,上面用清真图案圈着店子的招牌“磨沟沿·老字号牛肉面”。走进去,没想到里面人潮汹涌,付款处,取面处都排着长长的队,几十张长条形桌子都坐满了人。好不容易才找到座位,好不容易才排到一碗牛肉面。味道真的好,面有嚼劲,牛肉也新鲜好吃。
吃完了特意去看看这碗面的制作流程。后厨是敞开状的,制作流程一目了然:靠墙不绣钢长台上,一条很大的足有几米长的搓好的面团,一个厨师从面团里切下一小块一小块的,传到旁边两个年轻的厨师手中,两个年轻的厨师把面团拉长,对折,再拉长,再对折再拉长……手法很快,很熟练,变戏法似的,十几秒钟后,手里的面团就变成了一缕面条了,然后直接放进滚汤的大锅里,又隔上十几秒,另一位厨师捞起来,放到一个大碗里,量刚刚好,在上面放上些刚切好的牛肉,再舀些汤,就递给了柜台排队的顾客,整个过程也就一分钟左右,直看得眼花缭乱。
兰州拉面,不管是制作工艺还是产品味道,的确名不虚传。



登黄河楼
登黄河楼,是阿升提议的。他早一天到达兰州,参加一个订制的青甘大环线团,知道我们也到了兰州,本要约我们一起吃个晚饭的,一是他落脚的地方离我们远(十几公里),二是我们那时也刚找了饭店点了菜,故没能在兰州一聚。他除了向我们推荐兰州拉面馆,还极力推荐我们离开前去登黄河楼。
阿升是老同学日学弟弟,一向稳重低调,他既然极力推荐去黄河楼,必须是要去的。再说离我们住地也不远,也就三四公里。
门票30元,不算贵。黄河楼共16层,高93.39米,汉唐风格,是兰州市标志性历史建筑。登上顶楼,可览兰州两山夹一河的地理格局,的确蔚为壮观。
据史料载,唐代兰州黄河边上就建有黄河楼,一直至明清才消失。兰州市于2016年重建,拟融贯古今全面展示兰州作为“黄河之都”的风采。
黄河楼上除了观景,里面几个楼层还展示了当地悠久丰富的文化。例如人文历史,诗词书画,奇石展览等。我和海哥是石友,在奇石展览馆,不但饱了眼福,还顺带向队友们推广了奇石文化,可谓一举两得,收获满满。



又见扎卜楞寺
又见扎卜楞寺,这次是中午。
两年前新疆行归途,直接从青海湖开到扎卜楞寺,到达时已近黄昏,寺里管理人员都下班了,从后门进去,无需门票,草草转一转,感觉印象很好,就是时间紧了些。这一次中午到达,在正门停车,买了门票,打算认真看一看。
扎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占地总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是佛家神圣的宗教禅林、传播知识的综合性学府,也是整个安多地区藏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心,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
游客多,太过喧嚣,加上中午太阳太晒,虽然想认真地走一走,看一看,但是事与愿违,感觉反而没有第一次好了。第一次觉得很安静,很肃穆,走在其中甚至不敢大声一点讲话,让人不由自主地心生虔诚,萌生还想再来一回的感觉。这一次,反而没有了再来的冲动。
从寺里出来,又到后门边上找客来客往小吃店吃午饭。好在这小吃店还是那一家三口在经营,还是熟悉的笑脸,还是熟悉的味道——一个素沙锅,一个鸡蛋汤,十几块钱,又好吃又便宜。只是那负责端饭菜的男孩明显高了些,讲话有些腼腆了。



桑科草原
到桑科草原,是为“补课”来的。
上一回来甘南,是返程路过,没有做过细功课,错过了桑科草原。那天早上,从扎卜楞寺出来往郎木寺去,路上看到桑科草原,就懊悔了——哎,昨晚不在扎卜楞寺停车场扎营,到这边扎营该多好!可是,说实在话,那时还不知晓有这个桑科草原呢。
这次,桑科草原露营就成了行程中既定的不可动摇的项目。即便行程进行了多次修改,这个项目也没有被撼动。
桑科草原离扎卜楞寺不外十几公里,下午三点多就到了。时间宽松就是好,不紧不慢的,终觅得一处好营地——在草原深处的一个山丘顶上,视野开阔,四面都是草原,风景如画,是此次行程中唯一可以媲美塔公草原的营地。位置好,风景美,价格也不贵,五十块钱一台车。



晚霞星空
时间充裕,扎帐篷可以慢慢来,做饭也可以慢慢来。慢了就觉得悠闲,就觉得惬意。
吃完晚饭,坐草原上聊天,晚霞才慢慢有了色彩。这是此行第五次见到草原晚霞了。第一次在塔公草原,第二次在红原草原,第三第四次在青海湖边的草原。许是这里位置高,视野开阔的缘故,这里的晚霞特别的开阔,也特别红。从低处拍摄营地照片,火红的晚霞如披在帐篷上方似的。
周边没有光源污染,这里的星空特别璀璨。队友们在大帐篷里打扑克,我的心被帐外的星空抓走了,时不时的走出帐篷,看一番星空。夜越深,星星愈发明亮,星空愈发璀璨,宽大的银河就在营地上空横过,非常壮观。干脆端把椅子,坐到帐外,对着星空发呆。难得气温很配合,不是很低,穿件羽绒服坐窒外不觉得冷。
到车里拿来三角架,固定了手机,尝试用专业模式拍银河,拍星空。拍了好几张,都不是很理想,远未达到眼前所见。干脆不拍了,就对着星空发呆,“曾经我眼即我有”,看过了,曾经拥有了,就知足了。





草原徒步
第二天,不急着赶路,告诉队友们,吃了午饭再撤营离开,上午这段时间自由把握,有兴趣的,可以就近徒徒步。
来前就有规划,要在行程中安排两三场徒步。行程过半了,除了青海湖进行了一场骑行体验,徒步的项目还没有开展过呢。趁着今天上午有时间,桑科草原又这么美,临时决定来场小徒步。
可惜队友中只有海哥响应。这些日子,一路走来,队友们有空就打扑克牌,渐渐就喜欢上了。他们说,在草原上打扑克也是件惬意的事。这样也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与海哥说好,往不远处一个山头走,走到山顶再返回。海哥先行出发,我到车里取来登山杖,穿上徒步鞋——徒步总要有徒步的样子,反正带来了,就要用上。
这是此行的第一次徒步,也是第一次在草原上徒步。柱着登山杖,步履轻松,迎面清风习习,脚下野花盛开,举目草原辽阔,走走,停停,看看,拍拍(拍照),说不出的舒服。不知不觉的,就到了山顶。这处山顶,是方圆几里中的一个高点,视野比营地更加开阔,看到的风景更加宏大壮观。在山顶上看我们的营地,几顶五颜六色的帐篷扎在绿色海洋中,那么的渺小,又那么的出彩,仿如桑科草原几朵别样的野花。
在这个点上看桑科草原,你不得不为它的美所折服,这美不但体现在草原的绿和辽阔,更体现在它的线条,山丘的线条太柔顺,太流畅,仿佛在柔柔的流动一般。山阴处走来一群羊,白的、黑的散布在绿绿的草原上,真有珍珠的感觉。
下山,返回,一路上恋恋不舍。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但这段徒步体验注定是本次行程最难以忘怀的印记之一。




米拉日巴佛阁
中午,吃过午饭,拔营离开。下一个目的地,合作市。考虑到不远,时间充裕,不急着找住宿,导航米拉日巴佛阁,先到那里去看看。
米拉日巴佛阁,就在合作市区,是为纪念米拉日巴而修建的佛阁,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在安多藏区的代表寺院,楼高共九层,供奉以米拉日巴尊者及其弟子为主的藏传佛教各派的开宗祖师,有以金刚为主的四密乘的众多佛像、菩萨、护法神等各类佛像1720尊,反映藏传佛教内容的各类壁画规模巨大,绘画技法高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下午三点就到了。门票20元。当然要进去看看。底层门外脱了鞋子,随着人流逐层去看,没有大声喧哗,都一副虔诚的样子。我的前面是一家三口的藏族家庭,一对中年父母带着个十几岁的女孩。他们非常虔诚,每一层都很仔细地看每一尊供奉尊者名字,然后双手合手,对着尊者,用藏语喃喃自语几句,低头拜几下,然后再看另一尊尊者,再重复一番。看到一些特别的尊者,他们每个人还会在尊前放上一张一元的纸币。从一楼到九楼,这么转一圈下来,足足花了四十多分钟。
出了佛阁,到了广场,回首再望,感觉建筑很雄伟,也很有特色。阳光下,一群白鸽正从广场几个白塔上飞起,向着佛阁方向飞去,有一股说不出的佛教圣地的韵味。
合作市,因为这佛阁,第一印象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