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国际三大运动品牌为2014巴西世界杯推出的商品被检测出有毒有害物质,引起了轩然大波。而在2012年,绿色和平组织在14种知名户外服装冲锋衣裤检测出全氟化合物(PFCs),也曾引起多方关注。但是对于功能性产品而言,使用化学品是不可避免的,那该如何把控这一尺度呢?
在2104亚洲户外展期间,专门为此组织了"拒绝有毒物质,确保户外产品无毒和功能性"论坛,国家纺织品服装服饰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广州)的高级工程师饶剑辉与众多从业者进行了交流。
饶剑辉介绍,功能性服装的柔软、免烫、防水、防紫外、抗菌等功能,离不开增塑剂、甲醛、PFOS、APEO、有机锡这些化工产品。在使用标准范围内,这些化工产品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是一旦过量就会影响健康,甚至有致癌的风险,特别是对婴幼儿。世界各国也都对此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欧盟REACH法规,截至2013年12月30日,就已经公布了11批151种高度关注物质。
而且各国也会针对市场动态发出消费警告,例如,2014年4月18日,瑞典就对中国出口的儿童服装DEHP超标发出警告,这些产品只能撤出市场;2014年4月25日,中国某品牌的皮凉鞋由于铬超标,在德国市场也被迫召回。这些事件,都警示我们不能对产品检验掉以轻心,生产流程中的微小失误,就会造成重大损失,而产品检验则是第一道防火墙。
目前,世界各类法规主要的关注热点有: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有机锡化合物、甲醛、含氟酚、重金属、阻燃剂、烷基酚、氯化苯和氯化甲苯、全氟化合物、氯化溶剂、邻苯二甲酸酯、短链氯化石蜡。
虽然功能性服装涉及这么多类化工产品,但是消费者不用杯弓蛇影、因噎废食,并不是只有纯天然的才安全,只要是合格的产品,就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前一阵引起关注的全氟化合物,其产品检测一项重要的指标就是是否会在使用中发生分解,只要产品不分解就无害的,可以保证长期使用安全。
对于户外用品行业,以往的检测多集中在产品防水、透气、抗菌、除臭、防紫外线功能性方面,自从2012年以后,各大品牌开始关注有毒有害的检测,这也是由于国家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品牌应该引导消费者在购买时就关注产品是否通过有毒有害检测,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健康负责,也可以将那些"害群之马"屏蔽在市场之外,构建一个良好的行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