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峰搜寻队2409号坠机第一期搜索报告 - 云南 - 8264户外手机版

  云南
本帖最后由 雪岭岩羊 于 2015-3-10 05:40 编辑


驼峰坠机搜寻队荣誉队员榜
云南孤燕(女)、山东逸人、上海银狐、黑龙江百强、

重庆黑妞(女)、陕西那情(女)及福建花雕
附:志愿搜寻队队员条件:
1、关注中国抗战历史,持久热心驼峰坠机民间搜寻活动;
2、读过刘小童《驼峰航线》及赵世龙、戈叔亚《丛林秘境——
寻找驼峰坠机怒江峡谷探险手记》等书籍(含电子版本);
3、具有适用的技术专长或能力,在活动中能独当一面;
4、中级以上户外徒步穿越和登山运动相应经历与资格;
5、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心态平和,能承受失败和逆境的不断磨练;
6、具备一定经济条件且有足够的时间和假期。


思广益先进榜:
1、汇集完成《近年来驼峰坠机搜索情况一览表》-----坐看云起1
2、建议组建搜寻驼峰坠机活动系列纪录片的摄制组----神鹰京翔

3、提议同期开展远征军野人山遗骸的勘察、搜寻工作----柳如烟
4、主张活动重点不在找到多少残骸,而挖掘背后的历史和情感价值更吸引人
     ----- 一路狂奔的老马;

5、能否把野人山寻遗慰灵跟搜寻驼峰航线飞机残骸并为一个行动的两个阶段来进行?
先驼峰后野人山,这样也许更可行-----离离原上草;

媒体支持协助榜
1、《户外探险》杂志表示支持中国户外公益活动,并全程追踪报道;
2、中国国家地理《行天下》
电子杂志表示支持中国户外公益活动,并将跟踪报道活动;
3、极限网《极限户外杂志表示支持中国户外公益活动,并跟踪报道驼峰活动(227楼);
4、《户外(Outside)》杂志愿意支持中国户外民间公益活动,报道相关搜寻活动和项目;
5、中国登山协会《山野》杂志表示支持中国户外的公益活动,并全程追踪报道;
6、民航业《惠·空港》杂志为驼峰公益活动摇旗呐喊,并全程追踪报道相关情况;
7、《环球人文地理 》杂志表示大力支持驼峰公益活动,报道搜寻活动和项目(225楼);
8、《汽车之旅》杂志支持驼峰搜寻民间公益活动,全程追踪报道相关项目情况(234楼);
9、光明日报《健尚men's fitness》杂志支持户外驼峰活动,追踪报道相关情况(237楼);
10、《摄影之友》杂志支持中国户外公益活动,并将跟踪报道驼峰活动(238楼);
11、热度旅游支持民间户外界的驼峰航线系列搜寻活动(296楼);
12、福建电视台都市时尚频道(6套)支持中国户外民间驼峰航线搜寻公益活动(315楼);
13、搜狐户外频道鼎力支持中国户外公益探险活动,并全程报道搜寻驼峰坠机相关情况;
14、中国科学探险协会《DEEP中国科学探险》杂志社表示全力支持中国户外公益活动,
并将跟踪报道“驼峰坠机志愿搜索队活动”的相关动态(407楼);
15、广东出版集团《时代周报》大力支持中国户外公益活动,并将全过程跟踪
报道“驼峰坠机志愿搜索队活动”的相关情况(449楼)

品牌支持关注榜:

1、JACK WOLFSKIN(狼爪)品牌大力支持中国户外驼峰坠机民间志愿搜寻队2409项目首次活动,
赞助全体队员相关户外装备包括徒步鞋背包冲锋衣等总价35000元(537楼);
2、HighRock天石品牌支持2409项目驼峰坠机搜寻队活动,提供搜索标志布条60条;

3、Kolumb哥仑步品牌关注并支持驼峰坠机中国户外民间志愿搜寻队活动;
4、FRASPENS弗仑斯潘品牌关注并支持驼峰坠机志愿搜寻队活动(221楼);
5、The North Face (乐斯菲斯) 强烈支持这样的民间户外公益活动!希望搜寻队能有收获!(388楼)
6、Gregory(格里高里) 品牌支持并密切关注这个有意义的活动!祝今年的活动圆满成功!(425楼)。

民间支持光荣榜:
1、神鹰京翔作为资深独立摄影人为搜寻队用拍电影的手法拍摄纪录片,可资助设备有小高清fx-1E摄像机、一台小摇臂还有轨道

2、二战史专家戈叔亚认为该项活动十分有意义,有助于大家关注中国抗战历史,并表示积极提供相关研究资料;
3、《驼峰航线》作者刘小童认为:该项活动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将把采访到的曾经飞越驼峰的老人介绍给我们,大家可以一起做点工作! 你们做的事情,很伟大,我会大力支持!(235楼)
4、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陈长芬表示严重支持和关注驼峰航线活动(243楼)   
5、北大出版社编辑陈静来电支持:这样的活动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发扬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感动中国!
国内机构支持榜
1、昆明二战史探索协会愿意支持国内志愿搜寻活动,提供相关史料与图片
2、
云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支持户外志愿公益活动,给予登山等专业帮助
3、
雷励中国机构青年公益发展中心支持中国户外民间的驼峰航线系列搜寻公益活动(321楼)
外国机构及友人关注榜:
1、美国美中文化交流促进会承诺全力支持[驼峰航线]中国户外民间志愿搜寻队,认为开展这样的活动对于回顾历史、缅怀先烈、相互了解与发展友谊具有重大意义。会长陈德福表示,预祝相关民间志愿搜寻活动获得成功,并请随时告知活动进展情况及其成果,在进展中拍摄的有关影视、照片、文字等资料,经授权我们也愿意在本会“驼峰航线”纪录片里展现,使中美两国民众有更多的机会看到中国户外民间公益活动的成果,这将有助于促进中美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2、
驼峰航线飞行员史蒂夫·库赛克的儿子、驼峰航线中国航空公司协会驻华亲善大使迭戈·库赛克先生表示坚决支持有益于中美人民了解与友谊的公益活动,并愿意积极联系有关方面提供帮助。

说明:
驼峰航线的战略意义
      驼峰航线是中美两国“二战”期间,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保障中国战略物资运输,共同在中国西南山区开辟的空中通道。它的开辟是两国飞行人员共同创立的世界航空史上的英雄壮举。驼峰飞行员克服重重艰难险阻,英勇牺牲,飞越驼峰天险,打破了日军对中国的围困,运来了对日作战的急需的战略物资,架设了空中战争生命线,对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牺牲于驼峰航线的先烈将永远活在中美人民的心中。驼峰航线也架起了中美人民之间一架友谊的桥梁。1947年美国成立的“驼峰飞行员协会”,至今已多次组织代表团访问中国。在中国抗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驼峰飞行员协会”组织代表团来华,故地重游。驼峰航线,是四十年代世界闻名的航线。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困难最危险的航线,今天看来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它的开辟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是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最危难的时刻,是抗战中国的一条空中生命线。

几组数据:
1、从1942年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几乎每天都有近100架飞机穿梭往返在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上空,
不计成本、不计代价、不分昼夜、24小时换人不换机地飞行
2、驼峰航线大部分经过喜马拉雅山南麓及横断山脉等高海拔区域,平均海拔达4000--4500米最高达7000米
3、从1942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驼峰”空运差不多每天都要坠毁几架甚至十几架飞机
4、在长达800多公里的深山峡谷、雪峰冰川间,一路上都散落着这些飞机遗骸,又被称作“铝谷”
5、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悲壮空运,计损失飞机1500架以上,
牺牲飞行员近3000人,损失率超过80%
6、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驼峰坠机没有找到,包括失踪的107架
7、在长达3年多的艰苦飞行中,中国航空公司总共飞行了8万架次,美军先后投入飞机2100架,双方总共参加
人数有84000多人,共运送了85万吨的战略物资、战斗人员33477人
8、2012年是驼峰航线开通七十周年。

联系方式:     QQ:138010660

附录:
中国“驼峰航线”领域学者专家及博客:

赵丽娟、邵贵龙、包秀芬等



谢谢支持哦
本帖最后由 花雕 于 2011-7-9 20:56 编辑

  徒步走出怒江峡谷的26天

[驼峰坠机报告------一份解密的军事机密文件]

       美国编者注:本文叙述了第800号C-87型飞机在西行时坠落后,机组人员在怒江峡谷徒步行走了26天的经历。作者是第四站的汤塞尔•马歇尔上尉。

    在所有驼峰飞行的历史中,作者的经历是最有价值的记录之一。马歇尔上尉和他的报务员塞勒菲农Cereghino军士认识到指挥的重要。这个故事再次表现了我们的朋友在地面上的可歌可泣的、无私的伟大精神。

    故事中的个别的地名和人名,由于考虑到对于今后失事飞行人员的安全和搜索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而用“******”符号删除了。除此之外,编辑没有做任何改动。

    这是一份军事机密的文件。

    “1943年11月26日1800分,我从第800号C-87型飞机上跳起来。我准备打开上面的舱门上来,到了领航员的桌边。当我的身子出上面的舱门一半时,镙旋浆的气流把我吹到了机翼上。我被吹滚动看到即将撞在垂直尾翼上,我赶快抓住绳索。我清楚记的我摔倒了,但是下面什么也没有看到,因为下面有三或者四盏灯,看来是一个峡谷。天气很冷,不久我握方向盘的手就麻木了。在我摔在地面之前几秒钟,飞机撞到地面上,然后马上起火燃烧。我看到了有一条江就在我的面前。我开始把我的降落伞脱掉,很快天就黑了。我分析我已经在地面上了。我轻轻地转动方向盘,这样我就可以慢慢地下去。这时,我感到树枝划破了我,我无法下去。往下看,我看到我的降落伞和破碎的机翼的一部分。我慢慢挪动身子,发现降落伞挂在了树上。然后我点燃烟并把火柴扔在地上来估计以下高度,点完烟后就把火柴仍下去,估计有15英尺。我准备跳下来。但是我怕地上有锋利的石头,所以我呆在上面直到天亮。远处100英尺外的上面有树,在另一边,我看到几英里外有灯光。风在吹,但是只是听得到,却感觉不到,这样我估计我掉进了一个深深得峡谷里。

    “天亮以后,我距离这棵树有十英尺,有一树枝距离我很近。降落伞挂在一个巨大得悬垂的机翼上,并刮破了降落伞,我尽量靠近那个小块的破机翼。我用腿钩住一块机翼部分,用另一条腿钩住降落伞,抓紧。然后,我伸出手臂拉开工具包,拿出一把刀,割断工具包的带子,让它掉到大约30英尺远的地上。

    树很大,直径有三英尺,爬下来很困难,我也抓不到机翼破片,也不能顺着降落伞下到地面,我决定试着使自己飘荡起来,这样可以碰到对面的河谷。由于我的手抓滑了,我就直接从树上掉到了地面,地面基本上可以说是很平的,除了一点轻微的刮伤外,我幸运地没有受伤。

    “我找到我的丛林生存工具包和刀,坐下来仔细看一看我现在有什么东西。发现几乎什么都有,刀、定量的巧克力、帽子、绑腿、防蚊头罩、手套、缅甸和中国的布质地图、便携罗盘、一盒0.45****弹、一盒钓鱼钩线、一瓶碘酒、一包磺胺药粉、一块磨刀石和一盒奎宁。另外,还有一本很有用的英缅会话册。

      “我收拾好了工具包,拿出一块巧克力、绑腿、帽子、刀、指北针和会话本,开始在峡谷中寻找出去的路。这比我想像得要难。东面和峡谷前面都是无法逾越陡峭的岩石,而且北面和南面几乎也是。没有办法,我只好下到峡谷的中心后向西面走。不久来到了一滩水的附近,因为我听到了流水声。我进入一片竹林,又爬岩石,然后来到了一条小溪边,我顺着小溪走。有时,小溪从20-30英尺的高处直泻而下,我顺着小溪下坡走了大约半个小时。估计过了半天了,但是我不会走出一英里远。最后,我发现山羊的足迹,我决定跟着走。足迹直接通向悬崖,我用刀从竹林中砍出一条路,我知道足迹可以带我出峡谷。悬崖很陡峭,我在这样高海拔地区进行这样的激烈运动很不习惯,不时停下来气喘嘘嘘。终于爬上了悬崖的顶端,在这里长着茂密的高草。山羊的足迹从东进入了一条河谷,然后又朝西爬向大山。这时,我有些犹豫了,向西我不担心是否有人烟,但是我担心这里是日本人占领区。在地图上,我计算着我的飞行时间和飞行速度,经过比较精确分析,我认为我现在的位置非常接近********(原文如此。由于保密而被情报部门隐去。下同)。总之,我决定尽量朝东走,还是跟着山羊的足迹。足迹现在很直地通向着一座山,偶尔遇到一些小河谷,到了雨季这里一定会涨潮,因为涨潮的地方有粗竹林的痕迹,不过这些竹林都不见了。估计大约4点钟,因为我的手表丢失了,我终于在不停地朝东朝西走了很久后到达了山脊。在旅途中我只发现一条蛇,而且把它杀了。

    “我顺着有一条很清楚的足迹沿山脊走,我开始爬山。在天黑前,我开始寻找睡觉的地方。有一个地方有许多树,其中许多是松树。好像在两三年前这里有过一场大火,这里不缺乏木材。我发现了一个可以躲避风的洞穴,而且很大,可以睡觉。我用烧过的松树桩生起火。整个晚上我无法入睡,不过我得到了温暖。

    第二天天一亮,我拿了第二块巧克力吃了一部分,接着抽烟,但是我呕吐了,我扔掉烟,又开始了行程。大约一个小时后,进入了一个霜区,像是一个银色的世界。从昨天以来,我没有见到水,水壶原来和****放在一起,在飞机上都丢了,我只好用雪解渴。雪地里有一些长得很高的草,很快我的腰以下的部位全都湿了,很冷。山看起来不高,我继续前进。一路上只有很少的岩石,有一些灌木和杂草,可以生火。生火后,我逐渐热了起来。在高大最高峰时,乌云翻滚,下雪了。到达山顶后,能见度不到100码,足迹也找不到了。下面是一个表面结冰的小湖,我就座下来喝点水。我从未见过这样荒凉的地方,除了岩石和冰雪,其他什么也没有。这时,乌云消失了许多,我又可以看到东面很远的地方。我看见更高的群山和更多的雪。我目前站在一个河谷里,河谷向南延伸,我顺着新发现的足迹走。不久,乌云又翻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走更远的路程我认为不利。 
   
    走出树林后,雪不见了,我开始生火,但是木材是湿的,我用了很多火柴都没有生着。现在是11月28日的中午,我只好花一天的时间朝东一直走,但是好像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没有火,只有少许的食物,我决定找机会朝西走要遇到当地人我才有救。我继续跟着山羊足迹走,两个小时后,我看见大约十英里外有一条河,在五英里的地方有一些分散的小茅屋。我朝这些小屋走去。足迹几乎是直的,路很潮湿,不断滑倒,天黑前我很幸运地在到达了一个小屋的目前。

    “片刻之间我感到恐怖。土著人对我友好吗?这个问题在我下山时一直缠绕在脑海中。

    “当我走到能够很清楚地看见小屋时,我看到一个男人出来朝我这边走来。当他接近我时,我试图告诉他我是一个美国人。我试着用缅甸话、克钦话和英语,但是看来没有什么效果,我只好考虑首先让他知道我想要点食物和找一个睡觉的地方。我指了指我的肚子做了个吃东西的动作。然后,我将头靠在手上,又指着他的小屋。他这时笑了,带我到他的小屋。这样我感到好多了。

    “这个小屋,和以后我所见到的所有土著人的房屋一样。小屋大约面积为18X24平方英尺,居住的地方都在第二层,用木棍撑着,房屋的下层一般是畜棚,关着牛和猪。大约六英尺分开,一边关着一头母猪和一群小猪以及狗。我穿过一道门,这里有会客室、寝室和厨房。他们的住房的分布都是一样的。在房屋的中央有一个堆火,上面有一个大水壶。其他的屋子里除了四周墙壁上挂着玉米和角落有几个装着稻米的小桶之外,几乎什么都没有。他们给了我一个紧靠火塘的座位,并递给我装满了吃的东西的木碗,里面有从壶里拿出来的类似香肠的东西,用小木棍穿着。我使用筷子十分笨拙(这是我第一次使用筷子)。我发现这种东西是用玉米粉做的,然后搓成卷,放到水里煮。咬第一口,我感到这种粉状的食物还好,吃了一块后,速度就慢多了,他们都鼓励我多吃。吃完后,又让我喝一碗米酒,这种酒比其他任何酒都更加强烈,不过我还是喝了许多。

    “这时,屋里挤满男女老少,甚至还有猪。他们都好奇地围着我看。其中一些男人像连珠炮一样向我发问,我尽量告诉他们我不懂他们的语言,但是他们还是大声地说什么。我想他们认为是可以使我明白他们的意思的。我把口袋里的印有中国国旗的血幅拿给他们看,用手比划着一架飞机。当时的气氛非常热烈,在比划飞机撞到地面时,一些人笑了,我认为他们看起来是明白了。之后,我比划我想睡觉,这样他们为我在地板上铺了一张床,而且还给一块薄薄的被单。

     “大多数人都散了,只有少数男人留了下来,坐在火塘边聊着。有时,他们说话很安静,有时又争吵起来,甚至站起来呼喊。这使我很不舒服。我害怕他们的争吵是关于要把我怎么样。最后,他们都走了。

    “我想尽量完整地来描绘这些土著居民。他们大多数身材矮小,可能一半是印度人,另外一半是中国人。我觉得他们比中国人更黑,同时他们善良斜视的眼睛也不像是印度人。他们戴着穆斯林式的头巾,但是很小。大部分人都赤脚。所有的男人都带着十字型弓弩和一袋箭,以及一把大约有三英尺长的刀,刀放在木制的刀鞘里。这些都是非常原始粗糙的武器。不过他们的弓弩相当有效,以后我才知道他们用某种青藤植物的有毒的根熬煮,然后将毒液涂抹在箭头上。我还注意到一个非常奇特的事是,无论男女,80%都得了甲状肿大。

    “第二天,也就是11月29日一大早,我吃了早饭,这也是我的晚饭,然后土著人指着西面的河谷,比划着告诉我,在那里可以睡觉。我看这个地方很好,几乎可以说是相当的漂亮。然后他们派一个向导把我送走。我们开始下山过了两条小溪,用了一个小时,随后就是翻越一座小山。有两个土著姑娘加入了我们的队伍(有一个方法使你可以辨认女人,就是她们的脖子上都带着贝壳项链)。就是在这条小道上,我第一次看到了麻疯病人。山上的风很大,为了使大家都知道他们是麻疯病人,他们不断地敲打着他们携带着的一个小金属平底锅(锣),这样就发出警告。

    “五个小时后的中午,我们到达一个小村子。在这里,我才真正看到了一个中国人。我给他看中国的小国旗,他知道这个东西。随后,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比划着告诉他,我是什么人、为何到了这里等等。他让我坐在他的床上,这样使我舒服一些。他递给我一个竹管的吸烟工具,有2英尺长。大部分的土著人抽烟都是这样的工具。这个人肯定是一个贵族,因为他用的烟草是熏制过的。

    “随后,他向我展示了他收藏的武器:两支0.30口径的来复枪、一支O.38口径的左轮****。我估计这些枪都不能用,因为它们又旧又锈。不过他好像为此十分得意。他说他只有很少的子弹。我马上说我可以送给他许多,因为我没有枪,有子弹也没用。

    “最后,他那出了一个烟管和一些鸦片开始抽鸦片。他说他必须抽大烟,否则胸口痛。他也好意希望我也来一点,但是我婉言谢绝了。在随后的11天的谈话都是用手比划。

    “大约4点钟,几个土著人很兴奋地跑来,说还有一个白种人也从山上被送来了,他的腿瘸了。说话的同时,他们指着我的胡须,并竖起一个手指。然后他们排着他们的肩膀做了一个他们搬运东西的动作。又伸出腿做一个锯断的工作。这下使我很紧张,我以为他的腿没救了,但是当这个人在5点钟来到茅屋时,我认出他是机械师塞勒菲农(Cereghine)军士。他的脚在降落时被划破了,也扭的很厉害。到了晚上,我们的晚饭是稻米。以后许多天,稻米成了我们唯一的食物,除了稻米,还吃了一点煮猪肉。军士的降落伞还在,这样我们在地板上睡觉时就用来垫盖。

    “第二天早上,我们天一亮就起来了,但是等到十点钟,那个中国人才起来。早饭后,他给了我们一个向导和一个帮助我们背降落伞和工具包的苦力,然后给我们指路,朝西走,然后向南,再后向东翻过一座山。这样,我们就出发了。军士走起来很艰苦,也很顽强。大约一个小时左右,我们来到了一个可以看到一条大江的地方。这条江大约有1000英尺宽,而且水流湍急。在这里开始向南走,在一点左右,我们路过一个村子。那里的村民大部分都患病,不知道是麻疯还是梅毒,看起来很可怕。离开村子很远,我们开始宿营过夜。向导指着西边的小道表示这是我们明天一整天的路程。这是11月30日,向导拿出稻米和一只鸡做晚饭。他一直为我们服务,直到我们吃完,然后又给我们开水喝。在路上,我很少看见土著人喝冷水。他们总是要走到有人家的地方,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喝到开水。

    “我们很早就起来了,这样可以早早赶路。过了一个村子来到江边。这里的小道最糟;还不到三英尺宽,上面是些坚硬的石头,走起来很费事。如果跌倒就意味着要掉下1000英尺。在这条路上我们用了半天。现在,不仅军士的脚肿得厉害,而且我的膝盖也很痛了。但是,他们还是带着我们不休息地走了很长时间。因为我们必须马不停蹄地走,这样才能在天黑之前到达河谷头边的几间小屋,只有在那里我们才能过夜。

    “11月2日一早,我们在天亮前已经走了半个小时。向导带着松树的火把为我们照路。我们翻越一座陡峭的山用了整整一个早上。中午,到达了一个盖着一层冰雪的高原。这个高原大约有五或者四英里长。小道开始下坡,我估计大约有30度。不远有两座积雪的山,其中有一座我认为是“******”山。在我们的东面,可以看见一条河,这样我们知道要穿过第一座山。小路翻越了山脊,我们下坡很陡。天黑时,我们还在路上。一天中就看到这些。这时,我们看到了一间可以过夜的小屋。塞勒菲农的脚使他痛的厉害。我用降落伞做了绷带,不过丝绸做绷带很不好。

    “第二天早上,也就是11月3日,我们还是顺着路下坡、过河和转向南进行。在中午,我们又到达了一个村子,向导说这里就是他的家。他带我们进了有一个小庭院的屋子,这种建筑的式样我已经见过了。这里好像是办理公务的官员的办公室,有床和书桌。而且我们见到了两个中国人。然后,又是像打哑谜那样,我们解释我们是谁,向导也就他所知道的我们向他们说了。他们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然后用中国茶招待我们,其中一个人从他穿着的一件欧式外套里拿出水果给我们,就好像是从帽子里变兔子一样。他们兴致勃勃地看着我们吃。在村里,他们又拿出了各种各样的水果:橘子、橙子和梨。我们拿出地图,问了他们一些地方。但是他们都不知道我们说的地名。不过军士听到了他们说大理,他们在说大理是总是带点口音。我们马上问到大理有多远,他们说有十天的路。然后,他们告诉我们附近的一个地方有一个机场叫“******”。但是我们没有在地图上找到这个地名,也从没有听说过这个城镇。他们说这里只有九天的路程。最后我们说我们想去大理。

    “这天晚上,我们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有猪肉、芜箐、米饭、酒和我们落难以来第一次吃到的面包。面包像是多油的薄饼。

    “4号早晨,我们要了更多的民夫,军士就可以被抬着走了。我们走了一英里到了河边,通过一个渡口河其他的土著人一同过河。渡口是用两根长30英尺的大树,挖空连在一起。河水又深又急。过河后,又开始爬了一个小时的山到了另一个村子。在这里我们遇到了另外一个中国人。他给我们食物和睡觉的地方。他告诉我们有四个美国“飞机人”在哪边,飞机已经给他们空投了食物。经过研究,我想这不可能,因为走这段距离对他们也太快了。当我们准备离开时,他给了我们他已经在上面写好的中文纸片。“我不能说英语,他们不能说中国语,但是我为他们所做的表示感谢,我将给他们一只鸡、面包、梨、橘子和睡觉的地方。”他也给了我们民夫和一个士兵来保护我们第二天早上的旅行。

    “12月5日,我们顺着路向北沿着一条小溪走。由于一路上没有更多得山,所以我们走得很轻松。我们和四五个年轻人一同走。然后在一个小村庄呆了一天。

    “第二天,我们早早就动身了,有四个中国士兵护送我们。我后来才知道这是怕路上有匪徒,旅行的人都很害怕;匪徒往往都是一些逃兵。这天我们离开了小溪,然后穿过一做长满树林的山进入一条向东的峡谷,然后又顺着另一条峡谷向南走;晚上也在峡谷中过夜。

    “第二天,我们向北走了半天。小道很好走。不久,我们来到了一个较大的村庄,又看到了更多的中国人。在他们的墙上有中国地图。他们告诉我们现在我们在什么地方。自从我们的飞机坠落以来,我们知道了我们现在在“******”地方。半个小时以后“******(一个女人德名字)”来了。我们很高兴见到他们,就如同我们自从落难以来第一次见到白种人。在我们说明了情况后,她将我们的话翻译给了中国的地方官员,她让我们到了他们的屋子里。

    “我们被告之有四个其他的美国人在这里呆了八天,然后在一个星期前走了。他们已经给云南驿和“******”地方捎了信。营救中队给他们空头了供应品,告诉他们到南边的“******”地方去。那个长官让人回到政府所在地,告诉那里的人我们找到了。在那里已经的到了命令要搜索整个地区寻找幸存者。这是12月8日。

    9日,“******”到达这里,要官员派人到“******”地方发报到云南驿。13日,营救队出来为我们空投物资,但是没有命令。第二天,我们见到官员后要他为我们准备马和民工来背物资,我们准备在15日出发;但是他说由于他沿途发出的通知才刚刚发出,这样我们只好推迟启程。

    “15号,营救队的飞机再次空投了一条信息。我们在地面用降落伞拼写字母试图和飞机联络。但是仍然没有指示;“******”告诉我们,从这里到“******”地方好走,只需要走六天。这对我们有把握;这样我们决定到那里。16日一早,两名士兵、五名民夫和两匹马和我们一同出发到“******”地方。旅行很愉快,我们有一半的路程是骑马,一路风尘仆仆。到达“******”地方后,我们都吃我们的东西。第二天,我们通过了匪徒特别猖獗的地区。我们有六个士兵保卫,旅行很安全。

    12月18日中午,我们到达了“******”,当地官员“******”来看我们。他会说一点英语;他说有一个美国炮兵的中校在这里一个星期了,有吉普车。然后他带我们去见一个中国女基督徒。她招待我们很好,给我们很好的食物。第二天早晨,我们的马才到;我们还有30英里的路程要走,我们决定在“******”地方呆上一天。有一些会说一点英语的中国男人来见我们,我们和他们过了愉快的一天。他们非常希望和我们说话,看来是希望尽可能从我们这里学到更多的英语,我注意到他们大部分都是本地人。也许他们从我们这里学到了一点英语,因为他们反复重复一些单词。晚上,中国地方官员招待我们,好像还有一些高阶级的人,我们的晚餐很好。

    “第二天早晨,他们给我们两匹马和五个民夫。然后我们上了一条有工分石的路,冬天这里很好,有时有一些水渠切断了我们的路。在一个星期前,一位美国炮兵中校也是走这条路到“******”地方的,不管他是座吉普车。天黑前,我们到达了这里,有一个军官把他的房子让给我们,给我们食物,和一些轻便的床。一位受到西方式教育的中国医生热情地请我们到他的屋子做客,给我们鸡蛋。晚上,我们休息很好,这样更好有精神到“******”地方。
“21号,他们给了我们三匹马,但是没有民工,使我们坐在背包的上面很不稳定,但是这也比走路好。我们认为我们骑马是可以到达“******”地方的;但是在途中有一个小村子,马卸下我们的行李后,马却要回去了。我们等了两个小时还是没有发现有人可以来帮助我们。看来我们没有着落了,我们卸下了46磅的食物和毯子后,开始走路。我们走了大约十英里后天开始黑了,我们开始找路边有什么人可以帮助我们,因为我们害怕强盗。到了晚上,有一个骑马的人告诉我们,在村子里有一些正在吃草的马是给我们的,我们只好坐在路边等着这些马。一个小时后,这些马才到达,有走了一个小时,到了一个村子里开始过夜。

    “22号一早,没有吃东西我们就动身了。赶马的人告诉我们我们要到“******”地方去,我们到达那里后我们用了五英里。我们到“******”指挥官那里等待安排。在我们告诉他我必须马上到大理去后,他告诉我们今天太晚了。如果我们在这里休息一天,他想办法借一部吉普车给我们,把我们送到云南驿,不过要我们付汽油费。但是如果借不到吉普车,他说他将提供马匹给我们。我们让他发报给云南驿,希望我们的部队来看我们。他也请了一个英国医生来。当我们在等医生时,他给我画一张形势图表面中国军面前的战况。
“当上尉和贝内特(Bennett)上尉来接我们时,我们去见“******”。他们从“******”地方收到了我们的消息,然后他们尽快沿着公路来找我们。我们等着这位英国医生,他为Cereghino军士检查了脚,然后说他可以走到云南驿。我们到达云南驿时,已经时晚上8点钟了。

    “我们座C-47从Mehanbari到达印度;S-2部接待我们后又坐卡车到司令部,在12月24日中午,我们到了Jorhat基地。

    “Cereghino军士的脚照了X光后,发现当他降落到地面时已经骨折了,但是他仍然坚持着走完了我们旅途的大部分路程。

     [出处:凤凰网 作者:汤塞尔•马歇尔(Townsell G. Marshall) 翻译:戈叔亚]


谢谢支持!需要电子版书籍可联系

临沧大雪山在哪里啊?有其他资料吗?
本帖最后由 花雕 于 2011-7-10 09:45 编辑

报名表发到哪个邮箱了?
       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在中国西南部,中美两国人民并肩抗击日本法西斯,开辟了一条被称为“驼峰航线”的国际战略空运通道,投入飞机2000余架,在云南至印度汀江开辟了世界航空史上最惨烈的一条“死亡战线”,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80余万吨军用物质。

  在滇西全线抗日大反攻作战中,怒江州是主战场之一,也是驼峰航线经过的主要地区。至今仍有许多坠机残骸散落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一带。据相关资料显示,先后有40多架“驼峰航线”飞机坠毁在怒江州境内,迄今已发现了其中27架坠机的残片、残骸。1996年6月,一位猎人在海拔3325米、离国境线140米的片马丫口发现了中航C-53坠机残骸。1998年5月27日,中国政府把C-53坠机全部残骸从深山雪原中搬出,安放在离坠机现场50多公里以外的片马抗英纪念馆。
  
  在中国抗日航空烈士的三十块纪念碑的六十面上,一共刻着三千三百个烈士的名字,其中有二千二百个美国人,这些年轻的美国飞行员,把他们年轻的生命献给了中国的天空。
本帖最后由 花雕 于 2011-7-10 08:26 编辑

三位有心人的“寻找驼峰航线上的生灵”历程
来源:昆明日报 发布时间:2004-11-26 15:28:47

昆明日报连续报道了三位有心人历时6年,寻找东川驼峰坠机遗骸的壮举后,引起了广大市民的极大反响,许多人打进热线,想知道是什么力量支持着这3位普通人6年来转遍大大小小的山寨,更想知道在爬山涉水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艰辛与坎坷?昨日,特派采访组带着读者的疑问,走进东川,走近谭国祥、叶如和李元义,听他们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前一篇报道中,曾提到过李元义少年时收藏过一件特殊的礼物,那是舅舅送给他的,一把用飞机铝铸造的小左轮枪。李元义的舅舅是银匠,当年飞机坠毁后,附近的许多村民前往事故现场,捡到东西就找村里的银匠换一些生活用品。那块飞机铝就是村民给他的。玩具****给童年的李元义带来了快乐,英雄的故事更给他带来了一种憧憬。让他遗憾的是,后来****遗失了。

李元义参加工作后,对二战的历史非常感兴趣,随着对当年的那段历史了解的越来越多,他一次又一次产生了去寻找英灵的冲动,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拖了一年又一年,总是无法实现。1998年,他参加了教育附加费工作队,当时工作队的负责范围正是驼峰坠机的那一带,埋藏了多年的愿望终于有了机会,李元义欣喜不已,工作队员都住在村民家,利用这个机会,他走村窜户,查访当年的那段历史。正是在这过程中,结识了谭国详和叶如。

说来也巧,在李元义马不停蹄地进行调查时,谭国祥也没闲着,老谭今年54岁,前几年退休了,人家退休都是优闲地养老,他则比上班时还忙,天天往山里转,也为了寻访飞虎队坠机的真相。如果说那时李元义还在查找资料来证实飞虎队的战机在小牯牛峰的话,谭国祥则对此已是毫不怀疑了,他也是小的时候就知道此事,因为他的父亲老唐就曾去现场看过,还捡回来过几样东西,有弹头和飞机上的油管。

李元义和谭国祥各自跑的路线不同,因此一直没有遇上,巧就巧在,那天谭国祥去一农户家走访时,村民告诉他,前不久也有一人来问过同样的问题。一直以为自己是孤军奋战的他当时高兴坏了,下山后立即通过多方渠道找到李元义,两人一聊起来,发现志趣相投,不由得相视而笑。

没过几天,他们通过一个朋友,得知叶如喜欢登山和摄影,也常往牯牛峰上跑,于是又一同去找他,铁三角的队伍就此形成。此后,三人协同作战,各有分工,谭国祥踏实,负责账物和飞机残骸的保管;叶如家有电脑,负责资料收集,网络查询有关“驼峰航线”的史料;李元义是老师,文笔要好,就负责文字收集整理。

经过多年的准备后,去年的国庆节,李元义三人背着压缩饼干,带着手电筒,向牯牛峰顶攀去。山高路险,十分难行,早上九点出发,下午三点才到达顶峰,当时他们已是疲惫不堪,却全都笑了,几十年来,他们一直想到山上看一看,现在终于上来了。在山上停留了一个小时左右,他们查看了两处山沟,据同行的村民说,下面有一门大炮。据说那门大炮是当年飞坠毁时落下的,当时本是落在山上,靠近悬崖,附近的村民赶来,想把炮弄回去,就将其推到山下,想着它滚下去后好往回弄,哪知落到山沟里,再难弄出来。

山顶的气候说变就变,忽然就乌云密布,李元义等人赶紧下山,一路跌跌撞撞,整整走了七个小时,回到家中已是深夜了。

此后他们继续深入村村寨寨,大量走访。掌握了详实的数据。

六年来,李元义、谭国祥和叶如在山中奔走的路加起来,少说也有几千里,这些路,全是靠着两条腿走出来的。山里的村民都熟悉他们了,也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一见他们来就热情相迎,得知他们要上山,几名村民更是二话不说,跟着他们一起去,给他们带路,还不要一分的报酬,让谭国祥等人深为感慨。

在昨日采访时,叶如很激动,他给记者讲起了那次深山独宿的一幕。那天下山时,他迷路了,天又黑,完全看不清脚下的方向,结果一脚踩空,跌进了山沟里,脸划破了,裤子撕烂了,最要命的是,随身携带的照相机和借来的那台录音机也摔到了山涧下。这个晚上,他不敢再走了,只好在山里过夜,那一晚他无法入睡,也不能睡,翻个身就可能摔个粉身碎骨。山里的夜如北方的冬天那般寒冷,那一晚,叶如想了很多,他反来复去地问自己:我这是为什么啊?我这么做值不值呢?

第二天,叶如爬出山沟,出钱雇了一名村民把相机和录音机找了回来。下了山后,他顾不得洗漱,急急忙忙地赶到单位,单位本要算他旷工的,经过再三央求后才没有算。别人问他脸上怎么了,他又不好说,咬咬牙忍了。

如果说那晚的思索让叶如有些后悔,那么走下山后,他就完全忘了,下一次照样去探访,去调查,去爬山。过后他那番经历着实让另两个老搭档大吃一惊。

采访中,李元义三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的所做所为,是要还历史一个真相。谭国祥告诉记者,他以前曾向别人提起过,说飞虎队的战机坠毁在牯牛峰上,却从来没有人相信,所有听过的人都说那是不可能的。正是为了让世人记住这段历史,他们才这么坚定,这么一无反顾地走了六年。

去年,李元义去山上找他曾采访过的一位老人,哪知老人已经过世了,这让他们很伤心,也让他们调查的步伐更加快了,他们认为,如果所有知道那段历史的老人都不在了的话,历史将可能被永远地埋没了。

这次,经过报道后,空前的反响让李元义三人着实是吃了一惊,他们没有想到媒体的报道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当初接受采访时,他们只想着通过媒体寻找知情人了解一下飞机上的详情,为他们六年的付出作一个了结。李元义说他曾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就叫“寻找险峰上的生灵”,但是写了很长都没有结尾,因为这个结尾让他无从下笔,那就是有关这架飞机的更详实的东西。

这些年来,李元义、谭国祥和叶如付出了很多很多,金钱、时间和精力,更有那份不为人理解的遗憾。

http://news.yntv.cn/category/101 ... _140208_10104.shtml


网络上查不到“永德大雪山 驼峰坠机”的相关资料
本帖最后由 花雕 于 2011-7-10 08:08 编辑

贵州都匀记者寻访世界雪域驼峰生死线------每一个人的贡献都很重要


时间:2011-06-07 11:41:50    来源:都匀市新闻中心    作者:记者 文隽永       编辑:wl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保障中国战略物资运输,中美携手在中国西南山区开辟了空中通道,成为两国飞行员共同创立的世界航空史上的英雄壮举,也成为“二战”期间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飞行条件最艰险的空中运输线。这就是举世闻名、穿越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雪域高原的“驼峰航线”。

    2011年4月1日至4月15日,本人独自辗转滇西保山、腾冲、龙陵、瑞丽江、怒江峡谷、高黎贡山、龙川江、槟榔江、中缅边境等抗战之地,实地查看烽火抗战遗址、走访亲历抗战的健在老兵,采访研究抗战文化的专家学者,追寻70年前中美两国共同实施的世界雪域驼峰生死线,对该特殊航线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有了深刻了解。


中美共谋空运抵制日军入侵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华东地区通往国外主要海上通道和香港经粤汉线的重要国际运输线被切断,内地从外界获取抗战物资只剩下三条陆路运输线:其中一条从昆明经滇越铁路通往海防;另一条从昆明经滇缅公路到缅甸的腊戍再转仰光;再就是从西北新疆通往苏联。

    1940年9月,让日军占领越南河内和海防等地,这样,滇越铁路运输线被日军切断。1941年6月,苏联也遭德国法西斯几百万军队突击,从新疆通往苏联的物资运输通道名存实亡。剩下的滇缅公路因道路崎岖,地形复杂,车辆缺乏而导致运量很小。面对此严峻形势,美国与中国合作,终于开通了这条飞越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雪域的空中运输线,由于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


艰险无比的雪域驼峰航生死线

    “驼峰航线”南起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汀江、杜姆杜马等地,北至中国云南昆明、四川宜宾或重庆、成都。主要航线分北线和南线:其中北线为汀江(印度)—葡萄(缅甸)—云龙(大理云龙)—云南驿(大理祥云)—昆明;南线为汀江(印度)—新背洋(缅甸)—密支那(缅甸)—保山(云南保山)—楚雄(云南楚雄)—昆明。由于日军发动进攻占领密支那,南线被迫停止使用,继续空运战略物资的重担全部落在北线。

    这些航线基本上都要飞越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位于中国、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和不丹境内的喜马拉雅山山脉,平均海拔高度为6000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系。位于我国四川、云南西部和西藏东部的横断山脉,如道道屏障横隔东西,自西而东有色隆拉岭、伯舒拉岭、怒山、宁静山、沙鲁里山、大雪山、邛崃山等,海拔高度2000—6000米。北部山岭多雪峰冰川,还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众多河谷。飞经这两大山脉上空的航线附近的山峰海拔高度多在3500米左右,有的高达5000—6000米,艰险复杂的地形、恶劣的气象环境、极差的雷达情报、通信导航、气象等保障条件。在当时世界上3条最难飞的航线(大西洋航线、阿拉斯加航线、“驼峰航线”)之中,其中“驼峰航线”是最艰险最难飞的一条,危险性不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盟军对德国的战略轰炸。曾经飞越“驼峰”的飞行人员形容“驼峰航线”难于上青天。

    参加“驼峰航线”空运的是美国空运队和中国航空公司,其中最早担任该航线飞行的中国正驾驶员陈鸿恩、陈文宽、梁广尧、陈文惠、陈启发等勇敢地经受了“驼峰航线”艰难的飞行环境考验,成为中国航空公司的骨干。

    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42年5月“驼峰航线”开通至1945年9月结束,中、美航空队往返于印度至中国云南、四川,共飞行约150万小时,空运各种物资72.5万吨,运送人员33477人,其中美军空运队运输物资65万吨,中国航空公司运输7.5万吨,人员全部为中国航空公司运送。由印度运往中国的物资主要是进口的航空武器装备、器材、航空油料、陆军武器装备、汽车零件、医疗器械、药品、机器设备、布匹、军服、印刷材料、钞票等,由中国运往印度的出口物资主要有钨砂、锡、水银、生丝等。

    共损失运输机514架,占其参加空运全部飞机的50%以上,其中美印中空运联队损失飞机468架,中国航空公司损失飞机46架,中美两国共牺牲飞行人员1500多人。


陈纳德将军和他的“飞虎队”

    要了解抗战期间的“驼峰航线”,就自然会想起“二战”期间还有另一支在中国成立的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 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主要由美国飞行人员组成,在中国、缅甸对抗日本,也称空中“飞虎队”,队长就是美国陈纳德将军。

    毕业于美国克里佛航空学校的陈纳德于1937年5月29日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中国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请他担任她的专业顾问。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他组成一个“国际中队”,成功袭击了几个敌占区,造成日军恐慌。

    1941年8月1日,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成立,陈纳德上校任大队指挥员。他把美国志愿大队编为3个中队,第1队为“亚当与夏娃队”,机身画有亚当围着苹果追夏娃的图案;第2队为“熊猫队”,机画有飞行员的漫画像;第3队为“地狱天使队”,机身画有姿态各异的裸体天使图案。

    1941年12月,一批日机向云南方向飞来,陈纳德率队升空迎击,日入侵飞机10架,被击落6架,3架负伤,志愿队无飞机损失,志愿队初战胜利,昆明报纸头版头条报道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虎”,从此,“飞虎队”成为志愿队的代称。随后,陈纳德派第3中队转往仰光协同英军对日作战31次,共击落日机217架。

    1942年2月3日,宋美龄安排陈纳德出任驻华空军指挥官,军衔升为准将。他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陆军航空上尉,一跃成为世界新闻人物,获得“飞虎将军”的美称。5月,日军进占缅甸,进犯滇西,为阻止日军跨越怒江,他指挥志愿队连续袭击保山、腾冲、龙陵一带日军,将企图强渡怒江的日军轰炸得几乎全军覆没。6月,他率队前往桂林一举击落日机8架,自己仅受伤1架。美国航空志愿队在中国、缅甸、印度支那作战7个多月,以空中损失12架飞机和地面被摧毁61架的代价,取得击落150架敌机和摧毁297架敌机的战绩,美国航空志愿队共损失26名飞行员。

    1943年3月10日,美国陆军航空队将驻华特谴队编为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陈纳德晋升少将司令。11月25日,陈纳德指挥美空军机队远征台湾击落日战斗机15架,并把机场上的42架日机全部摧毁。

    1945年8月1日,陈纳德辞呈回国几天后,日本投降。他为自己不能最后参与受降仪式难受,他说:“8年来,我唯一的雄心就是打败日本,我很希望亲眼看看日本人正式宣称他们的失败”。

    自1942年7月以来,陈纳德率领美第14航空队协助中国人民抗战,摧毁了2600架敌机,击沉和击伤敌大量商船和44艘军舰,自己才损失500架飞机,为打败日本侵略者立下汗马功劳。1958年7月18日,美国国会晋升他为空军中将。7月27日,陈纳德因病在华盛顿去世,终年67岁。


驼峰纪念碑见证中美联合抗战情谊

    在艰难的抗战岁月,“驼峰航线”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空中力量的使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证明了运输航空兵是一支重要的战略力量。同时,“驼峰航线”不平凡的经历也给中美两国飞行人员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和怀念。

    2011年4月15日上午,本人专程来到距昆明市区10多公里的郊野公园瞻仰“驼峰飞行纪念碑”。其碑坐北朝南,前对昆明西市区,汉白玉主碑高15米,为两组菱状几何造型,如双机凌空而起,直指青天。碑前、后置锥形青石,形似驼峰,意若飞机穿越驼峰而过。其中汉白玉石上,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所书“驼峰飞行纪念碑”七字碑题。碑后有一汉白玉碑记,约3.6米见方,以中英文并书北京航空联谊会、云南昆明航空联谊会碑文云:“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伟大斗争,驼峰飞行是战争期间中美军民的一大壮举。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缅甸,切断了中国抗日后方的主要国际通道。其时,中国作为打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战场,全民英勇抗战已经四年有余。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中美两国共同开辟了具有战略意义的空中运输线,西起印度阿萨邦,东至中国云南昆明。全长800余公里.飞越当时被视为空中禁区的喜马拉雅山区,海拔5000公尺上下。群山耸立,似骆驼峰背,飞机穿行其间,驼峰飞行由此得名。驼峰飞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持续最长的大规模空中运输,也是航空史上仅见的在极其艰险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战时空运。从1942年至1945年,中美两国在驼峰飞行中动用近千架飞机及上万名航空和地勤人员,往来运送战略物资7l万吨,人员3000余名,其中有赴印度的中国远征军两个师。另有千余架作战飞机经此航线投入中国战场,为战争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驼峰航线风云莫测,险象环生,地面保障设施简陋,再加日军空军袭扰,中美两国共损失飞机500余架,牺牲l500余人。中美健儿赴危蹈险,血洒长空,用生命写下了勇烈悲壮的一页。 该纪念碑于1991年5月奠基,1993年2月竣工。

    在此前之1984年8月31日,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德顿市已建立了一座“驼峰”空运纪念碑。在揭幕仪式上,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从“驼峰”航线经过之地云南保山采集了一块岩石,赠送给美国“驼峰”飞行员协会,作为“驼峰”崇山峻岭的象征,以表示中国人民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国际友人的永久怀念,这块岩石被称为“可敬畏之石”。

    2007年8月25日,由美国众议院军事服务委员会主席、美国国会议员斯科尔顿带领的美国众议院两党代表团来到昆明,参观瞻仰了“驼峰飞行纪念碑。斯科尔顿深情地说,二战的烽火硝烟虽散尽,当年中美飞行员的英雄壮举却永远镌刻在这驼峰飞行纪念碑上,镌刻在中美人民的心中。

    2010年9月16日,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美国CNAC协会 “驼峰航线”座谈会在昆明饭店举行。美国CNAC(中国航空公司)协会董事会成员、驻中国的友好大使迭戈·库赛克先生,被誉为“驼峰航线”上“最伟大运输机飞行员”之一的陈文宽和19位美国中国航空公司协会的会员来到昆明,追寻先辈足迹。当时,时年97岁高龄的陈文宽是目前健在的中国航空公司年龄最大、资格最老的飞行员,也是中国航空界资格最老的飞行员。

    据陈文宽回忆:1942年5月5日,陈文宽曾经在“驼峰航线”创造了一项惊人的世界飞行纪录,驾驶载28人的C-47运输机载运了78人经昆明、缅甸飞往印度加尔各答的世界纪录。其中就有首次带队对日本东京在内的本土实施战略轰炸的詹姆斯·杜立特中校。当时,在飞机到达缅甸密支那机场时,机场秩序已经彻底混乱,大批难民都希望能够乘坐最后的航班逃离日军铁蹄。人们一个接一个地涌上飞机,等到把舱门关好后,陈文宽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办法进入驾驶舱,只得从挤得水泄不通的人头上爬到驾驶舱。第二天早上,当陈文宽在报纸上看到“杜立特轰炸东京”的爆炸性新闻时才知道,那位将自己推进飞机驾驶舱的人正是杜立特中校。

    在座谈会上,昆明市副市长李茜代表昆明市政府和720万春城人民,对陈文宽和美国CNAC协会访问团各位成员的到来表示了最热烈的欢迎。她说,召开“驼峰航线”座谈会,共同来纪念这段感动、感人的历史,共同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向所有捍卫人类和平,与法西斯顽强斗争的国际友人们,以及战斗在这片土地的英烈们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切的缅怀。“驼峰航线”不但架起了运输抗战物资的桥梁,也架起了中美友谊的桥梁。我们不会忘记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抗战英雄们!我们不会忘记那条穿越世界屋脊、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生命航线——“驼峰航线”的飞行英雄们!

    老兵和他们的家属来到“驼峰飞行纪念碑”前缅怀先烈,还前往保山、怒江等地继续走访先辈的足迹。

    现在,人们常常混淆“飞虎队”和“驼峰航线”。长期从事滇缅抗战文化研究的史学专家戈叔亚介绍,“飞虎队”是空军战斗部队,主要担负着与日本空军作战的任务,“驼峰航线”则是担负空中运输任务,所拥有的主要是运输机;“飞虎队”成员,由美国空军人员组成。“驼峰航线”航空员,由美国陆军航空总队和中国航空公司组成。美国参战后,美军决定收编“飞虎队”为美军正规部队。但是当时来收编的美军军官非常看不起这些“老百姓”,所以当时大部分飞行员退出了“飞虎队”而转入了中航公司。

    2011年4月29日,中国航空公司的飞行员、“飞虎队员”马绍基(Cedric Mah)先生在加拿大去世。他成功飞越驼峰航线337次,如果把当时的C-47的载运量4吨和337个来回计算一下,那么马绍基有可能为了中国抗战在驼峰上空来回运输了2696吨物资或同等重量的人!!

    这个数字仅仅是从他驾驶的飞机型号的运载量和飞越驼峰的次数的换算而不是他确实空运的数量记录,不过这个数量可以作为马老为中国抗战做出贡献的一个参考!记住马老,没有2696吨的人和物资,我们可能会输掉这场战争!?每一个人的贡献都很重要。


http://www.dys.gov.cn/News/2011/0607/1000018063.html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