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幺妹峰北壁攀登及已知四条路线分析 - 户外大厅 - 8264户外手机版

  户外大厅

看到有网友聊到幺峰北壁的事,我有大量现成的素材可以谈,说真话容易得罪人,前段时间因那本书的事已经得罪一大批人不在乎再多一些。就事论事,我已经退休了,别往“红眼病”上扯。泼冷水,也可能会破坏某类人“不嗨也要创造嗨”的精神。

7月22日,有人就推给了我一段非常精美、一半在摄影棚拍摄的视频,说国人终于北壁完成了首登。我仔细观看了视频,第一个赞当然是给周松和张清伟,他们完成了自己的梦想。第二赞是给视频制作团队的,没想到国内为了一次登山会制作如此精美的视频。

登山者聊的可能与看热闹只是自豪国人首登不同,看完后我回答了几个问题。两个原因导致这次攀登过了八个月才公布,一是有可能当时没有提前注册,这个容易解决,已经成功了又不像攀登前要担心出问题,还是有办法补救的。二是他们没有登顶,自己也不想冒领荣誉。当时那个视频攀登过程很少,大半是在摄影棚拍摄,从峰顶欢呼的情况看是在北顶。他们谈到计划六天,实际用了八天,最后没有燃料,也可能没有食品了。当然雪山攀登水的问题容易解决,在超出计划两天而且没有燃料且体力透支的情况下,最后北顶到南顶之间那四五十米,他们已经放弃了。这四五十米一般人可能理解不了,在这种山上有可能来回就是两小时,在这种山上多用两小时对他们的人身安全都有可能有影响。

记得我曾大加称赞一对国人攀登幺妹峰南壁路线出现的情况,其中一人距离顶峰两百米出现高反症状,另一人果断放弃开始下撤。高反症状一经出现立刻下撤是唯一正确选择,而且下撤两三百米症状就会得到缓解,而如果继续上升,基本上也就没救了。那位攀登者为了挽救搭档生命难道不值得称赞吗?他放弃了距离不算远的顶峰诱惑,哪怕自己去冲顶让搭档原地等待,也是不尊重生命后果不堪设想。

而某本书作者因为我在攀登大黄峰时需要休息没有聊天就编造我和曾山已经矛盾晚期,搭档在攀登中是生死相依,矛盾晚期是怎么敢一起攀登高难度山峰的?这种信任是生存在勾心斗角中的文化职场人难以理解的。

那么为什么又公布了呢?答案是赞助商和媒体知道了,在商言商,赞助商这么考虑无可厚非。媒体不一样,他们会为了热度不择手段。这个视频和媒体的报道都模糊概念强调“登顶”。他们在顶峰欢呼的视频谁又会知道是北是南。

我的概念是他们可以公布是北顶即可,仍然是中国登山者北壁首登,因为北顶是北壁的正上方,可以算是登顶了。这意义仍然非同凡想。最后那几十米去南顶,按他们的能力是足够的,但他们已经断气、断水、断粮,为了安全下撤,他们放弃去南顶是我认为更值得称赞的。

这次与朋友交流过后也没有太当一回事,当时并没有考虑过媒体的事,只是视频中攀登内容太少,也想看看后续,后来陆续出了一些视频,增加了一些与攀登有关的片断。我曾一度因发现南北山顶之间有一条横向的痕迹以为是他们到达真顶的轨迹,从而想要纠正自己的判断错误,后来仔细查看发现山顶是一处悬冰川,那条痕迹是悬冰川的移动断纹。我找到我们当年登顶的照片,和Mick Fowler他们的登顶照,也有这条悬冰川移动产生的断纹。

从攀登事件八个月后才公布,我相信周松和张清伟已经身不由已,再加上接踵而至的荣誉和追捧,希望他们能够保住初心。

再说说后来被媒体炒作的金冰镐奖入围:


如果说是北顶,媒体后面申报金冰镐奖就无从谈起。这座山更难的路线已经产生过一次金冰镐奖,难道会为了一次非主峰顶产生第二次,恐怕入围的可能都没有。申请不是攀登者个人能办的事,是赞助商和媒体努力推动才会有结果。

再说说这次的难度,他们各营地之间的路线图画的很详细,可以分析出他们遇到的困难。C3到C5之间不长的距离消耗了两天,那两天是真的岩壁,过于消耗时间超出了他们的计划,最后重回山脊攀登。

感谢周松野人团队制作的详细路线图,借助这张图我添加了黄色2002 英国队路线、蓝色2009 俄国队路线、绿色2011 法国队路线,其中英国、俄国路线不显示的部分在沟槽里,英国队、法国队登顶后都是沿红色路线即北山脊下撤。这样方便对比更加直观。请注意,顶峰下方阴影部分才是真正的北壁,法国队路线有阳光是西北壁。图中的顶峰标志是北顶而不是真顶。

这张图是2005年我们与米克·福勒(Mick Fowler)的对话交流活动中他给的照片之一,他在攀登前考察路线时所拍,能够清楚看到沟漕内的情况,他们二人结组攀登用了六天,用了两天从北山脊下撤,也就是前一张图北山脊红色路线下撤。也因为这条路线获得当年的金冰镐奖。这条沟槽很明显如果划线反而遮盖了细节,而本图中能够看到俄国队红色路线明显要困难的多,他们后来并入了相对容易的沟槽路线。

这张北山脊到顶部的照片也是米克·福勒(Mick Fowler)给的原照片之一,细节非常清晰,是他们观察好后计划用作下撤路线,也表现了他们“包括下撤的路线都事先考虑完备”的严谨态度。他们在报告中明确写到:登顶后经 北山脊(North Ridge) 下撤,用时 2 天返回大本营。他们指出北壁原路“太危险,无法安全撤离”,并建议后续攀登者采用北脊路线下撤。要有“明确的安全下撤计划”是入围金冰镐奖的要素之一,到这个级别的攀登,原路下撤通常更危险所以要求要有下撤路线。

这张图片是2009年俄国人攀登的路线,很明显比英国队获奖路线还要困难,他们四人分两个结组也分两天登顶,仅仅起步到登顶就用了十六天。下撤是沿着normal route on the southwest side常规的西南坡/南侧线路,估计是92年日本队和阿左那条路线下撤的。他们用时长需要的食品物资就多,采用的是一组开路,一组运输的交替方式。报告中还强调拆下了路线上所有的器械或垃圾。他们的路线难度远超英国队,按评奖要求,发现他们是采用“远征式攀登”,也就是某本书中所指04年我们第一次国人首登时所用的“围攻”一词,这样才能够维持攀登十六天,这在过度推崇阿尔卑斯方式的欧美是被否定的,所以四位顶尖的俄国登山家没能获得金冰镐奖。

看看上图俄国队的路线,英国人的路线还有冰可攀,俄国队就是这种板型花岗岩直壁。不同国家阵营关登山家什么事,结果就是他们连入围的资格都没有。

2011年法国队的攀登路线,报告中称只用了四天三晚(黑色三角型为营地,是所有四队攀登中最短时间完成的队伍,五个人团队两人登顶,并按英国人的建议从北山脊下撤。他们事先到当地进行了长时间的适应,路线比英国队和俄国队容易的多,尤其起步阶段是一条支脊,严格意义上已经不能叫北壁路线了。大家看上图,从红色显示的俄国人路线向东,上面有阴影的部分是北壁,特征明显。阳光明媚的一面是西北壁。

这次周松、张清伟所攀登的北山脊路线,还是英国队、法国队的下撤路线,难度接近法国队的攀登路线。国内还有几位攀登者也想利用这条下撤路线上攀但未能成功。由于是山脊,称为北壁路线有些勉强,凡是山脊坡度就会非常明显的缓于壁,不能是从北边攀登就算是北壁路线。

南壁路线中,真正算得上是南壁直上的只有严冬冬、周鹏组,其它路线都转向的东南山脊或西南山脊,当然南壁的坡度与北壁无法相提并论。

上图是周松野人相关视频中的截图,信息太丰富需一一解读:可以看到右边三角区的南壁坡度与真正北壁即左边阴影部分不可相提并论,左边的阴影部分是北壁上端,英国队和俄国队都绕开了如此难点。图片“更是为”三字上下是西南山脊,“为”字向右转是一条小支脊,阿左组合攀登的路线就是这条支脊。所以俄国队是从这个方向下撤的。顶部有一条横向的裂缝就是我最先以为是周松野人从北顶到南顶的轨迹,仔细看才发现顶部是一大片悬冰川,那条横向的裂缝是悬冰川向下移动形成的典型裂纹。再请注意悬冰川这一面相对光滑,雪檐产生在它的边缘的另一侧。

由于周松野人公布的举旗登顶照挡住了雪檐等信息,所以使用了视频中他们庆祝的截图。从此图看,雪檐在顶部山脊的“左边”,右边相对光滑。背景是南顶,由于距离较远那个雪包上实际很大。

这一张是英国队登顶后米克·福勒(Mick Fowler)给搭档保罗·拉姆斯登(Paul Ramsden)拍的登顶照。也是05年我们对话交流时给的(老式胶卷相机)[size=18.6667px]照片之一。能看到雪檐在山脊“右边”,那条横向裂纹也能看到。

2004年我队拍摄的环拍图截取的北顶方向,也能清楚看到那条裂纹(我们不可能去走出这条痕迹)。注意雪檐是在山脊“右边”,左侧相对光滑。从以上三张图片对比,很显然周松野人并没有到达南顶。

这张“无人机”拍摄的平视角度的西南山脊全图,三个顶中显示南顶才是主峰顶。真正北壁是指顶峰左侧下方阴影部分,有阳光的部分是西壁。而且由于是平视角度,南顶最高也非常明显。

这张与上图形成对比的东壁方向的照片,也显示南顶才是最高的主峰顶。

等高线图也是南顶标有“6250”数字为主峰。图中明绿色路线是首登路线,我们当时也选择的此条路线,橙色路线为严冬冬周鹏路线,几乎是南壁直上,蓝色是孙滨等人路线,暗绿色南边是阿左等人路线,北边是法国人上攀路线,红色是英国人和俄国人路线,因太靠近无法分开划,紫色是这次周松野人路线,英国人和法国人也是沿这条路线下撤。俄国人是沿阿左那条路线下撤。(图中路线为普通看图软件手绘会与实际有出入。)

北顶旁边两条路线夹着的四条紧密的等高线就是照片中阴影部分,被英国人和俄国人绕开的直壁困难点。某“非虚构”书中自诩为“高海拔攀登者”的作者,描写登顶的古古在山顶看到脚下的北壁怎么怎么心惊肉跳,完全放飞了键盘攀登者的想象空间,须知山顶到北壁顶还有几十米距离如何看到脚下的北壁,除非是人工的金字塔才有可能在顶部看到锥体的所有面。

由于国内某攀登成就奖出现过虚报信息争夺奖项的情况,不要把这种作风带到国际上,在相对纯洁的国际登山界败坏中国登山者的声誉。相关报道称国内有九项攀登活动入围金冰镐奖,幺妹峰北壁攀登还被作为重点推介,国际评委也不会像国内媒体人就可以当评委那样好糊弄,自称“高海拔攀登者”真当评委是要拿出攀登成绩说话的。这种模糊登顶概念的行为在国内评选都会是减分项,除非所有评委都被主办媒体搞定了。你说登顶默认就是真顶,如实说登上了北顶,就是实事求是,不是真顶仍然会被大家尊重。


俄罗斯攀登是非常猛

他们的优势是体力好,不怕冷。高加索地区也有足够高的高原山脉,如果是高加索人群,那比夏尔巴都强。技术可以学习训练积累,有些先天优势普通人确实没法比。
马老师总结的很客观到位,现在的登山报告没有老一辈论文般的登山总结了,看起来真过瘾666

发自8264手机版 m.8264.com
周鹏、严冬冬幺妹峰“自由之魂”
值得祝贺,但宣传还是求真为好
俄罗斯队路线更难却得不到提名,只因是四个人分两组轮流攻坚、后勤,不符合阿式追求极简的风格,这个评审的做法其实挺纠结、自我矛盾的。

这就是所谓的“围攻”,他们的食品燃料等要用专门的驼袋往上拖,加上每人的背包,这种路线也不可能直接背着包上,第一个人肯定不可能背包,后面三人能够背着包的可能都少之又少,极大的可能每人只带一个极小的冲锋包,每个路段要拖五个包以上。太困难的路线不背包就只能是短路线,那些长路线难度达到一定程度就只能拖包,就这样可能前半局消耗太大,北壁上半部分直壁部分,他们两个队都绕行了西南山脊。不是所有人都像梅斯纳尔一样独行侠,何况梅的路线没有这种难度的。

应该是所谓的大岩壁风格(也叫太空舱风格)?多保护站,稳扎稳打,和阿式比速度慢、风险性低,人数多与否估计还不是主要考虑的区别。
看了严冬冬的传记之一《比山更高》,感受了2011年他和周鹏的“自由之魂”组合在幺妹峰中央岩壁的破冰之旅,以及在天山山脉的无助无力。一,人是要有点梦想的。二,人是可以实现梦想的;三、且行且珍惜!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