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太极湖论坛于10月18日在湖北省十堰市举行,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跨越式发展 包容性增长--区域综合价值发展的创新突围之道”的主题,结合武当山-太极湖的发展实践,发表不同见解,思想火花不断碰撞。
刘锋:以旅游业引领区域包容性增长
对十堰而言,必须走出一条符合十堰实际的发展道路,通过三个转变带动和实现区域的包容性增长。
第一个转变是从景区到境区,以四个旅游化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全省全域旅游化,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旅游。多种资源旅游化,充分整合资源。各行各业旅游化,推进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区域营销旅游化,旅游宣传是国家和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渠道,旅游资源和产品是区域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
第二个转变是从单一功能到多种功能。以旅游产业为切入点,从只关注经济功能向关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民生等多元功能转变,以“产业、文化、生态、民生”四位一体为发展模式。产业为基,跨越发展。文化为魂,创意发展。生态为先,持续发展。民生为本,共享发展。
第三个转变是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以开放式发展理念实现区域发展模式创新,从“一票经济”向食、住、行、游、购、娱、会、康、教等多要素融合的“一链经济”转化。
蒋依依:全球视野下的武当山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武当山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克服容量有限、消费能力低、依托门票的缺陷,挖掘资源潜力和发展空间。
太极湖要谋求包容性增长,就要实现三个包容。一是人与自然的包容,遵从自然,强调生态保护与合理开发;二是人与人的包容,对待游客要以人为本,注重服务品质。对待当地居民,要本着共享发展的思想,让当地居民享受到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实惠;三是自然与文化的包容感,将山水底蕴与道教文化紧密结合,寻求包容性增长。
傅才武: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全球环境下需要重新评估文化资源的价值
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全球视野下,人类文化遗产被重新纳入到一个价值发现过程之中,民族文化遗产不再仅仅表现为一种静态的精神价值,而是随着国家经济文化整体水平的提升具有了动态的价值增量,被赋予了产业价值、品牌价值和社会价值。遗产与生态作为稀缺资源对区域综合协调发展具有“乘数效应”。文化资源的价值需要被重新评估。
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将以其要素载体功能,推进文化旅游和养生项目的空间聚合,从而带动鄂西北社会的开放、文化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结构的提升,成为“十二五”鄂西圈域的增长极和发动机,并为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制度示范。
发展文化产业和生态产业才能真正建立起遗产保护与生态保护的内在约束机制。对于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来讲,只有遗产保护与生态保护才符合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商业价值的增量开发不能以损害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为代价。
洪清华:区域品牌运营新时代
中国景区进入区域品牌运营新时代,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一个国家的需求和战略。在景区和目的地终端时代,区域品牌运营和营销能力成为旅游市场竞争的关键。这符合整个旅游发展规律,从资源到品牌是必然的趋势。
区域营销是品牌运营的新引擎。景区品牌运营是一个系统复杂的综合工程,主要靠三大能力--规划设计建设能力、景区特色化管理、运营整合能力。
在网络时代,网络对品牌营销的作用至关重要,景区品牌营销正走向线上、线下比翼双飞时代。网络营销是一场最具颠覆性的营销革命,景区应做好准备。
章叶青:武当太极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启示与思考
太极是一个哲学的概念,体现了山与水的和谐,武当山山水天地是最和谐的表达,这就是所谓的太极。天下太极出武当,是天下和谐的思想在武当始终有的表态。太极的精髓就是和谐,如果人类遵循了和谐的思想,那么世界就会和谐,国家就会和谐,家庭就会和睦,人类就会有更好的发展。
以太极文化为核心,武当山是乾,太极湖是坤,留下了“问道武当山 养生太极湖”的思想依据,武当山与太极湖形成了一个“大太极”。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同时推进产业、文化、生态、社会工程,完善武当太极湖的软件与硬件条件,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庞大构想。
李凤禹:谋新蜕变,共生成长--可持续的国际旅游度假区
开发资源要精确的对待,需要很多精细的设计。区域发展要长期规划,长期发展,站在国际的视野深度挖掘本土特色。在开发太极湖这个旅游度假项目时,需要借鉴国内经验,以国家的高度来解决问题。
在项目规划中,应当从传统与创新、约束与整合、特色与共性尺度与细节、低碳与尊贵、资源与增值、成长与完善这七个方面进行布局。
完成跨越规划,需要团队共同协作,并考虑考虑城市的价值、项目的价值,把能源、交通、水也作为规划的要素。通过成本的分析,来进行不断的完善。在进行规划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到整体架构、建设与运营,也要考虑到人的体验感受,考虑城市的价值、项目的价值,把能源、交通、水也作为规划的要素。通过成本的分析,来进行不断的完善。
在建设与运营时,低影响开发,强调公共参与,进行精打细算和规划,并注重更新与再生。
仲继寿: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模式研究
根据新农村的发展要求,在建设中应寻求产业的升级优化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与当地资源相适应的特色产业和景观风貌。新农村建设和健康发展的机制,要考虑农村的发展与农民的利益。
不同的地区由于资源和文化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新农村发展模式,要找准适合当地的发展模式,将建设和产业相融合、农村发展和利益相融合。随着国家南水北调的实施,旅游地的农村不仅迎来了发展机遇,也面临了功能定位和发展模式的选择。
通过特色农业生产发挥新农村的生产功能,以旅游区农产品为核心的,提高旅游产品的品质和环境质量,塑造品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以旅游产品带动生态旅游、多种服务产业的发展,通过发挥新农村的文化功能,来挖掘提升旅游资源。
旅游区具有特殊的产业背景,包括在新农村产业规划方面要处理好生态的敏感性与成长性的关系,农村经济与机遇经济的关系,为农村持续健康发展和村民的保障提供经济支持。
李忠: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旅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从被感知入手,旅游产业的很多功夫都是在传播上。
第二个趋势是画面的价值在扩大,画面的传播显得更为重要。
旅游产业还有向知性旅游发展的新趋势。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先知后游”,挖掘了更多的旅游资源。
现实被虚拟化,过去很多虚拟的资源,今后也可能转为景点。有点地方甚至做一些虚拟的设计,让游客去想象。在当今时代,一定要注重打造虚拟的太极武当。今后,虚拟就是现实,现实就是虚拟。
随着包容性增长,社会福利会变得越来越好,因此人们的时间就会变多,时间有延伸性。旅游的发展也具有延伸性,跨界旅游变得越来越多。旅游做得越来越好,每个细节上都考虑得很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