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来自全球最大体育用品商耐克的信息震动了整个制鞋产业链。信息显示,2010财年耐克在越南生产的运动鞋占总量的37%,份额首次超过中国的34%,在耐克区域生产外包中跃居第一位。一时间,各种基于中越制鞋业坐席调换的猜测与分析甚嚣尘上。
另一方面,上周,东莞老牌韩资玩具厂素艺玩具倒闭,所谓制造业“倒闭潮再现”的言论不胫而走,同样涉及制鞋业。事实上自经济危机后,产业转型升级一直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同样面对制造业困境,如今与3年前已大不同。
关厂潮继续,产业反弹遥遥无期
从客观数字上看,作为珠三角制造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2008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余波犹存。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尽管在珠三角制鞋业内人士看来,单纯鞋业加工只能存活5至10年,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行业的衰败。
回顾过去10年,作为耐克的制造基地之一,越南的崛起轨迹与中国珠三角极为相似,同时在此消彼长之间,中国制造部分的份额正受到越南的“侵蚀”。
耐克历年年报显示,2001年时,其鞋品有40%在中国制造,世界范围内排名第一,而越南只占到13%的份额。到了2005年,中国的份额降至36%.尽管还排在首位,但此时的越南已跃至第二位,占比26%,整整增长了一倍。到了2009年,历经全球经济危机,中国和越南并列第一,都是36%;如今,越南已一举超过中国,占比37%.中国退居次席,占比34%.
这原本并非什么耸人听闻的事件。因为自经济危机爆发开始,广东便率先提出了“腾笼换鸟”,鼓励生产制造业升级转型。如此一来,把低端工序放到越南这类东南亚地区,把优质工艺、毛利更高的部分放在珠三角,何乐而不为?
然而,三年过去了,现实情况证明,这似乎并不是一条适合所有人的路。
近日,建于1992年,韩资背景的东莞市素艺玩具有限公司倒闭,老板及管理人员已不知所终,法院则对该公司的财产进行了查封。这是个别现象还是一次“倒闭潮”?东莞市外经贸局公布了一组数字,今年1- 6月,东莞累计关停企业261家,同比少了5家。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企业的关停逐年下降,2008年关停865家,2009年657家,2010年585家。
“套用在公司运营上,这只能说明亏损额正逐年减少,但还远未到有起色时。”东莞当地一家台资背景的鞋类加工厂负责人向南都记者表示。目前的现实情况是,珠三角以外地区低端制造业竞争力正在加强,同时不断完善的还有产业配套。如此一来,对珠三角制鞋业来说,升级?转型?无论你的决定是什么,动作要加快了。
珠三角制鞋业洗牌加速
珠三角遍布大小鞋业加工厂,按照雪华(化名)的说法,单纯的鞋类制造大约能活5年至10年。
雪华在一家国际知名运动品牌工作,主要负责寻找制造方面的合作伙伴,也就是生产商。她告诉南都记者,自己的工作在行业内叫“梳整生产”,即为品牌订单寻找接单的制造商。
“越南、印尼等地制鞋产业确实上升得很快,但珠三角依然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里政局稳定、人民勤劳、配套完善、工艺先进。”她表示,在这些优势下,品牌商自然更愿意将单交给珠三角的生产商做。但随着工人最低薪酬制度的建立,人力成本成为了生厂商上涨最快的支出部分。同样是人的因素,目前整个珠三角制鞋业都面临着人员流动大的问题,“一家工厂能招到7-8成的工人就已经很不错了。”雪华称,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订单还是工人,都开始向大工厂倾斜。
“工人们会觉得大工厂更稳定,品牌商则看重大厂的梳整能力。”她举了耐克和阿迪达斯的例子,这两家全球运动品牌巨头释出鞋类订单时,一定会要求该制造商至少有三个国家的梳整。即除了中国外,在越南、印度或印尼等地也设有工厂。这样订单中一些相对低端的产品,如凉鞋等,可放在越南等地生产,相对高端的产品则落在中国。这样一来一张大的订单,只需要面对一家制造商。
“大制造商规模庞大,工艺精良,又在全球各地有梳整能力,议价能力自然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同时也会将订单给一些小厂去做。”按照雪华的说法,找小厂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价格相对便宜。同时,为了把成本做得更低,这些小制造商被迫将厂迁至内地低成本地区。这样一来,外来务工人员便选择留在本地工作,加重了珠三角用工荒。宛如一个无法跳出的循环,加速了珠三角制鞋业的洗牌。
转战品牌,押宝内销市场爆发
“和珠三角相比,越南等地作为制鞋业基地,最大的问题是配套跟不上。但我认为,现在的越南就像10年前的珠三角。”庞德力是香港德裕集团的董事长兼C E O,该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是欧美中高档品牌鞋品的O E M及O D M.和雪华一样,庞德力也认为珠三角制鞋业单纯靠工厂模式,最多还能存活10年。所以他做了个大胆的决定 公司主营业务将从代工生产,全面转向品牌。
按照雪华的说法,制鞋工厂转做品牌,在珠三角并不少见。但自有品牌无论品质、外形还是设计理念,都与外资品牌有很大的区别。另有观点认为,制鞋工厂既有的模式决定了在决策群的思维中,品牌只是有益补充,只是探索新盈利模式的手段,很难尽全力去做。
庞德力则不然。他告诉南都记者,公司已决定把品牌建设作为未来主要发展方向,生产制造环节才是补充。为此,他采用中国动向运营K A PPA的模式,不惜高价获得了在法国有40年历史的女鞋品牌MISSMA U D的运作权,并准备在国内大展拳脚。
“我们不做俄罗斯、中东等地的产品,只做欧美中高端品牌的代工。”德裕集团副总经理林志峰告诉南都记者,因为长期合作和公司的转型升级,目前部分欧美品牌已开始把设计加工环节打包在一起交给德裕的工厂,即O D M业务。也正因为如此,德裕能确保在自有品牌产品的工艺和质量上,达到出口欧美产品的水平。
庞德力没有选择业内常见的“轻资产模式”,他表示M ISS M A U D的产品均由自己的工厂生产,这样能保证每一双鞋的水准都是可控的,高质量的。在资金的运作上,他亦确定了以现有代工业务“养活”品牌的模式,表示会源源不断地向MIS SM A U D提供支持。
德裕集团从代工向品牌的颠覆性转换背后,庞德力除了看到代工产业正面临的挑战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内销市场的爆发性增长。这点亦能从雪华透露的信息中窥得一二。“以耐克和阿迪达斯为例,这些国际巨头明显较过往更重视中国市场。”雪华称,国际品牌每一个季度都会有一些“关键计划”,并在这些计划上不惜血本进行投入。“过去这些计划大都面向欧美市场,而现在,面对中国的 关键计划 已越来越多。”
耐克历年年报
2001
中国制造40%,越南13%
2005
中国制造36%,越南26%
2009
中国和越南并列第一,都是36%
2010
越南37%,中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