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畔的千年回响 第三章 梁思成林徽因 寻宝佛光寺 - 自驾游|摩旅 - 8264户外手机版
10.23 佛光寺
早晨,我们循着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足迹,路过清凉寺,来到五台山风景区西门外豆村镇佛光寺。想一睹"第一国宝"尊容。

上图文:莫宗江先生讲述发现佛光寺唐代建筑的故事
王军:关于佛光寺,您能和我谈谈当时发现的过程吗?
莫宗江:咳,别提了,佛光寺,我的老师高兴得不得了!我们测量完了, 大家高兴,下来,该吃晚饭了。于是,就不在和尚的屋子里吃晚饭,这是林先生出的主意,走,我们上大殿前面去,上那儿!好像野餐似的。地上铺上席子、 毯子,在那儿吃的晚饭。一边吃,一边看。那是林先生的成绩。我们测量完了的时候,林先生忽然跟梁先生讲,她说梁底下好像有字。
她看见梁底下土朱淡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字!
王军:测的时候,你们知道是唐代的吗?
莫宗江:测的时候我们不敢说。因为我们测应县木塔什么的,跟佛光寺非常像。你看那个大相片,佛光寺也是那大斗栱、大椽子什么的,所以,我们一直拿不准。
后来,林先生说,看着像有字,她是远视,梁先生就跟着拿望远镜看,说好像是有字。
于是,请纪先生(按:即纪玉堂,时任中国营造学社测绘员)到村子里找人,搭了架子,凑了点木料杉篙搭上去,纪先生拿水去刷它, 没想到这一刷,湿的字刷出来了。
一刷湿了以后,土朱底下的字透出来了。这梁底下写的是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是施主的名字。
然后呢,大殿的前头,有一个石幢,上头刻着唐朝大中十一年女弟子宁公遇,由此知道梁底下那个题名, 是这个年代的。
唉,一晃六十年过去了。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据百度搜索,截至2025年3月,山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为531处,居全国第一。
其中,元代及元以前木构古建筑500余处,占全国80%以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古建筑占比约79%(420处)。
这其中,不少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发现的,为此,他们夫妇先后100多次去山西。
下列是他们夫妇带着营造学社同事,在日军进攻卢沟桥前夕,发现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过程,艰险又幸运,堪称传奇!


卢沟桥事变前夕梁思成林徽因再次来山西,这是林徽因给女儿写的信和手绘示意图。

林徽因,一位文学家,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母亲,眷眷之心,跃然纸上。
国难当头,交通通讯时断时续。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带着营造学社两位助手,毅然奔赴河北山西,冒险寻找祖国历史文化遗产,与日军铁蹄赛跑!1937年6月30日,7月1日,2日……6日……



这是接下来几天,当时《北平晨报》等,报到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及营造学社,发现佛光寺正殿为唐代木构建筑的过程



这是林徽因与佛殿主女弟子(也是施主)
宁公遇塑像合影。宁公遇名字和塑像被发现,冥冥之中,充满了神秘色彩,详见开篇第一段图文。


当时照片和测绘图





上图文:1937年7月9日《北平晨报》刊登“营造学社调查组发现唐代建筑寺院梁思成由五台佛光寺报告”
1944年,梁思成先生在李庄营造学社的窗前,乘耳畔大江涛声追忆佛光寺松风,在艰难复刊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一期,以古雅韵味的汉语向学界介绍发现佛光寺这场牵动人心的旅行,铸就了《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调查报告的开山之作。
然而,他的心是充满担忧的,他在“记游”里写道“今晉省淪陷已七年,豆村曾為敵寇進攻台懷據莫。名刹存亡,已在未知之数。
吾人對此唐代木建孤例之惴懼憂惶,又寧能自己。”接着,他又在文章第二节“佛光寺概略--现状与寺史”最后又写道“抗战軍興,七載於茲。豆村又屡當战事要衝,佛光寺大殿若能經此亘古浩劫而幸存,則我先民遺物之大幸也。謹為默祷,遙祝健存。”

佛光寺,偶遇一位先生给几位游客讲解,专注严谨,对大殿内外如数家珍!
开始我们以为他是带学生研学,于是旁听一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