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0月中旬的福州,秋意已漫过闽江两岸,却还没褪尽南方的潮气.那是我刚“入坑”户外的第二次出行,对山野的向往远胜过对风险的认知——和耗子在微信里说“去五虎山露营吧”,连攻略都没查,只是背着双肩包,背挂着一个圆圆的浅蓝帐篷,在他人异样的目光当中就出发了.
我们从市区出发,转了三趟车才靠近闽侯尚干镇.第一趟公交挤在早高峰的人潮里,第二趟郊县小巴晃得人昏昏欲睡,车厢里混着村民带的新鲜竹笋味和柴油味,直到第三趟车窗外的稻田换成低矮的红土丘陵,五虎山的轮廓才终于撞进视野.
那是我第一次真切看见“五虎”:属丹霞地貌的山体泛着暗红油亮的光,从北到南排开的小虎、大虎、白面虎、岐尾虎、回头虎,真像五只静卧的猛兽——小虎身形灵动,像刚伏下身子;大虎肩背雄浑,鬃毛似的茅草覆在山脊上;最南边的回头虎扭头朝南,独成一派气势.

车还没停稳,我就指着山尖跟耗子喊:“今天肯定能站到最高处!”到尚干镇时天已近午,天空压得很低,铅灰色的云团裹着山,连空气都透着湿冷.
我们在镇口的小超市匆匆采购:面包、矿泉水、肉干等——现在想起来,那点补给连应付半天消耗都不够,可当时满脑子都是“登顶”,压根没琢磨这些.正要往山脚走,迎面撞见个叼着烟的老乡,他听说我们要去五虎山,指了指路边一辆浑身锈迹的三轮摩托:“走路得几个钟头,坐三轮车送你们过去,二十块.”车斗里铺着层磨得发亮的旧麻袋,我们猫着腰攥着栏杆坐下,发动机“突突突”的响声瞬间盖过说话声.
三轮往山坳里钻,风裹着泥土和松针的气息往衣领里灌,路面坑坑洼洼,每颠一下,我的膝盖就撞一下车斗铁栏.老乡时不时回头喊:“前面那段路滑,你们年轻人小心点!”我嘴上应着,眼睛却盯着越来越近的五虎山——半山处隐约能看见五灵岩寺的红墙,像嵌在绿草丛里的一颗朱砂痣.到山脚下时,天更阴了.

路边的老牛甩着尾巴,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看我们这两个“不速之客”,蹄子边的草叶上还挂着露珠.我们背着包往寺庙走,没走几步,裤脚就沾了泥.原以为到了寺庙就能找到上山的路,可绕着寺庙红墙转了两圈,除了香火味和几声鸟鸣,连条像样的路都没见着.
寺里的僧人提着水桶路过,见我们东张西望,笑着说:“后山的路被野草盖了,好几天没人走,你们要是想上山,可得多当心.”那时候的我们,哪听得进“当心”?满心都是“都到这儿了,哪能回头”的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