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飞豹谈道拉吉里山难:登顶不是胜利[图]

登山 14年前

  2010年5月17日,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星期一,然而一条简讯却令我和国内所有登山爱好者的心情变得无比沉重……

  “中国道拉吉里峰民间登山队13日上午全部登顶尼泊尔海拔8167米的道拉吉里峰,在下撤途中遭遇大雾天气,队员李斌、韩昕、赵亮不幸遇难,领队杨春风、张伟、张梁、饶剑锋、楼国龙安全抵达加德满都。——新华社”

  从1986年首次登顶昆明最高峰禄劝县4210米的轿子雪山开始,户外运动令我痴迷至今,作为一个关注中国民间登山事业多年的登山爱好者,突如其来的噩耗令我扼腕。在此次攀登道峰的队员中,我和领队杨春风交情匪浅,饶剑峰是一同攀登过珠峰的生死队友,张梁则一同攀登过希夏邦马峰,关系都不错,其他人虽然没见过面,不过在中国8000米级别的登山圈子里,大家彼此间耳详能熟。

  连日来,有关媒体、社会各界都对该事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大多数人在对罹难者家属表示同情的同时,把矛头都指向了商业登山和本次活动的领队杨春风。特别是在一些户外网站上,事故调查报告还未出来,很多网友便对商业登山全盘否定,指责杨春风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兑现相关攀登承诺;为了自己登顶全球14座8000米雪山的虚荣,置队员生命于不顾,强行登顶,导致此次山难,并对此口诛笔伐、恶语相向甚至人身谩骂。好似商业登山如洪水猛兽,视杨春风为不共戴天之仇人,欲除之而后快。


2005杨春风仰望卓奥友峰未能攀登

  作为一名登山爱好者,我对此事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1.三位长眠雪山的是英雄

  道拉吉里峰(Dhaulagiri)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尼泊尔境内,山势险恶,使人望而生畏,有“魔鬼峰”之称。1960年5月13日,瑞士、波兰和美国联合登山队的法乌希雅、费普拉、H·韦贝尔和J·罗西4人道次登上顶峰。而50年后的此时此刻,李斌、韩昕、赵亮,三个鲜活的生命长眠在了这里,英雄的灵魂则永远留在了他们所钟爱的雪山之巅。

  我和李斌没有见过面,在得知他是航空公司的飞行员后,我对外号“机长”的他更为敬佩,因为他是圈子里飞得最高的人,在万里长空中,有机会俯视七大洲之巅,是一种何等快意的人生!而当“机长”站在雪山脚下,仰视顶峰时,又有何种感受呢?

  称他们都是英雄,并不是因为他们罹难了,说些便宜的客套话。登过山的人都知道,登山,特别是攀登8000米以上的雪山,只有成功和失败两种结果,失败则意味着有可能需要以生命作为失败的代价,而他们为了秉持自己内心的信念、愿意用生命完成梦想的勇气,不是谁都有的,也不是谁都敢为之付诸行动的。因此,他们无愧于“英雄”二字!

  2.让梦想点亮人生

  因为有了梦想,人生才会绚丽多彩;因为有了梦想,江山才会如此多娇。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登山爱好者也不例外,逝去的李斌、韩昕、赵亮如此,我们亦如此。在内心深处,每个登山爱好者都憧憬着有朝一日能够登顶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这个梦想在登山爱好者心里的地位就如同电影人之于奥斯卡,足球运动员之于大力神杯,体坛名将之于奥运会,学术科研者之于诺贝尔奖。或许这个梦想终难实现,异或实现这个梦想时已经两鬓斑白,但无论如何,它都会时刻激励着你前进!前进!再前进!


2006离珠峰顶只有30米时,成功就在眼前

  写这篇文章之前,收到一条消息:2010年5月22日,60岁的王石在时隔整整7年之后再次成功登顶珠峰。在将世博旗帜带上珠峰顶的同时,刷新了他此前创造的53岁“登顶珠峰的最年长者”国内纪录,也让王石进入了从珠峰北坡和南坡都成功登顶的登山者行列。

  多年以前,王石曾被医生诊断可能下半辈子将在轮椅上度过,登顶珠峰对他而言也许真的只能成为南柯一梦。然而为了完成这个梦想,他在四年间先后多次攀登高海拔雪山,为珠峰之行打基础,并用了一年时间为之做准备工作,终于在2003年5月22日首次成功登顶珠峰。那时候他就计划:在60岁的时候,由南坡再次登顶珠峰。这句当时听起来让人觉得是痴人说梦的豪言,如今终成现实。

  正是有了梦想,并为梦想付出努力,才成就了王石的珠峰传奇,我想这也正是他在商业方面取得傲人成就的原因之一。

  本次参与攀登道峰的张梁也曾告诉过我,他有一个梦想,就是登顶全世界14座8000米的山峰,徒步到达南北两极,实现他的“14+2”梦想,相信心存志远的他将来一定能够实现这一伟大的梦想。

  几年前,我有幸实现了自己多年来追逐的、一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目标——“7+2”。这个目标的实现让我清楚的认识到:再高不可攀的梦想,只要你执着的追求、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会实现。今天,我又有了一个更伟大的目标等待我去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对我来说是人生的又一次超越,一个梦想的突破。这个伟大的目标是:我要跑完地球上七大洲最有代表性的马拉松,如果说“7+2”是代表地球的高度,那么七大洲马拉松则代表着人类奔跑的速度,我自信将来有一天我必将实现这个伟大梦想。

  3.商业登山并非洪水猛兽,而是大势所趋

  很多人认为,登山运动不应该商业化,其原因无外乎商业登山是保姆式服务,不能体现真正的攀登精神。其实说这些话的人,可能他们的思维还禁锢在古代,甚至更远古。商业化在商品诞生的那一刻,就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又怎么能规避呢?举两个最简单的例子:哥伦布航海是怎么实现的?正是他运用了商业的思维,向西班牙皇室陈述了相关利益,才获得了皇室给予的资金支持,解决了航海最重要的经费问题,完成了发现新大陆的航行;举世瞩目奥运会能走到今天得益于商业化的运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商业化运作成就了奥运——这个全人类的盛宴。话题扯远,言归正传,回到登山。在西方十八世纪末,以欧洲阿尔卑斯山为中心的登山运动得到了发展,并把攀登海拔4000米左右的自助式登山称为阿尔卑斯式登山,阿尔卑斯式登山体现的是攀登者顽强拼搏的勇敢精神,时至今日倍受推崇。到了二十世纪,登山器材和登山装备有了新的突破,攀登技术和攀登水平不断提高,西方登山家纷纷把目光聚在了海拔超过8000米的喜马拉雅诸峰。而针对高海拔的漫长攀登过程而言,如果采用阿尔卑斯式登山模式显然有些力不从心。经过不断的摸索,一种以团队协作、后勤保障为一体的攀登模式在喜马拉雅山脉逐步形成,这就是喜马拉雅登山模式。遵循这个模式,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的埃德蒙·希拉里以及他的尼泊尔夏尔巴人向导丹增,成为首次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人,他们是喜马拉雅商业登山模式的典范,是商业登山谱写了人类登山历史的新篇章。在此之前,这座世界最高峰曾有9次留下了人类的足迹,其中一次是1929年运气不佳至使全军覆没的马洛里·埃文远征军。现代商业登山成就了更多人的巅峰梦想,极大的推动了登山运动的发展,比较出名的商业登山服务机构诸如美国罗塞尔登山队每年通过商业登山成就了世界各国许多人的巅峰之梦。

  中国于1960年首次登上珠峰,应该属于一次国家范畴内的商业登山。当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60万美元,国家划拨了70万美元,到法国给登山队买器材装备,请了前苏联的教练进行指导,并调用了当地驻军和相关部门数百人共同配合,完成了那次登山活动。几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的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迈进了商业时代,一些具有开拓精神的户外公司已经开始了商业登山服务的尝试,西藏圣山登山探险公司以及一些民间登山高手组织的高山探险公司的相继出现说明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的需求早已超越了吃穿的范畴。登山,已经不再是一项单纯的极限运动,它给攀登者带来的是自信心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去尝试登山,反映了国民精神的复苏,正是商业登山服务让普通人也能够登顶珠峰,可见商业登山的出现是一种必然趋势。

  现在有的人认为富人登山是在作秀、炫富,我想说的是:登山的人不会因为英雄的虚名而拿自己的生命来开玩笑,因为登山的人爱山,因为山在那边。并且没有谁是单纯靠钱,享受着所谓“保姆式”的服务让高山协作将其抬上8000米以上的山峰的!因为在8000米的高度,高山协作也要保证自身的安全,他能给攀登者的协助是有限的,每次登顶队员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巅峰梦想。由此可见,公众对于商业登山还是很陌生,我国商业登山的发展之路还任重道远。

  4.登山,要学会山一般的胸怀

  有人认为,这次山难是因为杨春风为了赶在道峰首登50周年纪念日这个时间段完成攀登,仓促登顶造成的。其实仔细看看,国外很多队伍比如:瑞士队、奥地利队也都选择在这个时间段来“凑热闹”,说明不仅仅是中国登山爱好者,国外的登山爱好者也比较重视这个纪念日。所不同的是,由于文化差异,中外登山队员对于为什么登山,认识不一样:我们中国登山爱好者是为了登顶而登,所以大部分的登山都是沿着传统路线登上去的;而国外登山爱好者更多的是为了探索,为了挑战。所以,同一座山峰,国外的登山爱好者会选择不同的路线去尝试。我们中国登山爱好者认为,既然来登山了,就算有风险也一定要一鼓作气登顶才行;而国外登山爱好者则认为,如果登顶有危险,应该放弃登顶的想法,找机会再来。简言之就是中国登山爱好者重视的是结果,而国外登山爱好者重视的是过程;中国登山爱好者珍惜的是成绩,而国外登山爱好者珍惜的是生命。

  回顾这次山难,在那个时候,那样一种气氛下,我想每个登山队员都有登顶的冲动,而且当时的天气条件只是不太利于登顶,并不是不能登顶,试问又有谁会舍得放弃这唾手可得的登顶机会呢?那谁又有错呢?只是我们更应该学习一下国外登山者那种享受登山过程的心态。

  这让我回想起了当初攀登七大洲最高峰时,冲击阿空加瓜峰的经历。只有6962米的阿空加瓜海拔不算太高,自1897年1月14日瑞士登山家楚布里根首次成功登上此山以来的近百年间,许多人攀抵峰顶,但也有不少人功败垂成,死在途中。最悲壮的莫过于阿空加瓜脚下的那六十座墓碑,就是为这些遇难的人修建的。在世界最著名、最艰险的三大陡壁中,阿空加瓜的南壁位居首位。愈危险愈有魅力,这似乎是登山中的一个法则,但,来的人多,归的人少,这使得阿空加瓜的攀登史成为一部壮烈的英雄传奇史。

  第一次阿空加瓜之行我充满信心。在与向导制订行程的时候,向导建议我将时间安排得稍长一些,这样能有更多的机动时间,如果碰上了暴风雪等坏天气,可以避开它再登顶。但急于完成“7+2”的我却没有听从向导的建议,坚持只让他安排了一周的计划。

  然而上天对于急于求成的人总是很快就施与了惩罚,在快要登顶时,我接到天气预报的通知,未来山顶可能会有暴风雪,并建议我们休息等待天气好转。当时我非常着急,如果要等待暴风雪过去的话,将没有足够的时间登顶。思量再三,我决定强行冲顶,结果在距离顶峰还有100米左右时,遭遇了暴风雪,不得不放弃,为了保命只得下撤。

  阿空加瓜用自己的方式给了我这次深刻的教训,也让我领悟到:每一座山峰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座山峰都值得我们去敬畏,登山是一种感悟而不是一种征服!

  5.登顶不是胜利

  每个登山者,都期待登顶的那一刻,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情怀足以体现登顶时的魅力。

  对于登山者而言,每一座山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气质,我们要怀着崇敬的心、认真解读每一座山的特质,制订攀登线路、分析山地小气候,与高山向导提前交流配合,做好充分的应急措施,并且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才能获得山的青睐和眷顾,实现自己的梦想。

  哈巴雪山5396米的高度并不高,在很多登山爱好者看来,它是那么的温柔多情,以至于没有人相信董曙明,这个四度站在哈巴峰顶的人会长眠于此。

  董曙明外号“老古董”,中国一级登山运动员、原中国登山协会培训部外聘教练、全国首批4位高山向导之一。具有丰富的山地户外运动经验和专业级别的攀登技巧。乐于助人的他给人的感觉永远那么和蔼可亲。哈巴雪山对于“老古董”来说并不陌生,多次登顶的经历也让他在最后一次攀登时,放弃了聘请当地向导,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失误,最终导致了“老古董”选错路线,在登顶下撤过程中,遭遇大风后发生滑坠,永远的离开了他所热爱的登山事业,永远的离开了爱他的亲人。

  那么登顶就是胜利吗?

  70岁时登顶珠峰的三浦雄一郎,是那个年代年纪最长的登顶珠峰者,登上峰顶后,三浦马上通过卫星电话同家人取得了联系,并把登顶成功的消息告诉了家人,然而当三浦的父亲、99岁的登山爱好者三浦敬三在家中得知儿子登上珠峰后说:“这可是豁上性命的事,登上去了就好。下山可要小心,不可大意。回到家才算成功。”

  今年刚满13岁的美国少年乔丹·罗梅罗于5月22日成功登上珠穆拉玛峰,成功登顶后他用卫星电话给母亲报喜:“妈,我在世界最高的地方给你打电话。”母亲安妮说:“快点滚回家。”

  其实登顶珠峰那一刻的喜悦我也经历过,珠峰确实无愧地球的制高点,我迄今为止探险途中所遇到的最大危险就是在珠峰。登顶后站在峰顶的我一直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恋恋不舍,在队友的再三催促下才开始下撤,到了大约8600米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已经完全没有力气了,看到前面有一个“人”坐着休息,于是我也学“他”那样坐下来休息,这时在我身后的高山向导边巴顿珠跑过来对我说:“豹哥,你不能坐下,你一休息,就会像他那样了”。我这才知道,坐在我前面的,是一具登山者的遗体。有他的前车之鉴,我终于涌起一股力量成功下撤。我庆幸自己身边有一个优秀的向导,正是他的一句话让我活了下来。

  人们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这是因为攀登上山的时候,很消耗体力,登顶后人又处于兴奋状态,而下撤时候,身心俱疲,很容易出现精神恍惚的情况,加之雪滑、路险、风大,也最容易出事儿。因此登顶并不是胜利,登顶并顺利回到山脚,才是胜利。但很不幸的是,这次道峰山难正好发生在登顶以后的下撤过程中。我们不能对安全下撤的人没有根据的横加指责,甚至觉得他们应该留在山上将体力透支的“机长”李斌,滑坠的韩昕、赵亮一一救下,如果那样做,也许留在道拉吉里的就不止三位同胞了……

  6.罹难者家属应该更理性的面对亲人离去的现实

  登山本身就是一项高风险的运动,更何况攀登的是雪山。发生山难的死者都是成年人,对于成年人来说,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家庭负责,更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2007年攀登厄尔布鲁士峰时,我们的队伍遭遇了雪崩,在全力挣扎着把头探出雪堆后,我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是如此之脆弱,生命也是如此之珍贵。在那以后每一次的探险过程中,我都会更加小心在意,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2004穆士塔格的高山救援

  而登山是有很高风险的项目,因此每一位攀登者,从攀登4000米的山峰开始,就要签署生死书,也叫免责声明,就是说,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最终生死由你自己负责!别人只能尽量保你不死。即便是最专业、资金雄厚、人员最强大的登山队也不能确保不发生山难。而绝大多数登山爱好者也都有长眠雪山的心理准备,但家属认同登山爱好者的行为吗?

  我们国内的登山爱好者一旦发生山难,一些家属会对组织者、向导实施法律诉讼、要求索赔……在普通人看来,商业登山是一种契约服务,契约服务就要遵循契约行为,在这个契约的行为里我们还会坦然的签下一份残酷的生死文书。说它残酷是因为山难发生后失去亲人的家属才会体会到自己最亲近的人为了自己的梦想居然把生死置之度外义无反顾的走上不归路。


希夏邦马北京山鹰社遇难纪念碑

  而国外登山爱好者遇到山难,其家人处理的方式与国内大相径庭:2006年10月4日哈巴雪山山难,一名韩国女游客罹难,担任其向导的李顺友(外号好四),内心十分惊恐:一来,罹难的一个外国人,搞不好吃不了兜着走,二来,自己家拿不出钱来赔给罹难者家属。怀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好四协助远道而来的罹难者家属处理了那名韩国女游客的后事,并等待着对方如何处理这件事。令好四万万没想到的是罹难者家属非但没有刁难他,反而对他表示了感谢,认为好四给予了罹难者必要的协助,对前来中国办理家人后事的他们也给予了很多帮助。临行前,还给了好四1万多块钱以示感激。这个例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国外罹难者家属对待山难持有比较客观的态度,他们更了解登山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

  7.出头的橼子先烂

  此次山难,客观上讲领队杨春风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攀登8000米级别的山峰没有任何一个领队和探险公司敢于承诺万无一失。因此网友藉此否定杨春风人格、谩骂攻击杨春风本人有失公允。毕竟杨春风本人也是本次山难的受害者。

  圈子里的人都知道,杨春风是国内攀登技术比较好的登山者,有能力冲击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而且这些年来他成就了上百人攀登高峰的梦想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领队杨春风

  我和杨春风结识于2004年,那一年作为客户,我参加了他所组织的慕士塔格登山队,并成功登顶,我的登山能力也从5396米的哈巴雪山,提升到了7546米的墓士塔格,并为后来登顶珠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次攀登墓峰过程中,作为领队的杨春风尽职尽责,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是一名称职的户外活动向导。此后在2005年,我再次参加他组织的徒步穿越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活动。8天时间里每天探路、安营、做饭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其敬业精神也令我十分佩服,我们也从单纯的客户关系,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其实,登过8000米以上雪山的登山爱好者都知道,攀登8000米的山峰不单需要良好的登山技术,还需要动辄十多万甚至上百万的大笔登山经费。很多时候有钱的人没登山技术,有技术的人没登山经费,登山技术可以慢慢磨练,但是对于像杨春风这样的登山爱好者而言,不菲的登山经费有时候不比登山技术来得容易,或许还更难。

  造成这次道峰山难的原因很多,有气候的因素,有攀登计划制订的因素,还有安全保障的因素。但身在国外8000米的山峰,许多事情不是杨春风能够控制的,每位登山者的技术和身体条件的差异是会影响到整个攀登进程的。道峰的三号(突击)营地海拔为7350米,从突击营地到顶峰(8167米)上升高度为817米,攀登珠峰的突击营地海拔为8300米,珠峰顶峰海拔为8844米,上升高度为544米,而且珠峰登顶都有路绳指引,线路较为明显。就攀登难度来说道峰不逊于珠峰。

  登顶后,在下撤过程中,作为领队的杨春风在寻找路绳时意外滑坠,得到了夏尔巴向导的及时救助,才侥幸生还。我们可以想象,在当时,体力严重透支的杨春风并没有像网络上所说的那样,抛下队员独自下撤,而是在积极寻找安全下撤途径。由于杨春风都发生了意外,整支队伍找不到登顶时的路绳而迷失方位,导致了山难的发生。试想如果当时找到了路绳,之后的滑坠事件是有可能避免的。

  网络上的讨论仍在纷纷扰扰,不过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同情杨春风的人,都言辞谨慎,寻求理性分析,期待最终结果,看得出来这些人基本都是登山圈内登过高海拔雪山,被雪山教育过人,他们有着山一般博大的胸怀,而咒骂杨春风的人言辞犀利,挖苦讽刺无所不用其极,这些人根本就没有攀登8000米高峰的能力,也就无从得知8000米以上的世界,只能想当然的人云亦云,骂痛快了,拍拍屁股走人。更有甚者,“言辞凿凿”,旁证侧引,用只有从事

  这个行业的、非常专业化的术语、例子,陈述并非杨春风故意为之的“罪名”,似乎有意在引导其他网友,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倒杨高潮,一心就想致杨春风于死地,这些人也许是嫉妒杨春风的人,也许是杨春风的竞争对手。

  登山本身就是一项需要投入高额资金的运动,需要有庞大的资金支持。商业登山从业者如杨春风等人,也正是通过运作这项高风险的运动,获取相应的报酬的,这也就不难理解那些在网络上欲致杨春风于死地的人的“良苦用心”。

  我们国家的商业登山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环境也还不成熟,高山户外保险的险种较为单一,很多登山爱好者,包括我在攀登七大洲最高峰的活动时,只能购买国外的保险。感到欣慰的是由中国登协与中国大众保险公司联合推出的针对户外登山的保险首次推向市场,杨春风组织的道拉吉里登山队的队员均购买了一份保险,可谓是中国境外登山的第一单保险业务。山难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在第一时间就与投保方取得联系,积极配合投保方的善后理赔工作。中国登山协会得知山难事故发生后立即向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发出救援请求,在大使馆的协助下租用了当地的直升机展开营救工作。

  中国有句俗话叫:出头的橼子先烂,在没有前人留下印记的商业登山事业上,杨春风等人在向前迈着艰难的脚步,受到这样或那样的质疑和诋毁在所难免。而他们在面临这样一个局面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累积的经验来完善这个行业,因为任何行业都不可能坐等其自然成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这样一个勇敢的人,我们是否应该给予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少一些诋毁和谩骂呢?

  山难事故对遇难者的亲人是难以接受的,对所有热爱登山的人都是沉重的打击,我们失去了三位追寻梦想的英雄。痛定思痛,让我们在这次山难中深刻反思,从一些细微的失误中进行总结,为今后所有的登山者提供经验教训。

  杨春风是真正爱山的人,很多人愿意跟他一起去登雪山,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这次的山难即便剥夺了他组织登山的权利,也不会阻止他继续登山的脚步,因为山在那里。

  最后,我们希望所有热爱登山的朋友向道拉吉里山难罹难者表示沉痛哀悼,愿逝者安息;希望在天堂也有一座美丽的雪山。向罹难者亲属致以诚挚慰问,希望他们能从悲痛中尽快走出来,向山难受伤人员致以深切关怀,祝愿他们早日康复。

  探险感悟

  近20多年的户外行走生涯,让我深刻的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世界上没有比心更高的山峰,也没有比脚步更远的道路。梦想是我人生路上的灯塔,它引领着我走向人生的目标。每一次的攀登,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心灵的修炼,灵魂的升华。不管走得有多远,飞得有多高,我都愿意与所有的人分享我户外行走路途中的点点滴滴,让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户外行走的乐趣和喜悦,不管是否认识,不论你在何方。

  从攀登哈巴雪山,到登顶七大洲最高峰;从徒步到达南北两极,到穿越格陵兰、穿越撒哈拉。多年来,社会各界赋予了我很多的荣誉,这些荣誉,对我来说,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点积累,它仅仅代表我的过去或我正在完成的目标,不能说明我的未来。未来,我将在不断的完善与不断的超越中追寻梦想,只要有梦想,探寻的脚步就永不停歇。

  个人简历

  金飞豹,云南省政协委员,著名探险家。世界上第11个,同时也是全球用时最短(18个月24天)完成“7+2”的人。

  策划组织过的探险活动及经历

  1986年首次登顶昆明最高峰禄劝县轿子雪山(海拔4217米)
  1987年登顶滇中最高雪岭马鬃岭(4360米)
  1990年横渡滇池(9公里)
  1993年5月6日驾驶热气球首次穿越昆明市上空
  1995年9月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策划组织50名队员沿滇缅公路骑行1120公里的“驼峰之旅”昆明——瑞丽自行车活动。
  1996年2月策划组织“摩托西蒙行慈善爱心”活动,共有50人参加,救助三十名失学儿童。
  1996年6月5日为纪念世界环境日,策划组织中国著名登山家8人,环境科学家及中国二十家重要媒体记者共150多人,举行 “清洁珠峰”登山垃圾环保宣传活动,被世界几大媒体作为当年重大新闻报道。迄今为止,每年的6月5日国内外的志愿者都会来到珠峰清理垃圾。
  2001年策划组织“首届中国西部户外攀岩大奖赛”,这是中国户外运动首次卫星电视直播的一次活动。
  2003年2月12日登顶哈巴雪山(5396米)
  2004年7月登顶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米)
  2005年9月登顶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8201米)
  2006年2月徒步穿越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210公里)
  2006年5月14日登顶珠穆朗玛峰(8844米)
  2006年10月20日登顶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5895米)
  2006年12月23日登顶南极洲最高峰——文森峰(4897米)
  2007年1月19日徒步到达南极点(South Pole 90°)
  2007年4月28日徒步到达北极点(North Pole 90°)
  2007年5月26日登顶澳洲最高峰——科修斯科峰(2228米)
  2007年6月30日登顶北美洲最高峰——麦金利峰(6194米)
  2007年8月28日登顶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5642米)
  2007年9月9日登顶大洋洲最高峰——查亚峰(5030米)
  2007年12月8日登顶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峰(6962米)
  2008年6月7日中国人首次徒步由西向东穿越格陵兰岛大冰盖(600公里)
  2008年10月2日登顶世界第十四高峰——希夏邦玛峰(8012米)
  2009年4月7日——6月25日“关注全球沙漠化,穿越非洲撒哈拉”科考活动,历时3个月,由西向东穿越撒哈拉大沙漠,途径6个国家,总行程约6700多公里
  2009年12月15日——2010年1月9日“寻访百年滇越铁路 穿越千里见证历史”人文科学考察活动,历时25天,从昆明出发,途经宜良、开远、河口、越南老街、安沛、河内,抵达终点海防,总行程约862公里
  2010年2月13日登顶马来西亚基纳巴卢峰
  2010年4月3日参加2010环抚仙湖AA百公里,千人徒步倡导环保徒步活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