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财新网》报道,2010财年,越南生产了37%的耐克运动鞋,份额跃居第一,结束了中国连续10年的老大位置。越南取代中国成为耐克鞋最大的生产基地是喜还是忧?
耐克鞋代工部分转向越南很正常,对国内就业影响也有限
出于成本优势考虑,30年来耐克鞋在不断转移生产基地
耐克运动鞋都是外包生产的。据耐克公司网站的介绍,运动鞋对劳动力成本是比较敏感的,企业必须把劳动力成本控制在24%以内,才能有竞争力。按照这一成本控制原则,在过去的30多年里,耐克的生产基地一直在顺应各地成本的变化,不断进行迁移。
耐克公司网站介绍,最早耐克的工厂设在日本,随着日本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以及日元的升值,生产基地移到了韩国和中国台湾。后来韩国和台湾的成本上来了,耐克开始把生产基地迁至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同时调研未来的长期生产基地在哪里,在比较中国和印度之后,选择了中国。
1981年,耐克开始在中国生产运动鞋。接下来的30年里,中国很快成为耐克运动鞋的最大生产国,直到2010年被越南超过。
中国制造的成本在不断上升,但部分代工转移对就业影响有限
随着中国制造业人工成本等上升,代工业务向劳动力价格更便宜的国家(包括越南)转移似乎再正常不过。据国外媒体报道,近年来,越南正以免税、廉价土地和更廉价的劳动力等优惠条件吸引鞋、服装及计算机芯片的制造商。越南工人每个月的平均工资在50至60美元,只有中国沿海制造业中心的一半左右。越南的吸引力如此之大,甚至连中国企业都开始迁往越南。
耐克公司历年的年报数据显示,2001年时,中国生产了其40%的鞋,在各国排名第一,而越南只占到13%的份额;到了2005年,中国的份额降至36%,还是排第一,越南升到26%,排第二;在2009年,中国和越南并列第一,都是36%;到了2010年,越南超过了中国,占37%,中国退居第二,占34%。
从以上数据也可以看出,耐克代工业务仅仅是部分向越南转移,中国仍旧占据34%的比例。特别是在中国“用工荒”愈演愈烈的当下,这种廉价代工业务的部分外移对国内就业影响有限。
给耐克鞋做代工只能赚取微薄利润,“血汗工厂”模式不可持续
给耐克等国际品牌做代工,中国企业通常只能赚取微薄利润
耐克为业内称道的是其“轻资产运营”的模式,就是将产品制造和零售分销业务外包(OEM),自身则集中于设计开发和市场推广等业务。这种“轻资产运营”模式可以降低公司资本投入,特别是生产领域内大量固定资产投入,以此提高资本回报率。在这种“轻资产运营”模式下,即便是中国本土的代工企业,能从耐克鞋生产中获取的利润也相当有限。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一双在美国零售价100美元的耐克鞋的材料费只有15.67美元,在中国的工厂出厂价也只有24.71美元,其中包括2.58美元的直接劳动力成本、4.56美元的管理费用和1.9美元左右的工厂利润。当这双出厂价24.71美元的耐克鞋运到美国时,耐克公司将这双鞋的批发价定为52.03美元,当这双鞋到达消费者手里的时候,价格已经高达100美元。
据测算,在这个价值链中,耐克鞋的品牌溢价和销售渠道的成本和收益占到了总价格的70%,而中国生产耐克鞋的工厂的价值增值(包括直接劳动力成本、管理费用和工厂利润)加起来所占的比例也不过9%左右。
“血汗工厂”模式不可持续,以牺牲劳工权益和环境为代价
事实上,正是因为国内企业给包括耐克在内的国际品牌做代工企业只能获取微薄的利润,以至于企业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消化任何工资增长带来的成本压力。反之,代工企业为了维持生存,必须压低劳动力报酬,以牺牲劳动者的权益为代价。
还有另一个代价就是环境成本。在代工贸易中存在一种虚拟形式的污染物转移,这种虚拟形式的污染物来源于制造代工产品过程中产生和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即工业三废。这些污染物被享用商品的进口国转移到了制造商品的出口国,成为了中国代工贸易背后的一种隐形成本。
有学者指出,以劳动者的低薪和环境成本为代价换来的代工贸易繁荣和GDP繁荣,并不是真正的国民财富和经济繁荣,只是一种“贫困化增长”,这种“血汗工厂”的模式不具备可持续性。
越南仅仅是耐克鞋的代工基地,而中国企业已经走向自主品牌阶段
越南虽然成为耐克鞋最大的生产基地,但与“越南制造”本身无关
据媒体报道,耐克全球运动鞋合约代工厂达100多家,包括宝成、丰泰、清禄、广荣等台商;韩商有T2、三洋等,这些代工厂散布在亚洲的中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地。从2005年开始,掌握着耐克5.5%生产的丰泰集团就把许多中国订单转到越南,同时大规模扩充在越南4个加工厂的生产线,还投资一千多万美元在越南新建一家工厂。
就在2005年,耐克全球第一大OEM厂宝成集团在越南的产能也在迅速提高。在随后的几年里,丰泰和宝成纷纷加大对越投资。可见,所谓的耐克鞋越南制造仅仅是耐克的代工企业将产能转移到成本更低廉的越南而已,与越南本身的制造能力提升并无必然关联。
中国企业已经从模仿走向本土品牌,与耐克等国际品牌的差距在缩小
但是,中国则不同,在通过学习耐克等国际品牌的过程中,中国本土的制造企业已经超越了代工、模仿阶段,迈向创立品牌的阶段。上世纪90年代,大多数中国体育用品厂商还只是耐克“轻资产运营”模式上的重要代工伙伴,在福建省晋江市,就有近3000家鞋类产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超过30万,年产6.5亿双鞋。
但是到如今,来自晋江的安踏、匹克、361°、喜得龙、德尔惠、乔丹、金莱克等品牌,依靠对耐克的模仿而迅速发展为中国本土体育用品市场重要竞争者。比如,曾经被耐克以代工合作为由“放鸽子”的匹克已经成为国内篮球运动品牌的领跑者。
2009年中国地区体育品牌销量排名则显示,耐克仍旧位居第一名,但是中国本土品牌李宁超越了阿迪达斯位居第2名(2009年李宁在世界运动品牌的销量排行中跻身第6位),同样是本土品牌的安踏(世界排名第8位)也仅仅是屈居阿迪达斯之后,位列第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