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龙”事件严肃处理的重要目的是警示后来者 - 户外大厅 - 8264户外手机版

  户外大厅

这两天被“升龙”炸山事件刷屏了,作为一名重度徒步爱好者,十多次进西藏,徒步走过西藏、川西、云南的多条徒步线路,亲眼看见高海拔地区的生态脆弱。心疼在5000米海拔的生态脆弱区发生这么大动静的事件,不知道需要多久生态才能恢复,作为一个知名的户外品牌,号称“敬畏高山”,怎么会做出如此违背户外“无痕山野”原则的活动。



事件已经发生,政府的调查正在开展,公众等待调查和处理结果。个人认为处理结果最重要目的是警示后来者,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试分析如下:



一、审批手续完整,是否就是合规合法?



主办品牌方和相关政府部门称,审批手续合规完整。那么,这个活动是否就是合规合法的?还需要看,审批材料是否完整清楚地说明所用材料对环境的影响,彩色烟雾材料说是降解的,具体在高海拔高寒山区需要多长时间降解说明了吗?火药爆炸燃烧后的遗留物在高寒山区的降解时间说明了吗?整个燃放过程那么大的动静,审批材料介绍清楚了吗?是否请第三方专业人士做环评?

如果审批材料没有说清楚情况,是不是涉嫌忽悠当地政府的审批部门。环保底线不容触碰:尤其是在青藏高原这样的生态脆弱区,任何商业或艺术活动都必须让位于保护,任何决策都应以最专业的科学评估为基础,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合规”。



二、处罚的重要目的是警示后来者。



发生的已经发生了,现在的重点是如何避免今后类似情况的发生。预测处罚结果,1、重处审批部门。2、重处主办品牌方。3、两者都重处。其实,只有对主办品牌方重处才能达到警示后来者的目的。



如果重处当地审批同意的干部,轻罚主办品牌方。其它品牌方看见就知道:原来花点小钱的罚款,就可以如此巨大地提升品牌知名度。以后拿着3页PPT,到当地相关审批部门,打着提高当地知名度,拉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大旗,完成合规完整的审批手续。之后搞个大活动,大大提升品牌知名度。如果活动出了纰漏,反正有合规手续这个保护伞,交点罚款了事。



还可能更大的提升品牌知名度,“咱有钱,任性。”完美吸引购买奢侈品的有钱人,并替有钱人完成品牌区隔。买这个品牌的人不再是讲性能、讲户外原则的户外爱好者,而是有钱人。这品牌的衣服一穿,包包一背,便知“咱有钱”。所以,只有罚款金额大到让逐利的商家肉疼,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整个活动的全部细节和动静大小,主办品牌方是最清楚的。如果主办方完整地全部细节向审批干部做了介绍,并清楚的展示活动的动静大小,那么重处审批干部,按渎职该撤撤,该抓抓。



如果主办品牌方的审批材料没有说清楚,那么就涉嫌忽悠,就该承担主要责任。

而且,整个活动的发起是主办品牌方,全部细节和进展的把控是主办品牌方,计划中的获益者也是主办品牌方,(后来翻车是意外)。所以,这个活动的后果,主办品牌方就应该负主要责任。这样,它才会仔细考量活动的后果,包括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影响,聘请第三方做环评,才会有责任心完整、详细地向审批部门介绍活动的情况和后果。



如果重罚主办品牌方,那么款项正好用于修复当地脆弱的生态系统,聘请专业人士开展工作,千万不能“翻土修复”,高原草甸那10厘米左右厚度的“表土结构”极其脆弱,一旦破坏,下面没有根系没有养分的沙土就会流失,整个生态系统很长时间都难以恢复。



让我们户外爱好者敬畏自然,无痕山野。



让商家敬畏自然、敬畏道德是困难的,让逐利的商家敬畏罚款是能够做到的。

就算合法合规又如何,炸龙脉惹怒了中国人,必须抵制失足鸟
西藏2024年开始搞封山育林行动,外人进村遇到驻村队需要登记身份证和询问行程,驻村队如果遇到自己判断不了的情况一定会上报,放烟花这么大的动静,如果没有当地zf的认同和支持是没法落实的,今年正好是自治区成立60周年,当地官员可能有献祥瑞的需求
青藏高原每年的军事演习这么多,不是一回事?

你抵制安踏才对!

这个龙脉竟然是和外国共享的,名字也音译自外语。
这个事件有三方当事人——设计师、地方ZF和户外品牌,最应该谴责的是前两者,户外品牌作恶的程度反而轻一些。因为前两者是惯犯。只不过户外品牌的名气大一些,喷起来比较安全,又有流量,所以成为了攻击目标。建议大家多了解一些那个设计师。

不这么说没热度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