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 $160
鞋重(男US 9码/女US 7码):10.9oz.(309g)/ 9.0oz.(255g)
后跟高度:36.4 mm/35.7 mm
前掌高度:26.2 mm/25.8 mm
前后高差:10.2 mm/9.9 mm
前掌缓震:95/97
后跟缓震:71/91
稳定性要素:87/87
僵硬度: 96/96
获得奖项:Editor’s Choice
Hurricane最新的一代结合了所有Saucony的科技,脚感舒适、缓震、反馈而又稳定。测试者对其鞋面的贴合度和舒适性评价最高,其双层鞋面包裹缓冲良好,在固定后跟和中足的同时,给前端的脚趾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这一代新的一点在于其中底的Everun材料——这种材料被置于后跟处和鞋垫下方,在下陷时提供舒适脚感,而又能在你抬脚时迅速回弹。新型triangle-lugged外底提升了它的弯折性,而后跟和足弓内侧更硬的材料能控制内旋。
测试者评价:
这双鞋在各个部分都有优秀的缓震。我特别喜欢鞋舌和鞋面的衬垫。我在把它们从鞋盒里拿出来以后直接跑了个半程马拉松,脚非常舒适。它们有我正需要的那一点额外的支撑性。
Brooks Transcend 3
定价: $170
鞋重(男US 9码/女US 7码):11.4oz.(323g)/ 9.2oz.(261g)
后跟高度:36.6 mm/33.4 mm
前掌高度:26.7 mm/24.6 mm
前后高差:9.9 mm/8.8 mm
前掌缓震:93/89
后跟缓震:86/76
稳定性要素:69/69
僵硬度: 95/97
获得奖项:Best Update
Transcend在第三代被重新设计,让它更轻更灵活,但仍然具有很高的保护性。Transcend 3的鞋底宽阔平直,中底两侧有突出的“导轨”(#类似设计可见于HOKA、Altra的高缓震系列),设计目的在于引导足部沿着导轨滚动,防止足部翻出鞋底。这一代的导轨做得更软,鞋头上翘更高以提高脚掌滚动速度。鞋面也做得更柔韧,三层网布可以很好地包裹双脚。贴合度和脚感的改进得到了测试者们的喜爱,他们觉得鞋底有良好的缓震,但又没有影响到稳定性和路感。
测试者评价:
我穿过3代Transcend,这一代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成功地结合了更舒适的鞋面和很好的脚感。鞋面看起来更柔韧更软和,鞋面攒集或者有摩擦感的点也少了很多。我刚把它们从鞋盒里拿出来就一口气跑了12英里,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Brooks Ravenna 7
定价: $120
鞋重(男US 9码/女US 7码):11.0oz.(312g)/8.6oz.(244g)
后跟高度:32.5 mm/31.4mm
前掌高度:23.1 mm/22.6mm
前后高差:9.4 mm/8.8mm
前掌缓震:61/83
后跟缓震:83/69
稳定性要素:94/94
僵硬度: 92/95
Ravenna就像你的梦中情人:能让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满乐趣,但也能在长远关系中提供舒适和支持。Ravenna鞋头的上翘角度能加快脚掌滚动速度,前掌有良好的弹性,整体保持着良好的缓震性,而且有相对轻量的稳定性。几位男性测试者反映这次升级导致中足部分过紧过低,影响了舒适性,但女性测试者们明确称赞了它的贴合性及脚感。(视频评测指出,鞋面的中足支撑条与鞋带固定条相连接)“它贴合度良好,我觉得穿着它在任何一次跑步中都能跑很远。”一位测试者这样说道。
Asics Gel-Nimbus 18:
定价: $150
鞋重(男US 9码/女US 7码):12.1 oz. (343g)/9.8 oz. (278g)
后跟高度:35.8 mm/36.5mm
前掌高度:25.8 mm/24.8mm
前后高差:10.0 mm/11.7mm
前掌缓震:89/84
后跟缓震:63/91
稳定性要素:56/56
僵硬度: 93/75
已经出到18代的Nimbus比之前的“云”跑鞋(# Nimbus意为“雨云”)有更多的缓冲(从后跟到前掌)和铺衬地更柔软的鞋面。最新一代的升级改变了后跟GEL的角度,让你在脚掌滚动的过程中足部更接近GEL。尽管这双鞋明显比其他型号都重,但所有测试者都称赞那种熟悉的舒适脚感,女跑者对易弯折的网布鞋面的贴合度和舒适性格外称赞有加。“我对它一穿钟情。”一位女跑者如是说。(视频测评指出,18代中足两侧的硬质防扭转片有一定的内旋控制作用,但Nimbus本质上还是一双缓震系跑鞋)
Asics GT-2000 4:
定价: $120
鞋重(男US 9码/女US 7码):11.3 oz. (320g)/9.2 oz. (261g)
后跟高度:35.0 mm/33.1mm
前掌高度:26.6 mm/24.7mm
前后高差:8.4 mm/8.4mm
前掌缓震:93/85
后跟缓震:68/58
稳定性要素:83/83
僵硬度: 95/95
GT系列的粉丝们,欢呼吧!测试者们发现GT-2000的第四代的贴合性和脚感都很像在上个十年中风靡一时的GT-2100系列。鞋面对中足的包裹性比之前的GT-2000系列都要好,鞋面内易于弯折的支撑条连接着鞋带(#让人想起Nike的flywire)和足弓侧的鞋面支撑条(#鞋面内外侧设计高度不对称,外侧是很薄的贴膜式鞋面支撑条,内侧是更结实的皮革支撑条)。足弓下的硬质支撑片和很强的前掌缓冲带来了似曾相识的脚感。
Mizuno Wave Inspire 12
定价: $120
鞋重(男US 9码/女US 7码):10.8 oz. (306g)/8.4 oz. (238g)
后跟高度:36.3 mm/34.6mm
前掌高度:23.8 mm/23.2mm
前后高差:12.5 mm/11.4mm
前掌缓震:93/83
后跟缓震:62/72
稳定性要素:83/83
僵硬度: 96/87
Mizuno给了Inspire更软的脚感,但还保持着它凌厉的脚感和坚实的控制性。足弓下的双层塑胶Wave片维持了原状,可以防止内旋过度。在Wave片下和后跟四周增加了更软的缓震材料(#官方技术名:U4ic X),让着地更加流畅。需要内旋控制的测试者们发现它以令人惊异的重量提供了足够的支撑性。
New Balance Fresh Foam 1080
定价: $150
鞋重(男US 9码/女US 7码):10.5 oz. (298g)/8.6 oz. (244g)
后跟高度:33.2 mm/30.0mm
前掌高度:24.6 mm/23.9mm
前后高差:8.6 mm/6.1mm
前掌缓震:86/81
后跟缓震:72/58
稳定性要素:59/59
僵硬度: 98/90
1080是Fresh Foam系列缓震最高的型号(#1080一直是NB的顶级缓震型号,Fresh Foam 1080也被称为1080v6),是一双脚感柔软的缓震系跑鞋。尽管缺乏控制内旋的结构,这双鞋在足弓两侧和中底边缘有上升边沿的宽阔鞋底(#似乎边沿上升的船形鞋底已经是这类高缓冲跑鞋的普遍设计了)还是能让跑者感到稳定。宽脚的测试者觉得它的贴合性很不错,有足够的空间,但还能很稳地固定脚部。所有测试者都交口称赞Fresh Foam材料带来的脚感。一位测试者这样说:“相对它如此多的缓冲量来说,它的轻量性和反馈性都很不错。”
最后,仍然是我常说的一句话,不要过于迷信跑鞋,尤其是以上这些号称保护性最强的慢跑鞋。
慢跑鞋由于其柔软的脚感,往往受人追捧,被视为让跑者刀枪不入的黄金甲,但事实并非如此。鞋只是伤率极小的一个影响因素,训练负荷和身体承受力之间的关系才是根本问题。缓震的提升可以一定程度提升跑者能承受的训练负荷,但人体的缓震和回弹能力远强于跑鞋,通过跑姿和力量的改善同样可以提升跑者的耐受力,这才是长久之计,而且增强身体才是我们业余跑者的根本目的所在。当你觉得自己出现了一些训练疼痛,不要总想着是不是要增强缓震,不妨多考虑一下是不是目前的训练强度对自己的身体来说太勉强了,应该循序渐进慢慢提升训练量。
以下讨论跑鞋相关科研的内容带有大量超链接,均为论文评论,同时也有原始论文的链接。
目前对跑鞋的研究都是统计性的,统计性的结果是然并卵,还没发现跑鞋的哪项功能可以减少伤率:
鞋底软硬,或者说缓震性,不影响伤率。
内旋控制理论(也就是跑者选支撑系还是缓震系跑鞋)搞了几十年,有的研究发现支撑系跑鞋降低了伤率,有些发现没有影响伤率,有些发现反而会增大伤率。而内旋程度本身其实只是伤率一个极小的影响因素,目前的荟萃分析结论是,高足弓和平足两种足型和下肢伤有相关性,但这种联系非常弱,而且对足型的判断是个棘手的问题。而且这个分析结论远不能证明支撑跑鞋降低伤率,不然针对支撑系跑鞋的研究就不会是现在的mixed results。内旋控制理论(pronation-control paradigm)远不如厂家宣传的那么有效,甚至可以说几乎是无用的。
完全脱离鞋的光脚跑(前掌/中足跑和后跟跑),和穿鞋跑的伤率都是没有统计差异的。接近赤足的五指鞋,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危险,伤率和普通跑鞋没有统计差异。
而以上这些统计手段得出的结论只能告诉我们,缓震性、支撑性不是对所有跑者都有神效的万能药,但对个体来说确实存在个人更适合的跑鞋。Peter Larson曾在Runblogger上发过一篇文章《为什么科学确定不了最好的跑鞋》,指出人类的个体差异实在太大,统计手段无法处理这种问题。对个体的临床式诊断目前还基本不存在,目前我们没有有效的可以确定个体合适跑鞋的方法(跑鞋矩阵是个过度简化、而且有潜在受伤隐患的判别方式。曾有实验完全随机给受试者发跑鞋,结果穿着“错误的”跑鞋的跑者跑得好好的,拿到对应矩阵位置的“正确”跑鞋的跑者则出现了高伤率),个体的变量实在太多了。
现在我们选鞋能参考的东西只有个人经验,只有自己亲自去试一试才可能知道哪些跑鞋更适合自己。而且,有多项研究发现轮换跑鞋能显著降低伤率(降低了39%,这个数字太惊人了),可能与消除重复应力、保持肌力均衡发展有关(译者正在翻译的《Tread Lightly》一书指出,跑步伤受伤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重复应力),多试几双也不是坏事。(更能明显消除重复应力的方式是cross training交叉训练,在跑步之外进行其他运动,如骑行。单独对跑步而言,要多改变跑步路线和跑步项目,不要让跑步模式太固定,例如总是单向绕着操场跑就容易积累不平衡的应力导致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