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攀登珠峰山难丛书[图]

登山 13年前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图书封面

    1996年,珠峰打了一个小小的喷嚏,就使得那一天有8人遇难,是珠峰登山史上遇难人数最多的一天。而那一年共有15人死于同一登山季,也是遇难人数最多的一年。这起著名的山难,被《户外》杂志的特约记者乔恩-克拉考尔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了本书。
 
  1997年,本书在美国出版后,不仅风靡美国,而且相继被翻译成24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10年之后,随着本书引起的轰动,《触及巅峰》开始热销,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停留了14周。2008年,新版的《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是在1999年英文原版的基础上精心翻译的,更加完善了第一版的中文表达方式,更具有中国文字的表现力,在某些专业表述上也得到了一些专家的指导,特别是一些多年从事登山探险的专家指导。


  电影《Into Thin Air》(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海报

  这是一起真实存在而又扑朔迷离的山难。不同当事人对事件细节的描述各不相同,包括技术上的失误、关门时间的把握等,为这起山难蒙上了诸多神秘、争论的色彩。从人类的力量限制,到幸存者的愧疚纠葛,作者出色的叙事天赋让每名读者屏住呼吸,听他剖析戏剧化经历中的自负、责任、理智、欲望与英雄主义,随着他欢笑、惊叹、反思,随着他为罹难的队友悲伤。你可以把它当成小说看,有经历、有故事,有生死、有悲情,有英雄、有梦想;也可以把它当成珠峰登山史看,有常知、有技术,有震撼、有唏嘘。不管你是怀有珠峰梦、志在七大峰的同道中人,还是内心渴求激情、艳羡世界巅峰的追梦者,抑或只是追求曲折的情节、刺激的阅读体验的读者,本书绝不该错过。
 
  作者简介
 
  乔恩-克拉考尔(Jon Krakauer)美国畅销书作家、《户外》杂志专栏作家,登山家,以户外和登山报道著称。亲历珠穆朗玛峰山难后,他在《户外》杂志发表的分析报道(后来扩展为本书)获“美国国家杂志奖”。
 
  写作背景
 
  本书是美国著名记者和畅销书《IntotheWild(走入原野)》作者乔恩-科莱考尔对珠穆朗玛峰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攀登季节所做的权威性记述。为完成《Outside(户外)》杂志报道珠峰日益商业化的任务。出色的登山者科莱考尔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高山向导罗布-霍尔的顾客前往喜马拉雅山脉。35岁的新西兰人霍尔在1990年至1995年间多次登临珠峰顶。与霍尔队伍同时攀登的还有由40岁的美国人斯科特-费希尔率领的登山队。斯科特有着传奇般的力量和精神并于1994年在不借助氧气瓶的状态下登上了峰顶。但是霍尔和费希尔都没能逃脱发生在1996年5月的那场捉弄人的暴风雪……
 
  科莱考尔审视了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能迫使这么多人(包括他自己在内)置警告和亲人的担心于不顾,而心甘情愿地让自己服从于攀登珠峰的危险、艰苦和高额费用。本书充满感情的描述,清晰的结构使科莱考尔的世界屋脊亲历记堪称独一无二的作品。
 
    专业书评
 
  新版的《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是在英文原版的基础上精心翻译的,更加完善了第一版的中文表达方式,更具有中国文字的表现力,在某些专业表述上也得到了一些专家的指导,特别是一些多年从事登山探险的专家指导。对于我来说,我更喜欢新版《进入空气稀薄地带》——金飞豹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永远是探险类著作中的经典……这样一部极其罕见地兼具优美和力量的著作将流芳百世。——国际知名户外登山摄影师盖伦-罗威尔《华尔街日报》
 
  一部认真调查和精心构造的叙事作品。与书中的探险历程不同,他的故事如一气呵成,文思泉涌。作者最重大的成就莫过于用文字召唤起致命的暴风雪,并透彻而细致地重现了它。——《纽约时报》
 
  既引人入胜又耸人听闻的登山记述……出自一位思想深邃的优秀作家之手。——《时代》周刊
 
  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是最好的登山类书籍。——《华盛顿邮报》不同凡响。——《新闻周刊》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图书PDF下载
 
电影《Into Thin Air》(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下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