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让户外更简单 成就数十年户外运动史诗[图]

装备综合 12年前
    数百年前行走在阿尔卑斯山脉的先行者们可能永远不会想到,。在登山已经成为一项高度发达的极限运动的今天,即使登山本身依然不能算是舒适的行动,但技术的进步却已经大大减轻了行者的负担,让他们更加专注于突破自身的极限,而不被不合体的装备所累。

  在法国与意大利边界沙木尼市观光的游客能看到一座铜像,他们是现代登山运动的奠基人巴尔玛和巴卡罗。如果仔细的观察你会发现1786年登山先驱者的着装与今天,有着天壤之别。两百多年过去了,现代的登山服装真的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Michel Gabriel Paccard                       Jacques Balmat

    在现代登山运动初期的阿尔卑斯时代,登山者的服装没有较大的变化,通常是呢绒和毛皮制品的服装,系带的爱尔特长大衣、天鹅绒领长大衣,毛皮大衣、咔叽布外套、羊毛料外套、诺福克马裤、法兰绒衬衫、斜纹布衬衫、咔叽帽、毡帽、绑腿等等构成那个时期登山服装的主要组成部分。


左二为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

    当登山者大规模来到喜玛拉雅山区时,登山装备已经得到了相当的改观,但相对现代仍然简陋很多。1924年远征珠峰的乔治马洛里和安德鲁欧文携带的服装是:镶嵌有毛皮的帽子、厚实的皮毛大衣、粗壮厚底的靴子。这套行头比起一个世纪前阿尔卑斯山脉的攀登者的马裤和绑腿来说,已经先进多了。

  二战后迎来了登山运动的快速发展时代,以尼龙为代表的多种合成纤维和新材料的应用,使得登山服装又前进了一大截。1950年到1964年前后14年间,登山者的足迹已相继留在了喜玛拉雅山脉及其周边的喀刺昆仑山脉上的14座8000米高峰上,这与攀登者采用了更高效更轻便的服装不无关系。

  1950年5月,法国登山队攀登安娜普尔纳峰时装备了由他们首创的双层羽绒服,面料采用了聚酯纤维,它能抵抗零下30度左右的严寒。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科技发展迅速,特别是特殊材料的运用促成了登山运动的技术革命。

    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地带,零下30—40度的严寒,10级以上的高空风和暴风雪……特殊的环境对登山服装提出了特殊要求。登山用品厂家在生产服装时 不断尝试新的材料和技艺,给登山队提供自己的产品,在实际使用中检验证明再继续改进。现在户外运动中流行的着装分层(Layering)概念就是无数登山 运动员在高山攀登中摸索出的经验。早期伤害事故频繁发生,人们开始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对策。因此,到上世纪70年代逐步形成了基本排汗层(Base Layer)、绝缘保温层(Insulation Layer)和外部保护层(Outer Layer)构成的三层着装概念。

查看全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