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析BD Z pole的设计思想、精华、工艺特色

登山杖 8年前
BDZpole是一款用于跑步、轻量化徒步的登山杖,与传统的登山杖不同的是,它的连接方式主要采用接插件实现。

几周前某女汉子自掏腰包买了一支发给我,说是让我学学BD的设计;虽然阿拉去年就入了Zpole作为研究对象,但是白给的不要对不起女汉子的一番好意啊。

闲话不多说了,小析Zpole一文权当回馈女汉子的一番好意吧。

凭心而论BDZpole是我见过的设计最具有独创性的折叠杖之一,虽然折叠思想它不是首创,但是它的整体设计是承前启后的。

收纳状态

五节设计

第一节管径18mm 壁厚约1mm

第二节管径16mm 壁厚约1mm

第一节和第二节为抽拉调节方式;在第二节顶端加装一堵头,配合无弹性尼龙绳起到限定最大拉出长度作用,此堵头兼顾第二、三、四、五节定长作用。

第一、二节采用外锁定锁紧方式,行程20CM

第三节管径14mm 壁厚约1mm

第二、三节仍然采用抽拉方式嵌套,第三节在管中段开6.2mm圆孔一个,内设弹簧顶子

第三节我分析是整个BD Z pole的最重要的一节

弹簧顶子不仅可以起到支撑第二节的作用,更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内部的尼龙线拉紧第四五节,使之在使用中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杖尖和地面的摩擦产生的拉力。

第四节管径14mm 壁厚约1mm

与第三节用接头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和帐篷杆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为了方式连接部位的晃动,Z pole在连接件上打了2组眼,然后连接管中用定做的带激凸点硅胶。使晃动减少,增加连接的稳定性。

第五节管径依然是14mm 

与第四节依然采用类帐篷杆连接方式;与第三四节不同的是,内部的尼龙绳在这里改成了螺栓;这个设计精妙之处在于可以调整整个尼龙绳的长度,在组装工序中便于调节因公差造成的偏差。

在其他附件上Zpole用了一体成型杖尖座和可拆卸更换杖尖

个人分析BD Z pole的设计思想是做一款适合跑步和轻量化徒步的便于携带的杖;这点Z pole做得非常到位。

基于BD Zpole的连接定位方式,五节设计是最低节数要求;如果用这种连接方式,四节或者三节是无法做到使用中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受力均衡的。

在Zpole的连接定位方式下,采用不具备弹性的尼龙绳也是Zpole设计的精妙之处,通过第三节的卡位,使整杖在使用状态下内部尼龙绳拉紧二三四五节,使三四五节使用中不会脱落,并且有效抵消第五节杖尖在使用中与地面摩擦而造成向下的拉力。

四五节的接头在沿用帐篷杆连接方式的同时,创造性的增加了激凸硅胶点,使第三四五节连接后左右受力行程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不过,毕竟Z pole的设计是为了轻量化的徒步,若从严酷环境使用要求看,稳定性还是需要商榷的(原文"可圈可点"经蛋花汤同学点评,确实应该改下)。

首先,第二三节的连接只是通过尼龙绳定长外加弹性顶子,虽然上下俩个方向受力是可控的;但二三节管壁差的存在使得二三节还是有晃动的存在;Zpole将弹性钉子的一面做成了内带凹槽的平面,如下图,就是为了减小左右晃动

晃动虽然减小了,但是依然存在,这种晃动在严酷环境中可能会存在因内部尼龙绳脆化或变形导致的第三节与第二节脱落。

如果严酷环境中尼龙绳脆化或变形,不仅第三节会脱落,下面的第四五节同样会脱落。所以如果我是BD的,尼龙绳一定要换成环境适应性更高的替代物。

其次,节数略显多了些,节数越多整杖越不稳定,但是就它现有的连接方式而言,五节也是没办法的。如果我是BD的,我会再设计一款4节的折叠杖,当然不能用现有的连接方式了哈。

整体来说,BD Zpole的设计在它现有的连接方式下是不可替代的解决方案。如果同行需要做相近的折叠杖,只有2条路可走,一是完全复读;二是改变连接方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