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利用上市公司在圈钱炒股价发财的野蛮人,坑害了实体经济,也坑害了股民。”
最近几天,继董明珠在央视炮轰“野蛮人”之后,福耀玻璃老板6亿美金在美国设厂的消息再次引发各界对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关注。
据媒体援引福耀老板曹德旺的话说,表面看,美国的人力成本确实比中国高,但是中国制造业的综合税负比美国高出35%,此外还有土地成本过高,以及各种审批费用等,让企业不堪重负。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提供的一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观点:1995年中国企业的宏观税负率只有16.5%,此后用了10年时间飙升到将近37%。
更有学者用“死亡税率”来形容实体企业的窘境,即中国企业如果按照规定税率老老实实交税,基本上就处于死亡的边缘。
众所周知,资本具有逐利性的特点,实体经济本身所存在的产能过剩及税负过重问题,导致资本流向房地产以及金融市场;而当国家基于风险控制等因素开始打压此类投机行为时,随着美联储加息以及特朗普发展美国实体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资本外流变得不可避免。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把这句话用在尚处培育期的中国体育产业身上也很合适。
实体经济是指人通过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创造的经济。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产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百度百科)
在“调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宏观政策指引下,中国体育产业原本被寄予厚望。从地方政府到投资界再到民间实体企业,在政策和资本的双轮驱动下表现出某种难以抑制的兴奋和躁动(比如,在国务院46号提出了5万亿的体育产业阶段性目标之后,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规划,累计设定的目标值已经超过了2倍之多!)
受宏观政经环境的影响,中国体育产业已经开始显现“脱实向虚”的种种症状。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以一定的存量需求为根基,透过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激发增量需求。就体育产业而言,现阶段更为重要的,是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的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场地设施以及配套服务。而基础中的基础,是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大众健身场所以及青少年体育培训服务。但只要稍微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那些本该免费或者低价提供给大众的场地,那些本该得到扶持和补贴的业余体育俱乐部,基本上很难入相关政府部门的法眼。一些地方政府宁肯花大价钱办比赛,也不愿低下身段去激活那些根植于民间的细胞性组织。
政府部门如此,企业亦然。
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定增并购等手段将赛事IP等收入囊中,成为所谓“体育概念股”,在二级市场追捧下拉高股价。基于公司多元化发展从长计议算是正常,但如果只是炒作概念,玩击鼓传花的游戏理应受到指责。可悲的是,在体育产业大发展的莺歌燕舞中,鲜有质疑声出现。媒体上看到更多的,是对“某某某企业也进入体育产业”的欢呼与赞歌。
人们用“杀鸡取卵”来形容做事的短视,然而对于尚处起步阶段的中国体育产业来说,很多力量既懒得“取卵”更不愿意“养鸡”,干脆直接上手吃“童子鸡”了事。
而在不久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着力振兴实体经济”被列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大举措之一。会议明确提出,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就是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
前段时间有媒体采访时问我,为什么中国企业宁愿花巨资收购海外体育资产,而不肯把这些钱投到国内体育市场?我的回答是,剔除那些搞政治投机甚至是洗钱的“掮客”不谈,单单就那些真心看好体育产业的实业家而言,不是他们不想在国内投资,而是我们的要素市场还相当不健全不活跃。一些体育管理部门宁肯让资源低效运营甚至闲置,也不会去主动“革自己的命”。举个例子,在中央一个文件又一个文件力促改革的背景下,协会实体化的进程依旧十分缓慢。如果你愿意去查一查的话就会发现,很多协会竟然连自己的独立账户都没有,更别提引进社会资本去推动项目发展了。
写到这里忽然觉得有些无趣,你一个吃市场饭的替政府操的哪门子心啊......
好吧,就此对置身体育市场的各位说句话,有道是“车有车路,马有马路”,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最不缺的就是钱,最需要的是价值创造!踏踏实实做好你的产品,提升你的服务,无论是现场体验也好,还是观赏感受也罢,认认真真地去洞察消费者,竭尽所能地去满足需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我是宁夏人,故乡有句土话,“不要跟着疯子扬土”,与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