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远方怎么能缺音乐呢?—— 兼谈音乐的基本要素音阶 - 骑行天下 - 8264户外手机版

  骑行天下
本帖最后由 致高致远 于 2025-10-6 14:15 编辑


自行车的人,大多数都会带个随身音箱,有的人会听评书和小说连播, 有的人会听音乐, 一方面打发骑行过程中的无聊时段, 一方面利用音乐来振奋颓疲的精神。笔者以前会听一些小说或者故事连播,但篇幅太长,需要连续播放十几个小时乃至几十个小时,才能全部听完,对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骑行的我来说,有时只能听部分内容,就像看电视连续剧一样,今天看了3集,不知后面几集何时有时间去看,有时听的入神,忽略了周边的交通状况,会给骑行带来危险。另外相隔时间长了,有时竟然忘记了过去几集的内容或者究竟该从哪一段开始续听,所以听着听着,这些文字类的内容逐渐淡出视野,相反音乐和歌曲听得较多,每首歌曲或者音乐最长也不过几分钟,一般都能听个全部。
像早年间比较流行的荷东系列迪斯科中比较经典的《Colderthan ice》,《I Love Chopin》,《Brother Louie
Say You'll Never》都是比较喜欢的曲子,这些迪斯科曲子应该叫做Italo Disco(伊泰洛迪斯科),舞曲的骨子里带有热情、妖媚、温柔、性感、柔软的的特点,绝非重金属迪斯科那般狂躁、激烈和近乎玩命的疯癫,旋律的意境中甚至带些忧郁、伤感和浪漫,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并非靠强烈的节奏和打击乐器的刺儿轰鸣所带来的,而是旋律本身所天然固有的,但听得多了,你可能也会有这么一种感觉,他们的旋律和节奏似乎有些类似,以至于有新曲出来,你一听就知道这是否属于哪个系列。

这是当年荷东唱片的海报,想必五十岁以上的人都曾今看到过。


另外一个听得较多的音乐是法国香颂音乐,情调浪漫、抒情、甜美,非常愉悦心情,旋律中充满甜味感的快乐。《Je m'appelle Hélène(我的名字叫依莲)》《LA VIE EN ROSe(玫瑰人生)》、《AmourSecret(暗恋)》、《L'amour est bleu(爱情是忧郁的)》都是非常著名的曲子,其中最后一首曲子(爱情是忧郁的)被通俗钢琴音乐家理查德得克莱德曼改编为通俗钢琴曲(爱情是蓝色的),这首钢琴曲恐怕大多数四十多岁以上的中年人都听过这个曲子,这个曲子由于旋律抒情、优美曾经作为中国著名体操运动员李月久自由体操的伴奏音乐。香颂音乐有时觉得不太适合骑行,它的旋律有些慵懒,带些瞌睡朦胧的意境,让人提不起神来,氤氲薄雾和着咖啡甜苦飘香的气氛似乎更适合它的存在。早晨骑车时还能听听,等到下午吃过午饭后,再听此类音乐比较让人打瞌睡,如果下午骑行间隙碰到休息,你耳朵沾染了这个音乐,那你骑车的功力可能大打折扣,此时你想的可能是泡个茶,弄些咖啡,坐在椅子上看看风景,而绝非让你的屁股安在自行车的鞍座上,让你的双腿踏上脚踏。香颂音乐听多了,也会让你对此类曲子有了感觉,一旦旋律响起,大脑自动会加以甄别和归类。 这是香颂音乐的海报,主打的音乐风格就是浪漫。


这些香颂歌曲的浪漫风格,也许只有生性浪漫的法国人才能创作出来,换了其他国家的作曲家,未必能很好拿捏,也许弄出个三不像或者四不像出来。由此突然想到浙江丽水的松阳县有一个古堰画乡的景区,前几年丽水本土的一派油画群体,他们受法国巴比松精神的影响,30年来坚持面向自然进行写生,近年来被国内美术界元老们称为“中国巴比松”。巴比松画派是法国19世纪的一个绘画流派,它的得名来自于巴比松村。彼时一群画家陆续搬到巴黎南郊的一个村落,“面对自然,对景写生”,实现艺术理想。当越来越多人选择奔赴大城市时,同样有一群画家选择在瓯江两岸,勾勒田园风光,被人称为“丽水巴比松画派”,这种描绘风景的写实技法照抄法国巴比松,不知是否够能够成功。当然除了上面这两类音乐,也听流行歌曲、像Beetles、Moderntalking、猫王、神秘园、国内港台的都听,甚至前苏联的二战名曲《神圣的战争》也听,此曲气势宏大,曾作为电视连续剧《潜伏》的主题曲。还有一首曲子听得较多的是《罗萨舍酒庄》,快三步舞曲节奏,明快阳光,似乎有一种和煦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向你周身给你暖意,让你动身起伏的得意感觉,一路骑行有这个曲子陪伴,你踩自行车踏板的频率也不知不觉跟上这个节奏。

骑行时听听音乐真好!


曲子的灵魂在于旋律和节奏,其中旋律更为重要。旋律是由音符所组成的,不同长度的音符按照不同的排列规律组合起来就成了旋律,有的音符排列起来听得悦耳,有的排列起来就难听,这其中有一定的规律,笔者这次要谈的是音乐最基本的概念音阶,这是大家最熟悉的名词,但你未必了解其中的奥妙和玄机,下面将展开说一下这个基本概念。
这是音乐的12平均律,这是将一个八度音程等分成十二个半音律制,各相邻两音律之间的频率之比完全相等。大家都知道中音的1和高音的1相差一个8度,这两个音之间相差12个半音。这样说可能还有许多人搞不清楚,那我将这两个音之间的所有音包括半音全部列出来,1、1#、2、2#、3、4、4#、5,5#、6、6#、7、以及高音的1。每一个后面的音比前一个相邻的音发音频率要高,高音的1比中音的1频率高出一倍。音高和音低在物理上体现出来的关系就是声音的振动频率,振动频率高,音听着就高,频率低,音听着就低。这12个半音的频率构成一个公比相同的等比级数,各音之间的公比很容易计算出来,就是2开12次根号,写成数学形式就是21/12 =1.05946,后一个音的频率是前一个音的1.05946倍。

这个音阶图是以钢琴琴键的小字一组作为基本音,在音乐家的眼中是音阶,但在物理学家的眼中,那就是震动的频率按照特定的比例依次升高而已。


警笛或者救护车的声音不知大家是否意识到,非常的刺耳,你根本无法忽视他们的存在,因为他们使用的是三全音。所谓三全音就是两个音之间相隔三个全音。比如14#  25#   36#,首尾两个音的频率相隔六个半音,中国民间有六冲的说法,看来音乐也有六冲之说,三全音两音频率之比是1.056496=1.39,大致接近1.4倍的比例关系,看来碰到4都不是好事。「三全音(Tritone,简称TT)」又称为「增四度(Augmented fourth)」,代表横跨三个全音的音程。从钢琴的Do(C)开始计算,往上数的第一个全音是Re(D)、第二个全音是Mi(E),而第三个全音则是升Fa(F#)。也就是说,从DoReMi到升Fa四个音的中间包含三个全音,因此被称之为「增四度」。
在十八世纪之前,音乐创作受到教会的限制,三全音被视为「恶魔音程」,这些音乐也多半和描述死亡、地狱有关,所以在教会的音乐中,这些音程的音是绝对禁止使用的。警笛或者救护车用这些音是希望透过不和谐的音程,直接给予路人听觉上的刺激,让你不适,根本无法忽视它的存在。也许我们应该庆幸「三全音」的迷信不再当道,不然一想到恶魔伴随着救护车一路奔驰,难免会感觉心中发毛的。 这张图清晰的阐明了三全音的感念,笔者在图中特意列出了三对三全音作为说明。

上面写了那么多的关于音之间频率的比例关系,说明了音乐本身具有某种内在的数理关系,可以通过数学的形式加以说明和描述,当我们在唱歌或者听曲子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音符频率之间的数学关系,但音乐的底层逻辑似乎与数学有关,某些曲子的风格一定也与某些音符使用的频率和节奏型有关,所谓新疆民歌或者湖南民歌或者阿拉伯民歌一定有特定的音符才能形成那种风格,不久的将来随着音乐底层数学逻辑的完全揭秘,加上数学家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普通人谱曲并非是天方夜谭,也许某一天你照着宋代的词牌写了一首词,然后设定曲风和节奏型,通过特定的编程软件,曲子可能就谱出来了,然后配器也随之而出,如果真是那样,那太好玩了,普通人就能玩阳春白雪了,但估计要占用骑行的时间了。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