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难度攀登的心理建设和事前准备 - 户外大厅 - 8264户外手机版

  户外大厅
本帖最后由 独行马 于 2025-10-31 08:13 编辑

       前两篇在小红书反响不错,没想到更专业的户外论坛没什么水花,人们现在也不怎么写详细攀登报告,只是登顶或者失败的消息,对于想总结和学习经验的人很难有多少借鉴之处。这几篇请管理员看情况归类。

前两篇笔记反响不错,我的初衷是消除死亡率带来的恐惧,还有攀登是实事求是、以及安全下撤是比登顶更重要的选项。

有几位朋友与我私聊,咨询登山还有路线等等问题,我在交谈中发现一个问题,他们多数竞技能力相当不错,但对登山的了解非常少,我这里想谈谈主要区别。也是泼冷水,技术攀登能力强与登山还是有非常大的区别。这次谈的比较宽泛,就不找具体配图了。

竞技攀登通常在城市或者非常成熟的低海拔郊外路线,即使是自然岩壁或冰壁也都是很多人尝试已然成熟的路线,难度等级被定的很高,在安全性方面也相当有保障。比如岩壁或者冰壁甚至混合路线相对干净,产生落石落冰的情况相对非常少。而真实的登山活动中,即使是有人攀登过的路线,由于你不可能与前人的攀登100%重合,一样有可能出现新走出来的路线,再就是高海拔、强风等导致的冰层、雪层及风化、落石等变化会产生每次攀登略有不同的差异。

如果是完全没有前人攀登过的新路线,各种意外因素会层出不穷,尤其是以挑战金冰镐路线为前提的攀登。所以咱们先把“获奖”这个前提抛开,先积累登山经验才是正理。

以“获奖”为目的的攀登必然伴随着的是新路线,这种路线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再就是“高海拔”,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在夏天多数某壁直上路线伴随着严重的落石,那么就有可能选择秋、春季,这时候壁上岩石被冰雪冻的结实,但又带来了寒冷的问题。2004年,攀登幺妹峰时我们登顶的前一天,当时天气还没有转晴,高空风导致手指僵硬握不住冰镐要不断把手放进怀里去取暖,如果是攀岩中情况会更遭。

现在的天气预报相对完善,但小气候产生的变化仍让人防不胜防,我之前谈过某座山“鹤立鸡群”的情况,比如幺妹峰或贡嘎山比周边的山高出许多,会产生围绕着峰顶的云团,狂风、视线不清、雨雪、冰雹甚至雷电都有可能发生。

通常直壁路线的山上,找到搭帐篷的地方非常困难,有时能够Bivy的地方都没有(Bivy指只有睡袋外加一层防水功能的睡袋套,或者只是有防水功能的睡袋。),只能钻进睡袋坐着休息。现在很多攀登者晚上连体服不脱,睡觉只是加一层薄一些的睡袋,这样做同时也是为了减轻标准睡袋的重量。有时即使只有两人搭档,也只能在不同的地方Bivy。在宿营过程中,有帐篷情况还好,如果只能Bivy,带的所有工具都要做好防掉落的防护,冰镐或者冰爪丢失一只,不说继续攀登,连安全下撤都很难做到。其它如食品或者炉具、气罐也差不多。Bivy状态下,防风烧水做饭也是奢望,多数情况下只是将冰雪烧成液态,这样也是为了节省燃料。而悬在半空中操作这些,比如拧炉头烧水,需要脱下手套,在零下三十度左右手指直接接触金属餐、炉具,也是物品掉落的高发场景。

记得某书中有严冬冬还是伍鹏在白河尝试Bivy的故事,真实实践中要比只是尝试复杂的多,首先是Bivy对人脸部完全不防风,而且是高空、高寒的风。

这还不包括由于高海拔带来的变化,特殊路线比如某直壁攀登,上升快体力消耗大,出现高反症状的概率也会大幅增加,所以查理弗勒在攀登幺妹峰之前会去攀登5500米级的羊满台骆驼峰,目的就是先适应高度。严冬冬和周鹏也是在攀登前先去攀登了其它的山,这一步绝不可省略,否则如果在直壁的六千米左右,出现高反症状就有可能失去生命。特殊路线的攀登,即使有人在大本营等着也不可能把人救下来,一是等的人有没有上这条路线的能力,二是时间上往往来不及。那么所谓卫星电话叫来的支援就更没有救人的可能了,不管是滑坠还是高山病,外来人都只能是处理“善后事宜”。

所以特殊路线的高难度登山与体验登山有着超乎想像的不同,我之前谈过某位自称“高海拔攀登者”的非虚构作家在播客中谈到婆缪峰路线只有V2、V3的难度,而在国人首登时攀登众认为首登者像神一样被崇拜,那种不屑和似乎知道真相后的不以为然,可能是多数不懂登山的人的普遍反应。这几天与我交谈的几位朋友成熟攀岩路线红点能够达到5.13以上,对于“金冰镐奖”有着相当的信心,这也是人们对于难度产生的非常大的误区。要知道高海拔攀登中通常是戴着手套操作,实操攀登也没有任何红点的机会,脱手就有可能是几百米的坠落。

随着国内通讯网络和无人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可以被利用于登山的手段也更加的有效。无论是山脊还是直壁,都可以用无人机先观察路线,这些比我们早年只能靠接近去观察要详细的多。拍摄好详细路线视频后,在宾馆里仔细研究路线、难点、宿营点等,并记录在纸张上背熟,最好是在打印好的山峰带一定细节的照片上画出来。比如路线的难点在哪儿,什么地方可以搭帐篷,或者Bivy,分多少天攀登,每天的营地考虑好C+或者C-,根据时间或体力消耗的不同,选择心中已经有数的区域宿营。这样甚至有可能找到能搭帐篷的宿营点,在防风的条件下休息才是体力恢复的关键。事先考虑好宿营点很重要,在登山中有时找不到合适的宿营点,甚至耽误很长时间,有时最后找到的还不如之前看到经过的场地,不容易后退体力更是透支,如果对于宿营点心中有数,甚至可以说是每天保持体力的关键要素。虽然直壁情况下能够建雪洞冰洞的可能很小,如真有条件或可能,洞中防风是在露天状况下无法比拟的。

路线难点不能是自己在低海拔地区的极限,最好在低海拔地区自己用一半的能力就能够轻松通过。而真实的高海拔登山,不太可能出现太难的路线,包括幺妹峰北壁上部被英俄两国攀登者绕过去的看着像直壁的部分,实际也不可能超过85度。即使是岩壁,极寒的条件下,有可能是持冰镐干攀的状态来完成,包括脚上也穿着冰爪,所以攀登难度也是需要有相当大的冗余。当然,多数人对于直壁的角度也是有误解的,比如很多人对于七十度就有可能认为超过九十度了。

看过我们当年幺妹峰攀登纪录片的人可能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2003年我们第一次去,是按照日本队的首登时间七、八月去,没有靠近山体就被大规模岩崩给吓回来了。所以2004年去的时候选择了岩石被冻结实的十一月。山上岩石经历夏天热冬天极寒的摧化,尤其是冬天渗透进岩缝的液态水被冻成固态冰的过程中体积变大,而且还有可能是白天液体,夜间固体的反复作用,岩缝在此作用下变的宽大,从而脱落。还有伴随高原风的作用,岩石经常会一片片抓下来,有时甚至是粉末状。所以在攀登中出现脱落和冲坠也是常有,而出现一次恢复原位置会体力消耗过度,所以要尽可能尝试不让出现脱落或冲坠。在比较陡的路线上,落石会与山体发生碰撞并在弹跳中下落,跟攀的人是紧贴岩壁才更有可能躲避落石砸中。

再就是在攀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横切、斜切等情况,原路下撤的可能几乎没有,所以无人机也要观察好下撤路线,包括难点也有可能横切和宿营点备选,等等。

我不想谈“吊帐”的问题,因为大岩壁攀登使用吊帐很正常,而高海拔登山中使用吊帐会因为重量和操作复杂而放弃。

登山尤其是高难度路线登山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考虑到的因素有很多,除了通常的技术手段外,还包括如何规划食品、燃料,如何有效节省背包空间,方便带更多的食品,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攀登。即使不用节省背包空间,能够尽可能的轻量化也是攀登成功的重要因素。以及因天气、体力、食品、燃料不足导致的下撤,如果计划超出一天如何应对,如果计划超出太多说明计划有误要及时放弃。宿营无论是帐篷还是Bivy,静坐等,都要设置好安全措施,包括背包及所有物品取用时不能脱手导致掉落,尽可能要有脱手的预防措施,不至于因某物品的掉落导致前功尽弃,甚至导致出现生命安全问题。

以英俄幺妹峰北壁路线为例,在他们完成沟槽路段后,向右转向绕上西南山脊那个节点,较快的英国队已经用去五天时间,体重下降十多公斤,而如果他们不转向右更快的登顶,而是转向左继续从岩壁直上,从地图显示那部分是整个路线最陡最困难的路段,坡度接近85度,攀登中人是不可能背包向上的,否则人的重心会导致向后倒,那么先锋和跟攀的人的背包都需要用滑轮拖拽上去,这样一天能够上攀一百米就很不错了。从地图看这一段高差大约四百米左右,如果坚持四天,攀登者体力会不会出现问题,食品、燃气能不能够坚持四天等等。所以说英俄队绕行也是迫不得已,如果全程北壁路线不绕行,完成沟槽路线只是一半,他们判断自己体力上无法完成,这是明智的行为。如果那四百米岩壁在低海拔地区可能很多人能够完成,那么在高海拔地区呢,还是攀登者体力消耗过半,体重已经开始明显减轻的情况下呢,须知体重减轻是人体自适应系统的报警行为。在那种极限条件下,出现一点失误,比如失去一只冰镐或者体力不支,这时候想原路退回的可能都没有。

我与山友的交流中也聊到了注册,有几位山友问我是否了解贡嘎北边那一南北纵列6000米左右的山。我07年出国前主要在四姑娘山一带登山,那边还是2013年去考察贡嘎山时才发现有那么大一片接近性不错的雪山,当时打算申请贡嘎山后,以后可以每年回来攀登一座,后来因为没有注册成功,放弃了这个计划,所以我没有第一手亲自考察的资料。我在攀登中因为有赞助,常常会伴随着适时报道,如果不能注册,就有可能出现2006年我们被赶下山的情况,这在攀登中和与赞助商的交往中都是可能导致失败的状况。我是国内第一个始祖鸟(还没有被中国企业收购)赞助的登山者,当时是戈尔和BD联合赞助,分别是服装、经费、器材的打包组合,所以与赞助商也有了一定的配合定式。试想如果经常在攀登过程中被人赶下来,这种合作也就无从谈起了。

这里再谈一下当年格聂峰的情况,当时有提前注册,但我与赞助商谈好,为了防止有人破坏,我们不进行适时报道,而是悄悄的进山,完成出来后才公开登顶的消息,因为当地还有一种可能被挑动起来的宗教因素,有人真敢挑动这种矛盾会导致无法挽回的结果,但谁又能保证会不会有人“丧心病狂”呢。但如果总是如此周旋与赞助商的期望还是有相当差别的,攀登者还是要尽可能合法合规。

7500米以上山峰要向中登协申请注册,7500米以下是向省级的登协申请注册,都会要求有高山向导证或者协作证若干,相对省级登协注册比较容易,也要考虑具体地方是否封山的问题。

8264都是不装比的徒步爱好者,高海拔攀登的都在小红书这些地方装比作秀。像宁金抗沙听说死了五六个。

这么严重,有消息来源了吗?这比一个人出事要严重太多了。

就是前一阵那事故,两个确定遇难的,还有俩失踪的,还有啥的忘了看群里流传的小道消息。没有正规渠道公布,都是传言。
现在登山注册,估计只有商业队才能行了
衷心建议这类开专题或开创专栏比较合适。

发自8264手机版 m.8264.com
国内媒体和舆论环境不友好,首先 ,无论成功还是有伤亡,写了调查报告或公开某事,就等于给舆论以各种奇奇怪怪言论、甚至惊动当局采取不利行动的素材和依据,而沉默是金,是几千年来被舆论害了的经验教训而产生的自我保护。其次,流传各种失真的言论,比如有“鳌太线6年内死亡46人”的言论,真实情况是鳌太线2012-2017年6年间有28迷路等求救获救28人、死亡14人、失踪4人,合计46人。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