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莞第六大传统支柱产业的制鞋业,今年经历残酷挑战。很多鞋企扛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却没扛过2014年。鞋厂关停、老板跑路的消息陆续传来。不论是材料供应商还是工厂,都表现得小心谨慎。为保证资金链安全,他们改变了过去长期的生意习惯,一切现金操作,先收钱再出货;或是关掉工厂转做贸易公司,将订单外发。然而,随着东南亚等其他国家制造业的崛起和成熟,分食国际订单已对东莞制鞋业形成巨大冲击。
困境:
内忧 人资成本高涨
在鞋厂,每年过完年回来就要涨工资已经成为一项惯例,不然企业就招不到人。
今年东莞对工厂购买社保的要求也提高了。去年企业给员工参保人数要达到50%的员工人数,今年是要求要给75%的员工购买社保,社保基数也提高了100多元。今年员工的社保提高到每个月598元,其中工厂负担部分大概是400元。即便如此,很多工人还不愿意买社保。工人们反映,回老家以后,社保转不回去。看病就诊要到指定的医院,转诊报账比例又不一样。企业要掏钱给工人买社保,还要逐个去做工作。至于工厂相应的硬件设施,环保、劳保、员工体检等等,以前政府部门只是抽查个别企业,今年是全面检查。
外患 订单减少 利润下滑
工厂生存环境越来越严苛。今年大市不好,订单不仅减少,客户还不断压单价,平均从原来基础上再降0.5美元。而一双鞋的利润本来就薄得不能再薄,也就几毛美元。鞋厂还有传统的淡旺季,比如三、四、八、九月,这四个月的淡季要其他月份做的单去填。普通的来料加工基本已经没有生存空间。今年大部分鞋厂要么就是保本,要么就是亏钱。
同时,国外客户对环保的要求不断提高,现在客户都要求出货前要看测试报告。今年以来,就是一个线头,哪怕是胶水线,都有客户发图片要求整改。
应对:
现金操作
为保证资金链安全,他们改变了过去长期的生意习惯,一切现金操作,先收钱再出货;或是关掉工厂转做贸易公司,将订单外发。
惠州很多鞋厂从国外贸易公司接单,但是如果贸易公司出问题,工厂的货款收不到,资金链断裂,只能倒闭。现在,工厂接单更加谨慎,尽量接现金单。工厂都想做现金,不想通过贸易公司,因为通过贸易公司不是做现金,有一个资金周转期,企业都不敢接单。
外发订单
今年东莞的鞋厂少了,但贸易公司多了。因为工厂还有订单,但是生产成本高企,又招不到人,只能把工厂收了,做贸易接单然后把订单外发。由于东莞制鞋市场成熟度高,企业更愿意把采购和研发留在东莞,像厚街河田皮料街一带,今年多了很多贸易公司,这些贸易公司接单后,基本都是外发的。
大厂变小厂
关掉工厂转做接单,工厂转型为贸易公司,在王永培看来,有实力的人,有敏感性的人早在3年前就这样做了。而收缩规模、搬迁转移,大厂变小厂,也是今年以来的一股大趋势。除了一部分倒闭的台资厂,多数有实力的台资厂搬迁到东南亚等其他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地方;留在本土的工厂则收缩生产线,许多鞋厂从原来几千甚至几万人的工厂,逐年收缩到几百人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