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经常去高原徒步 - 户外大厅 - 8264户外手机版

  户外大厅
本帖最后由 读书毁三观 于 2025-11-11 08:03 编辑

注:写这篇文章必然会得罪许多户外圈子的人。但是我这辈子得罪的人已经够多了,再多得罪几个也不会有更大的坏处。我不是为了刻意得罪人写文章,只是想让更多人对户外徒步有更清晰的认知,用更健康、合理的方式去徒步和设计路线。

本文所说的高海拔是指超过5000米的徒步路线。


一、高海拔对人体的损伤

小可爱查阅大量关于低氧环境下对大脑以及身体各个器官的损伤资料,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大脑损伤。由于各种文献资料加起来多达几万字,我深知读者是没有耐心和时间认真读完的。因此,笔者只对其中部分重要内容简明扼要地摘选出来,供读者参考。

首先,请看一张海拔高度与大气压含氧关系图: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我们可以看到,全国人均寿命最低的分别是西藏青海云南贵州。这几个省都属于高原。

在西藏地区,有一个全世界人均寿命最低的村庄,叫推瓦村,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村庄,高度5070米,人均寿命低于50岁。

而在世界另一端的秘鲁国,也有一个海拔在5100米的村庄,叫拉林科纳达,这里的人均寿命更低,只有35岁。当然,除了低氧原因,还有治安混乱和枪战造成寿命低。为了适应高海拔低氧环境,这里的人的血红蛋白比平原地区的人高出50%。但是,这种适应和改变要付出代价。代价就是拉林科纳达的人都患有慢性高山病,身体器官提前老化,40岁的人的血管相当于60岁的人。

中国各省与直辖市人均寿命表


推瓦村位置


除了人均寿命低,还会造成其它影响,比如智力水平普遍不如平原地区的人。这也是高原地区的人更容易有封建迷信的原因。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古代,高原地区无论是在文学、艺术、科学以及生产力普遍都不如平原地区的人。在中国的高考成绩单,高原地区不如平原地区的江苏浙江湖南湖北

我们目前已经知道,地球的生物始终在往节约能量的方向上演化的。人类进化出非凡的大脑,同时脑壳变薄,肌肉量断崖式下跌。如果我们的肌肉量依然像大猩猩、老虎那么强壮,就没有更多的能量供给大脑。

大脑看上去只占人体很小一部分,可是耗能却高达23%。生活在高原缺氧环境下,为了维持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行,大脑供能必然下降。

道理很简单,就好比一台电脑,如果你买的是低功率电源,不但会造成CPU和显卡无法满载运转,还会造成经常蓝屏、死机,影响性能发挥不说,还会降低硬件使用寿命。

人的身体也是如此。氧气就好比电脑的电源,长期在低氧环境下生活,必然会对身体所有器官造成损害,尤其是大脑。


例子:

1、圆圆的哥哥

圆圆是我女友。她哥哥前几年走了一次珠峰,回到佛山生活后,大脑记忆力、思维速度显著下降。他常常感到思考一个问题时力不从心。一些文字和数字记了又忘。他用了几个月时间才缓过来。他的建议是没有必要去徒步珠峰。


2、驴友雪儿变傻了

雪儿是我认识的一位来自湖北的女生,她长期玩户外。有一次她参加了梅里北坡环线。她说回到广州工作,阅读材料和书籍的速度变慢了,大脑处理工作的能力也感到相当吃力。


青海大学医学院的张扬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的杨发满联合发表的《慢性低氧暴露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里写道:

一、认知损伤:

为适应高原低氧环境,初入高原人群会通过深快呼吸、增加心输出量、代偿脑血流量及增加血红蛋白浓度等方式,代偿高原低氧环境引起的组织细胞供氧不足。但是,脑组织耗氧量较大、对低氧耐受差,通过一系列代偿机制后仍无法满足机体供氧需求时,脑组织会首先出现一系列缺氧性损伤。长期高海拔低氧刺激下,血红蛋白浓度以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影响了大脑血流的氧输送,最终导致大脑结构的累积性改变。高伊星将移居高原地区1~15年的青年男性官兵64例移居时间划分为1、>1~3、>3年组,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结果发现长期高原移居者认知功能损伤程度与移居高原时间呈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随着高原暴露时间的延长,受试者的注意力、信息处理率、空间认知能力和执行功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提示长期暴露于高原低氧环境中,会导致认知功能的损伤,且暴露的时间越长,认知功能损伤越严重。

低氧可导致神经元凋亡或变性、坏死等不可逆损害。海马和皮质神经元又是对低氧最敏感的脑组织之一,也是学习记忆能力最主要的结构基础。海马受损害后,首先影响认知功能。使用静息状态fMRI的结果显示慢性高原病患者海马体中自发性脑活动增加,导致记忆力下降。Bao基于fMRI的CMS患者脑结构与功能的一项研究表明,右小脑甲壳I区ALFF活性增加,灰质体积改变,这可能与CMS患者的认知功能,情绪障碍和烦躁不安有关。吉维忠进行的一项动物试验结果提示对暴露于低压低氧环境的大鼠,进行水迷宫训练后发现其训练水平及空间探索能力下降,表明高海拔慢性低氧环境对学习和记忆能力有明显损害。一项对长期低氧暴露人群进行事件相关电位测评的临床研究显示,长期低氧环境影响人的注意力及冲突控制能力。


二、血流动力学改变:

进入高原后,在低氧环境作用下,机体会出现红细胞代偿性增生。机制为高原缺氧导致低氧诱导因子明显增多,并与红细胞生成因子基因3’端增强子中的氧敏感结合位点结合,启动红细胞生成因子基因的表达,红细胞生成因子与骨髓间质造血处的多形干细胞上的红细胞生成因子受体结合,激活酪氨酸蛋白激酶2、转录激活因子-5等相关信号通路,调节骨髓多向造血干细胞向红系增殖、分化、成熟,使血红蛋白含量升高,诱导红细胞大量增殖使机体适应低氧环境。长期慢性低氧环境下,红细胞过度增生,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血容量增多,加重缺血缺氧,微循环障碍,影响全身组织器官。红细胞携氧能力变差,而大脑是高氧耗器官没有充足的氧气供给,脑组织将很快出现受损表现。对西藏高原士兵一项研究表明: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组认知功能损害较对照组严重,表现为总体智商和操作智商较对照组差。久居高原居民血红蛋白浓度水平升高,会损害各种器官,尤其是脑组织损害的主要原因,高血红蛋白浓度也可能损害脑血管内皮细胞,进一步加重认知损害。


三、神经元损伤:

Chen X等通过fMRI研究发现,慢性低氧暴露可能会引起内囊等区域的神经元病理性改变及左侧壳核区域灰质体积减小,提示慢性低氧环境可能使大脑神经元发生不可逆损伤,从而引起脑结构的改变。已有研究认为高原慢性低氧诱导的脑损害与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兴奋性毒性等因素导致神经元凋亡有关。


四、氧化应激:

aiti等利用低压氧舱模拟高原低氧环境诱导出大鼠大脑海马锥体细胞损伤,海马区、皮质区、纹状体神经元细胞凋亡,同时发现脑缺氧引发海马组织中氧自由基水平升高和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等一系列氧化应激反应。同样,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应激反应的应激源,久居者长期处于高原慢性低氧环境下,体内氧自由基水平增加,造成机体重要器官的全面损伤。生理情况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生成与消除非常缓慢,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在低氧环境下,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产生过多,而消除远远不及产出速度,在此期间过量的ROS可以攻击细胞、组织和器官,导致氧化应激反应 。大脑是高耗氧器官,脂质含量丰富,相对缺乏抗氧化酶,因此,中枢神经系统对氧自由基的损伤非常敏感。膜脂质和多元不饱和脂肪酸与氧自由基反应会产生大量氧化物,主要是醛类(如乙二醛),造成过氧化/抗氧化系统平衡失调,而海马区ROS的积累会直接导致神经元损伤,最终神经细胞凋亡。长期慢性低氧产生的氧化应激诱导神经元损伤可能也是慢性低氧暴露认知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炎症反应:

大量研究已证实缺氧会引起炎症,炎症亦可加重组织缺氧。研究表明 ,缺氧可使人血浆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factor-α, TNF-α)和白介素1 (interleukin-1, IL-1)等促炎因子蛋白水平升高,同时缺氧诱导内皮细胞表达相关粘附分子,增强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激活免疫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免疫反应,是高原缺氧性脑损伤病理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小胶质细胞被认为是炎性介质的来源,会诱导缺氧条件下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的产生。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是调控血液与脑组织中物质交换,保证大脑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屏障。缺氧后,全身炎症通过破坏BBB的通透性、激活小胶质细胞及增强水通道蛋白4 (AQP4)的表达,从而加重脑损伤。炎性介质可增加水通道蛋白及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损伤脑微血管基膜、增加血管通透性、破坏血脑屏障进而造成血管源性脑水肿,加重病变脑组织损伤,并可导致学习、记忆、认知功能的下降。


六、兴奋性毒性:

Revah等研究发现,暴露于缺氧环境后不久,神经元会出现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释放增强现象,尤其是谷氨酸门控通道的激活,随后皮质组织中的神经元会经历大量缺氧去极化(anoxic depolarization, AD),引起大脑超兴奋性和神经元损伤,甚至神经元死亡,缺氧时间越长,神经元损伤越明显。兴奋性毒性是神经细胞因过度刺激而受损的过程,兴奋性毒性的过程始于谷氨酸盐的升高。谷氨酸是神经系统中的兴奋性氨基酸,参与多种认知功能过程,也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关系密切。谷氨酸水平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浓度稳定,其水平的高低影响神经细胞的功能,严重时会诱导神经元损伤。在高原环境中,由于氧气的匮乏,兴奋性氨基酸递质增加导致再摄取功能紊乱,影响到抑制性神经元和兴奋性神经元的活动。同时低氧导致抑制性突触抑制功能增强,使膜兴奋性增强,发生去极化,从而导致大量谷氨酸递质进入突触间隙,诱导着神经元的进一步损伤。同样,乙酰胆碱也是一类重要的中枢神经递质,参与多种高级脑功能过程。Muthuraju等模拟不同海拔高度的高原环境饲养大鼠发现大鼠海马组织中乙酰胆碱含量下降,乙酰胆碱酯酶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并与空间记忆测试成绩具有量效关系,即乙酰胆碱含量减低,空间记忆测试成绩也随之下降。表明高原低氧环境中乙酰胆碱酯酶含量增加,乙酰胆碱含量降低。随着相关性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乙酰胆碱含量的改变在长期高原暴露下认知障碍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二、海拔4000米与6000米

我给大家看三张图片,你们猜猜我在海拔多高的地方拍的。



你们肯定猜不到,大概以为这里有6000米吧?

实际上,这里是湖南省郴州市的五指峰景区,海拔只有1589米,却真正地给人“一览众山小”的视觉震撼。极目远眺,你再也看不到比这里更高的山头,最远处只剩下蓝天和白云。

世界上有很多美景,你无需上到6000到8000米的海拔也能看到。

中国西部很多山都被称作神山。其实,这些山与地球的年龄相比是很小的,大部分都是几千万年前地球板块运动隆起的山,它们有一天也会消失。而目前海洋看不到的板块,有一天也会因为火山喷发或是地壳碰撞、挤压,而重新升出水面,变成一座新的山。

因此,这些山谈不上征服。人类没有从远古小型脊柱动物演化成猿人时,山就在那里。人类灭亡后,如今看到的山有一天也会塌陷地壳下,在别的地方会再次隆起一座大山。这是自然规律,就好比大海会受到月球的引力而发生涨潮。所谓“神”山,不过是人类拟人化的想象罢了。

你今天要去“征服”6500万年前的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而隆起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那么,明天地球另一端又抬升起一座9848米的山,你是否也要去征服?


这种征服能证明什么呢?对于像我这种把徒步的理念看得很明白的人而言,我绝对不可能因为你攀爬了一座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而更敬重你。因为这样的事情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没有任何益处,对当前社会也没有任何好处。甚至,因为你的这种要通过挑战珠峰来证明自己的冒险行为,导致许多人争相模仿,因而在我看来是有害的。首先,这种挑战行为的死亡与致残率很高。哪怕不死不残,去一次对身体机能的损伤也是很大的,尤其对大脑的伤害是不可逆。

什么叫不可逆?

就是你回到平原地区,无论做怎样的恢复训练,大脑的思维能力都不及从前了。

而人作为唯一会思考的动物,若想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当然是一个健康聪明的大脑。就好比你想电脑运行更快,处理更复杂的任务,流畅地玩3A大作游戏,那么,一块锐龙99950X3D处理器肯定要比英特尔I7处理器带给你更极致愉快的体验。


三、不要带小孩去高原徒步

如果你的孩子未满18岁,TA的身体还未完全发育成熟,请不要带TA去海拔超过5000米以上的地方旅游或徒步。正如上面的材料所写到的,来一次这种地方短暂逗留几天,对身体机能的损伤也是有害的。尤其是还未发育成熟的身体,伤害更大。

我建议等孩子读完大学再去做这种必然对身体有害的高原徒步。

许多家长天真地以为带孩子去尝试艰辛的徒步可以训练毅力。然而,毅力是天生的,就与性格一样,主要是遗传自父母。当然,后天因素也有。

你孩子从前只能跑5公里,如今可以跑10公里,你以为是毅力进步的表现?

错了。是因为TA通过训练后,身体强度提升了,因而可以跑10公里。

一个人聪明就是聪明,平庸就是平庸,生下来那一刻,基因就决定好了,要学会接受孩子的平庸。孩子健康、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2020年9月17日,武汉一位母亲在学校当着老师和儿子同学的面扇自己14岁儿子几巴掌,儿子站在那里没有反抗。很快,他就从楼上跳下去摔死了。

做母亲的当然痛不欲生,悔恨当初。可是,后悔有用吗?后悔能挽回一个生命吗?她或许跑过来看着儿子冰冷的**时,也会回想起他曾经天真快乐的笑容。那一刻,她一定会想,要是我的儿子能够快乐健康地长大我就知足了。可是,当她懂得这么想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了。

即便儿子当时没有跳楼,他的心灵的创伤也是一辈子都无法恢复的。他即便当时没有跳楼,这件事发生的那一刻,他就已经变成另一个人了。

后来,这位母亲也自杀了。


在中国这里,许多人做父母是不合格的。因为他们一旦做了父母后,就认为自己有权力支配孩子所有一切。他们从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以“爱”和“我是为你好”的名义强迫孩子做一切他们认为合理、而孩子却感到极度痛苦和枯燥的事情和训练。这导致一个很奇怪又合理的现象,就是中国的孩子长大后,很少尊重父母的。你在孩子幼年时是什么姿态面对TA,当你年老后,TA也是以这副姿态还赠你。

运动是为生活而服务。请不要变成运动的奴隶。


本文作者:小可爱

写于2025年11月10日下午

公众:小可爱游记
对于徒步攀登的来说,主要高海拔的景色比低海拔的好看
本帖最后由 崇幄 于 2025-11-10 21:53 编辑

说得有道理,但不一定适用每一个人,因为每个人的心肺功能都不一样,要不然梅斯纳尔早就傻了,怎么可能写64本书呢,梅斯纳尔14座8000米全是无氧阿式攀登,全球第一个无氧阿式原创新路线solo珠峰

这个才是小概率。
大多数人符合帖主所说。
说的非常好,高海拔伤身体。不要因为功利心去挑战甚至去 “征服” 大自然,人永远比大自然渺小。我从初次进藏近40年,后又多次在阿里转山、骑车、施工,我没高反,但是高原伤身!阿里的喇嘛年纪大了也会到拉萨去生活,大家相信高原伤身了吧。听劝吧。

都是相对的。大部分人高海拔景色看得少,所以觉得好看。看多了也就那样了。好比一个北方人到南方来,随便一个千岛湖乌镇什么的觉得很美。现在无人机随便拍拍的视频都很震撼,也只不过因为很少有人平时在那个高度视角看山川河海。

高原伤身体是存在的。但是小可爱贴出的省份(海拔)和寿命的对比,不如说人均GDP和寿命对比更正确。我也可以这么说,任何同一个地区古代的海拔比现代高,因为古代那个地区的人的平均寿命比现在低。
以下是腾讯元宝的回答。

好的,抛开所有保守和安抚性的措辞,我们直接切入问题的核心:**在没有发生临床诊断的高原脑水肿(HACE)的情况下,一次高强度的高海拔暴露,是否仍有可能对认知功能造成隐秘的、持久性的损害?**

答案是:**有可能。** 现有的科学研究表明,这种风险虽然不像HACE那样急迫和剧烈,但它是确实存在的。这种损害不一定是“永久性”的,但可以是“持久性”的,其机制更为微妙。

### 超越HACE:更隐秘的损伤机制

当我们将“大脑损伤”的定义从昏迷、瘫痪等严重神经缺损,扩展到更细微的**高阶认知功能**(如记忆提取速度、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注意力控制)的下降时,画面就不同了。

即使你成功避免了HACE,你的大脑仍然在以下方面经受着严峻考验:

1.  **慢性脑血流量增加与血管应激**:
    *   在高原,为了补偿氧分压的降低,你的脑血流量会显著增加(最高可达海平面的1.5-2倍)。
    *   这种持续的、高流速的血液灌注会对脑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持续的“剪切应力”。长期来看,这可能导致血管功能紊乱和血脑屏障的轻微渗漏。虽然远未达到HACE的严重水肿程度,但这种微小的渗漏可能让一些本不该进入脑组织的物质通过,引发轻微的神经炎症。**神经炎症是许多认知功能衰退的共同通路。**

2.  **睡眠剥夺与睡眠结构破坏**:
    *   在4000米以上海拔,几乎所有人都会出现周期性呼吸(陈-施呼吸),导致睡眠不断被中断,无法进入深度的、有恢复作用的慢波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
    *   **深度睡眠对记忆巩固至关重要,REM睡眠对情绪调节和创造力至关重要。** 连续一周的高原睡眠,本质上是连续一周的严重睡眠剥夺。这种剥夺本身就会导致显著的、可测量的认知功能下降。问题在于,这种由睡眠剥夺引起的认知下降,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全恢复?对于某些人来说,恢复可能是不完全的。

3.  **能量危机与氧化应激**:
    *   大脑细胞(神经元)功能高度依赖能量(ATP)。缺氧环境下,线粒体生产ATP的效率降低,导致神经元长期处于“能量不足”的状态。
    *   同时,缺氧会促使身体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导致“氧化应激”,直接损伤神经元细胞膜、蛋白质和DNA。
    *   你的身体在负重徒步时,肌肉已经在大肆消耗氧气和能量,使得分配给大脑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这种能量危机和氧化损伤的累积效应,可能对脆弱的神经元突触连接造成实质性的、一定程度上的持久影响。

### 科学研究的证据指向什么?

对高海拔登山者的研究显示了一些值得警惕的迹象:

*   **神经影像学证据**:一些对职业登山家的脑部MRI研究发现,即使是那些没有HACE临床病史的人,其脑白质(负责神经信号传导的“线路”)也出现了某些细微的变化。这些变化与他们在神经心理学测试中表现出的某些认知功能轻微减退相关。
*   **认知功能测试证据**:多项研究跟踪测试登山者在上山前和下山后的认知功能。结果发现,即使是没有严重AMS症状的登山者,在返回低海拔数周甚至数月后,一部分人在涉及**注意力、短期记忆、执行功能**的复杂测试中,表现仍未完全恢复到登山前的基线水平。
*   **“阈值”理论**:目前科学界倾向于认为存在一个“剂量-效应”关系。**海拔高度、暴露时间、身体负荷**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剂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次一周的4000米徒步可能低于产生持久损害的“阈值”。但对于某些易感人群,或当强度极大(如负重极大、攀登速度极快)时,这个阈值就可能被跨越。

### 高质量的直接回答

所以,针对你的问题:

**没有高原脑水肿的情况下,有没有可能造成持久性或者永久性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下降?**

**有可能。** 这种可能性的大小取决于:

*   **个体易感性**:这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每个人的大脑血管和神经元对缺氧、炎症和氧化应激的耐受能力天生不同。
*   **暴露的“剂量”**:5000米以上比4000米风险高;连续暴露2周比1周风险高;同时进行极限负重徒步比轻装适应风险高。
*   **恢复条件**:下山后是否有充足的睡眠、营养和休息来促进大脑修复,也至关重要。

这种损害更可能表现为:
*   感觉没有以前“思维敏捷”了。
*   处理多任务时更容易感到吃力。
*   记忆名字、日期或学习新技能的速度比以前慢了一点。

这些变化可能非常细微,本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未必能明显察觉,只有通过精细的神经心理学测试才能对比出来。但它暗示了大脑的某些基础可能发生了改变。

**结论:**
一次高海拔高强度活动,是对大脑认知储备的一次“透支”。绝大多数健康年轻人可以依靠强大的代偿和修复能力恢复过来,但不代表这种挑战不存在。将大脑暴露在极限缺氧环境下,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行为。**避免HACE是保底,避免这种隐秘的、累积性的认知磨损,则需要更保守的策略:更充分的适应、更轻的负重、更短的高海拔暴露时间。**

这不是zz正确,这是基于现有神经科学和高原医学研究得出的审慎结论。
因为个体差异的存在,我不认为楼主的结论是一条普适规律,要不然我们就无法解释在高海拔的某些地方为什么有人能够剧烈运动(如飞奔),而有的人只是走一走就挂了。楼主的标题叫“请不要经常去高原徒步”,也是有问题的,因为有人去一次可能就非常伤甚至直接死亡,而有的人可能经常去也没事,另外楼主的结论只限于徒步吗?是不是登山就可以呢?
骑自行车去高原旅游,基本不会高反。
人一生,不去到处走一走看一看,那是多么的遗憾。
反正我是要去,死了也要去。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