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继龙 将体博会打造成一个永不落幕的系列展会

业界 13年前

  诞生于1993年的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简称体博会),经过17年的发展,已成为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第二大的体育用品展。

  不过,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马继龙并不满足于此。日前他在北京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希望适时推出若干细分的专业展,从而将体博会打造成一个永不落幕的系列展会。

  “1+X”模式

  去年10月,首届马拉松博览会牵手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亮相,业内知名品牌企业几乎倾巢出动。耐克公司虽放弃了当年的体博会,但马拉松博览会却未缺席;甚至多年来从未参展体博会的纽巴伦也去了。这令马继龙既感到有些意外,又有些欣喜。

  “可能这种专项展更符合国际品牌的市场定位和推广需要,”马继龙分析说,体育用品市场按运动项目正向专业、细分市场发展,企业突出其产品专业性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因此体育展会也必须进一步专项化。

  鉴于此,马继龙认为未来应推出更多专业展会,从而“打造永不落幕的体博会”。他说,不是要无限延长一个展会的时间,而是要打造一个综合性展会和若干专业性展会组成的体系。“最好每月都有一个专业展,或者每季度有一两个专业展览,这样全年都会有体育用品展”。

  马继龙表示,办什么专业展要看项目的开展情况而定,还要寻找合适的赛事作为切入点。他认为,足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都有办专业展的市场潜能。

  “之所以先推出马拉松展,是因为田径项目最为普及,而且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又是个金牌赛事。借助金牌赛事的影响力举办专业展,反过来专业展又能促进该项目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从而拉动与之相关的消费。”

  马继龙表示,在举办更多专业展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他们通过在体博会开辟专区来强化展会的针对性。下个月的成都体博会就分了六个主题展区,包括户外生活、网羽、健身器材等,参展企业可以直接面对目标客户。

  “规模最大”不如“服务最好”

  将于5月中旬举行的成都体博会深受国内外品牌青睐。目前面积逾10万平方米的9个展厅已爆满,共有来自中、美、日、德、意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家多企业参展,规模直逼体博会在2008奥运年创下的历史之最。

  不过,规模大并不是体博会的重点。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罗杰表示,体博会已过了一味追求规模和参展厂商数量的阶段,眼下的工作重点是做好对参展企业以及专业观众(采购商、代理商、零售商)的服务。他说:“贸易和品牌推广是展商参展的两个最根本问题,不帮助他们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展会生存是有风险的。”

  服务意识的提升体现在专业观众的邀请上。罗杰介绍说,今年的体博会专门针对不同类别展商的需求对专业观众进行了分类,向全国30多个省市体育局、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推荐的大型百货商场、中国饭店协会所管辖的星级酒店、各省市采购中心、教育系统采购专员、健身俱乐部等潜在客户发出了邀请。此外,虽然本届体博会“移师”成都给境外观众观展带来了不便,但由于组委会前期做了很多沟通工作,目前仍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多家境外采购商报名观展。

  “在今年的体博会上,我们将会有组织地为VIP专业观众,例如百货业、酒店业、俱乐部采购团及境外VIP采购团,与重点领域的参展企业举办一对一的见面会,有效地促进展商与专业观众的沟通,”罗杰说。

  轮流坐庄

  国外体育用品展大多有固定的举办地,而中国体博会自1993年创办至今,先后在北京、上海、福建等多地举办过。有业内人士认为,频繁变更举办地不利于体博会品牌建设。

  马继龙说,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也考虑过让体博会长期落户一地,但由于中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鉴于企业市场开拓的需要,体博会难以在一地举办。这次选择成都,也是为了满足国内外体育用品企业拓展二、三线城市市场的需求。

  “我们考虑,未来一段时间里会在相对固定的几个城市流动办展。比如采取今年在北京、明年去成都、后年再回北京这样一种模式。回北京,为了加强对全国的辐射;去其他地方,为了强化区域推广宣传,”马继龙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