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秦岭秘境!西岔沟东岭→马梁环穿:悬空石瞰群山,狮乐茅蓬寻禅意 - 陕西 - 8264户外手机版

  陕西

秦岭深处藏着无数徒步宝藏线路,西岔沟东岭到马梁的环穿线路便是其中之一。这条线路不仅能让你沉浸式感受秦岭的雄奇壮丽,还能邂逅废弃保护站、破旧茅棚、禅语石刻等承载人文历史的痕迹,全程约 10.5 公里,累计爬升约 941 米,适合有一定徒步经验、渴望探索小众线路的爱好者。以下为你详细拆解线路亮点、节点信息、人文故事及安全提醒,轨迹可参考两步路 “沉默 2019”。


一、线路核心信息概览

起点 / 终点:太乙峪小桃源停车场

全程距离:约 10.5 公里

累计爬升:约 941 米

轨迹参考:两步路 APP 搜索 “沉默 2019”

适合人群:有多次秦岭徒步经验,体力中等偏上者(部分路段路况复杂、坡度较大)

预计耗时:6-8 小时(含休息、观景时间)



二、分段节点详解与人文历史看点


1. 起点:太乙峪小桃源停车场(海拔约 777 米)

徒步从太乙峪小桃源停车场开启,这里是秦岭太乙峪内的一处便民停车点,停车收费 10-15 元不等(价格随季节或节假日略有浮动)。太乙峪历史悠久,自古便是秦岭北麓的重要通道,传说太乙真人曾在此活动,“小桃源” 的命名也暗含着人们对这片山水 “世外桃源” 般意境的推崇,如今这里成为众多秦岭徒步线路的起点,承载着现代徒步者的探索梦想。


2. 西岔沟保护站遗址(0.7 公里,海拔约 848 米)

从停车场出发,沿平缓路径进入小桃源,步行约 0.7 公里便抵达西岔沟保护站遗址。这座保护站曾是秦岭生态保护的 “前哨站”,承担着监测森林资源、防范山火、救助野生动物的重要职责。但前几年因秦岭地区暴雨引发的水毁灾害,保护站建筑严重受损,如今只剩断壁残垣,荒草在遗址间生长。



3. 岔路口:选择西岔沟东岭方向(1.6 公里,海拔约 969 米)

离开保护站遗址,继续沿水泥路前行约 0.9 公里,便来到关键岔路口。此处海拔约 969 米,小路相对隐蔽,需注意:左后方向上行小路是西岔沟东岭,也是本次环穿的唯一选择。为何只能选这条路?这背后藏着线路的 “变迁史”—— 最早徒步者常走的 “庙沟登顶马梁” 线路,因近几年水毁严重,沟道内碎石堆积、植被倒伏,部分路段甚至出现山体滑坡痕迹,已完全无法通行,如今西岔沟东岭成为通往马梁的 “唯一通道”,也让这条线路多了几分 “独家探索” 的意味。




4. 登顶山梁:开启 “梁上徒步” 模式(2.5 公里,海拔约 1170 米)

从岔路口左后上行,沿西岔沟东岭的路径攀登约 0.9 公里,终于抵达山梁(海拔约 1170 米)。这段路以土路为主,坡度较缓,沿途能看到秦岭特有的栎树、松树,春夏季节还会有野花点缀。



5. 马梁悬空石:秦岭观景绝佳地(4.7 公里,海拔约 1666 米)

从山梁继续沿缓坡上行约 2.2 公里,便来到本次徒步的 “核心亮点”—— 马梁悬空石,海拔约 1666 米,这个数字巧合般地为这里增添了几分 “吉祥寓意”。

悬空石详解:它并非一块独立的巨石,而是由几块巨大的花岗岩堆叠而成,其中最上方的石块底部与下方石块的接触面积极小,仿佛 “悬空” 一般,站在旁边能清晰看到石块间的缝隙,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悬空石的顶部较为平坦,可容纳 3-5 人站立(需注意安全,切勿拥挤),这里是远眺秦岭群山的 “绝佳机位”:向东能看到南五台的五座山峰错落有致,那是秦岭北麓最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山顶的庙宇在阳光下隐约可见;向南可俯瞰翠华山,能看到翠华山特有的山崩地貌遗迹,以及夏季郁郁葱葱的翠华山草甸;


补给点:悬空石下方有一座破旧茅棚,这是过去徒步者或山民搭建的临时休息点,虽简陋但能遮风挡雨,内部可容纳 5 人左右休息。茅棚内偶尔会有其他徒步者留下的矿泉水瓶、零食包装袋(请大家务必带走自己的垃圾,保护秦岭生态),这里是全程最重要的休息补给点,建议在此补充水分、能量,为后续的复杂路段蓄力。






6. 复杂下切段:跟着路标找轨迹(4.7-5.1 公里,海拔约 1559 米)

补给完毕后,沿茅棚旁边的小路继续下行,往南五台方向 “切” 过去 —— 这是本次线路中最具挑战性的路段,务必打起十二分精神。此段路况极其复杂,几乎没有完整路迹,脚下多是碎石、落叶和低矮灌木,坡度较陡且易打滑,尤其在雨后,路面会变得泥泞难行。不过,幸运的是, “456 户外群” 的徒步前辈们会在此留有零星路标(多为红色布条,系在树枝上),这些路标是 “救命线索”,一定要紧盯路标、对照轨迹,切勿凭感觉偏离方向,若发现找不到路标,需立即停下,退回上一个明确点位重新确认路线。下降约 0.4 公里后,可切至另一处山梁(海拔约 1559 米),此时会与一条较明显的主路汇合,路况逐渐好转。






7. 转角观景点:远观南五台的 “最佳视角”(5.3 公里,海拔约 1516 米)

从汇合点沿主路前行约 0.2 公里,便来到 “转角观景点”,海拔约 1516 米。这里是一个天然的 “观景台”:由于山脊线在此处形成一个平缓的转角,视野毫无遮挡,向南望去,南五台的全貌清晰展现在眼前 —— 五座山峰从东到西依次排列,分别名为清凉台、文殊台、灵应台、观音台、舍身台,每座山峰上都有历史悠久的寺庙或道观,其中观音台海拔最高,山顶的建筑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 “仙境”。




8. 破败小庙与三岔口:选择出山或登南五台(6-6.5 公里,海拔 1487-1405 米)

继续沿主路前行约 0.7 公里,抵达一座破败小庙(海拔约 1487 米)。这座小庙的具体修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从破败小庙再前行约 0.5 公里,便来到西岔沟上南五台的三岔口(海拔约 1405 米):向左上行可前往南五台景区(需额外行走约 3 公里,累计爬升约 300 米,若体力允许,可进入景区游览,感受南五台的佛教文化,景区内有缆车可下山);向右下行则是本次环穿的出山路线(建议体力一般或时间较紧张者选择此方向,避免体力透支)。




9. 舍身台三岔口与山楂林:山野间的 “烟火气”(7.2-7.3 公里,海拔 1307-1298 米)

选择出山路线后,沿路径下行约 0.7 公里,到达舍身台三岔口(海拔约 1307 米)。再下行约 0.1 公里,便进入一片山楂林(海拔约 1298 米)每年 9-10 月,枝头会挂满红色的野山楂,酸甜可口(若要采摘,需注意辨别,避免误食其他野果)。


10. 狮乐茅蓬:禅意满满的 “山间修行地”(7.7 公里,海拔约 1180 米)

离开山楂林,沿石头台阶路继续下行约 0.4 公里,便来到狮乐茅蓬(海拔约 1180 米)。“茅蓬” 是秦岭山区对简易修行场所的称呼,狮乐茅蓬虽小,却充满禅意,是本次徒步中最具人文气息的节点之一。

茅蓬详解:狮乐茅蓬由几间木质小屋组成,屋顶覆盖着茅草和油布,周围被茂林修竹环绕,门前有一条小溪流过(夏季溪水潺潺,冬季可能结冰),环境清幽雅致,宛如 “世外桃源”。茅蓬内住着修行人,若徒步者遇到修行者,可礼貌问候,但切勿过度打扰。

禅语石刻亮点:茅蓬后方的山路旁边,有一块巨石,石面上刻着王维的名句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笔力遒劲,虽无落款,但能看出刻字者的用心。此外,附近的几块石头上还刻有 “平常心是道”“道法自然” 等禅语,这些石刻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见,站在石刻前,读着这些充满哲理的句子,再看眼前的青山绿水,内心会瞬间变得平静,这便是秦岭 “禅意徒步” 的独特魅力。






11. 阿弥陀佛石:废弃线路的 “历史印记”(8.1 公里,海拔约 1094 米)

从狮乐茅蓬下行约 0.4 公里,抵达阿弥陀佛石(海拔约 1094 米)。石面上刻着 “阿弥陀佛” 四个大字,字体为红色,虽有些褪色,但仍清晰可辨。此处是 “最早庙沟上马梁的三岔路口”,因庙沟线路水毁严重,如今已无法通行,阿弥陀佛石便成为这条废弃线路的 “历史印记”。站在这里,能看到庙沟方向的沟道被碎石和植被堵塞,让人不禁感叹:秦岭的徒步线路也在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 “更迭”,我们能走的每一条路,都是大自然与人类共同 “选择” 的结果。



12. 回到岔路口,完成环穿(8.7-10.5 公里,海拔 1014-777 米)

从阿弥陀佛石继续下行约 0.6 公里,到达水泥路尽头(海拔约 1014 米),再下行 200 米左右,便回到了徒步途中 1.6 公里处的 “左后上行岔路口”—— 至此,西岔沟东岭到马梁的环穿路线核心部分已完成。

最后,沿水泥路出山,步行约 1.8 公里,于 10.5 公里处回到起点 “太乙峪小桃源停车场”,整个徒步旅程圆满结束。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