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梁林路~山西古建筑之旅(十七) - 陕西 - 8264户外手机版

青龙寺~千年古刹,绝品壁画
时间飞逝,距离上一次来到青龙寺已经过去七年。今天当我再次踏进青龙寺时,心中便有了一种久别重逢的亲切感。询问文管人员当年看庙的老汉去哪里了,回答说不晓得。当年由村子看管的庙宇如今成了收费的文保单位,但愿这样的管理能够延续下去,让子孙后代也能欣赏到我们本土的伟大艺术作品。

青龙寺位于稷山县城西四公里的马村。始建于唐龙朔二年(公元663年),金朝末年毁于战火,后于元代重新修建,为佛教净土宗寺院。现存青龙寺为晚清遭破坏后遗留,仅存两进院落,但基本保留了元代格局,其中壁画为现存最早的水陆壁画。

寺庙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立佛殿、大雄宝殿,立佛殿东西两侧为祖师殿、无名殿。大雄宝殿东西两侧为伽蓝殿、护法殿。青龙寺除在历史上多次遭遇焚毁,又在二十世纪30年代的抗日战争中,迎来厄运,其中大雄宝殿的部分壁画被日本人窃取,如今留下的空白记述了日寇侵略者的罪行。

据文管人员说,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青龙寺的建筑和壁画受到各级政府和文物界的广泛重视。 除规划范围、完整寺域、修葺围墙、整洁寺容、成立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外, 1976年国家又拨专款修葺青龙寺各殿,并加固了主佛殿壁画,从而使寺区面貌较以前大为改观。

青龙寺的壁画是佛、道、儒三教水陆绘画的经典之作,人物造型形象生动,丹青技法娴熟老道。现在各殿的塑像虽皆不存,但大殿、中殿和珈蓝殿内保存有壁画196.38平方米,十分珍贵,制作跨元、明两个时期。 绘制这面壁画的艺术家是绘制永乐宫画家的徒弟,所以你会看到这里的壁画风格技法与永乐宫壁画十分相似。

现青龙寺保存的建筑遗构,是元代古建筑的重要典范,反映了元代木构的建造技术,体现了元代经典的减柱、草栿、斗栱等做法,与现存其他元代建筑一起构成研究元代庙宇楼舍的木构技术、规划布局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参照实物,也是研究元代木构建筑的珍贵资料。

听完文管人员说介绍,我认真凝视着山墙上的壁画,比起上一次美院组织的参观,这一次欣赏让我可以更加从容的理解壁画中的每一个线条,每一块颜色,每一个造型和每一个故事。

在安静的大殿里,我随着那一根根流畅而有力的线条,聆听着壁画中人物诉说着千年的故事。那些栩栩如生的壁画人物,仿佛穿越时空,风度翩翩,衣冠楚楚的向我走来,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风采。 壁画中的斑斓色彩,仿佛是大自然的调色板,将古人的审美情趣展现得淋漓尽致。壁画之美, 如梦如幻, 每一笔勾勒, 都是古代艺术家心中情感的流淌, 触动人心。我站在这些意境深远, 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的壁画前, 仿佛被引入了元朝的艺术殿堂,那是另一个世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光辉灿烂的艺术作品,星光璀璨的艺术家群体……
我凝视着充满无限生命力的壁画, 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除了壁画讲述的故事内容,我将更多的关注放在了壁画技艺之上,只有故事加上技艺,才是青龙寺壁画的核心价值。

我缓慢的移动脚步,面对如诗如歌, 色彩交织的梦幻乐章, 似乎听到了其中每一笔所包含的艺术巅峰的倾述。

为了更加清楚的观看壁上烟云,我探出身体,仔细观摩着壁画上的细腻笔触,想从中看到勾勒出万千世界的每一寸匠心独运。这是哪位画家的心血,他们又是用多少年来完成如此规模的鸿篇巨制。

光线昏暗的大殿里,只有我一人孤独的站在壁画前, 想用心聆听壁上人物的对话。然而,凝固的画面巍然不动,只有吹过的风儿,仿佛传来了古人的喃喃细语, 那一定是艺术家调和色彩与绘制线条的交响,这种声音令我陶醉,甚至让我忘记了归路。

我在青龙寺整整徜徉了一个下午,眼看黄昏暮色,寺院打烊,我才一步三回头的离开了青龙寺。
尘埃经小雨,
地高倚长坡。
日西寺门外,
景气含清和。
闲有老僧立,
静无凡客过。
残莺意思尽,
秋叶阴凉多。
——白居易《青龙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