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由国外数据解读中国滑雪市场反差

业界 11年前

中国滑雪市场快速成长引起了很多关注。在国内的各项统计数据节节攀升的情况下,这两年部分滑雪场的经营形式却遭遇了一些困境。两者间的反差,问题出在哪里?在2013 ISPO 北京展会上,来自法国的Paul Bojarski先生(北京中港雪岭滑雪器材有限公司总裁)给出了国外对于中国滑雪市场的分析数据,期间的差异或可为寻找问题的答案提供线索。

滑雪场到底有多少?

不容置疑,中国的滑雪场发展的很快。数据显示,在2000年之前,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滑雪场。而在2000-2001年间国内的各类滑雪场已经有了110个,随后的5年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至2006年以达到220个。直到现在,这种增长仍在继续,截止至2012年底,各类滑雪场已经达到260个。

这样一份快速发展的答卷令人欣喜,但是随后的数据分析却令人深思。在这260个滑雪场中,真正达到欧美国家普遍标准的只有30家,而同时具备5星级酒店的仅有6家。这里提到的欧美国家普遍标准指的是除了雪道,相应的设施也要达到标准,比如住宿、休息、租赁的设备以及停车场。对于一些高要求的滑雪者,5星级酒店可以满足他们对于住宿、休闲的要求,同时,他们也为滑雪场提供了高利润。

不可否认,国内滑雪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上面提到的6家具备5星级酒店的滑雪场的经营形式其实也并不乐观,只有2家处于盈利状态,其余4家则有不同程度的亏损或利润回报率过低。

滑雪的人到底有多少?

在政府的统计数据中,中国的滑雪者已经有500万,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堪比许多欧洲国家的总人口。如果按照欧美滑雪产业和滑雪者的比例,在这样一个光环下,中国的滑雪市场的光明前景令人兴奋。

在这里,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样的人是滑雪者?

在中国政府机构的统计中,只要去过一次滑雪场就被称为是滑雪者。而实际上,许多中国人仅仅是体验一次,也许几年内,甚至更长时间都不会再去滑雪场消费。借用销售领域的一句话,他们属于“无效客户”。欧美对于滑雪者的普遍定义在于:今年冬季是否两次去滑雪场。按照这个标准,Paul给出的中国滑雪者的数量是25万。

不仅是数量上的差异,中国与欧美滑雪者的构成也截然相反。从滑雪水平来讲,中国的滑雪者大约有80%属于初级,中高级约有20%;欧美由于有着悠久的滑雪传统,滑雪者有95%属于中高级,初级仅有5%。

在北京军都山滑雪场,2.2公里的雪道,能够达到6000人次/日,这样的数字在欧美是难以想象的,因为需要15公里以上的雪道才能容纳,而且能够带来非常高的利润。事实上,在军都山绝大多数都是初级者,他们需要更多的人来教授基础知识、技能,但是提供的利润却低于中高级的滑雪者。

许多滑雪者糟糕的第一次体验葬送了他们对于滑雪的向往和乐趣,这样的情况是令业内人士痛惜的。

看到上面这些数字对比,相信每一位业内人士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一方面是迅速扩大的市场,另一方面滑雪场和滑雪者还都属于初级阶段。现在中国的滑雪市场并不需要数字上的增长速度,要关注的是现有基础上,对整个市场的培育,有了稳定的、有着较高水平的、能够从滑雪中得到乐趣的爱好者,才能成为整个产业的支撑。

更多现场报道请关注: ISPO BEIJING 2013 展会专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