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千里行西安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游记攻略
本帖最后由 彭涟 于 2011-11-16 19:09 编辑

       九月九日,千里走西安活动正式启动,我与大连李新分别从北京成都出发,踏上了共赴西安世园会的的路。行程辛苦,苦中有乐。十月十六日我们终于顺利到达西安,完成了助力世园会的活动,回想起来,昨天就像梦一样,今天醒来,明天还会做梦。有感于此,将此行图文发来,与大家共享。



“徒步哥”

  昨日早上,一身黑衣的彭涟站在成都天府广场上,他要从这里出发,徒步走到西安,行程上千里。
  与彭涟一起出发的,还有大连的李新。同一时间,李新从北京天安门出发,途经10多个城市,步行1200公里抵达西安,与彭涟在西安相聚。
  “预计用时1个月,最迟会赶在世园会闭会前到达西安。”彭涟说。
  一个包三双鞋 孤身翻秦岭
  从小就向往古代文化,喜欢大自然的彭涟,19岁就离开家,开始徒步之行。“我从1990年开始徒步行走,花10年时间,到2000年已走遍中国除港澳台外的各个角落。”彭涟说,此次从成都到西安,是获得西安世园会的徒步邀请。
  从成都出发,经广汉、德阳绵阳、江油、广元汉中等地,沿途会给市民发世园会会徽,预计用时1个月,最迟也会赶在世园会闭会前到达西安。
  一个黑色旅行包,三双鞋,这就是彭涟的行李。“平均每天走三四十公里,一天走8小时。遇到暴雨等特殊情况,就随机调整时间和行程。”彭涟说,这次难度应该不大,主要是柏油公路,虽然会翻越秦岭,但以前有过长期徒步的经验。
  走到哪睡到哪 生活费1天5元
  “我怕父母担心,一直没告诉他们,他们以为我是在外工作。直到2007年,父母才知道我徒步的事,他们怕我受苦,拦过我。”彭涟说,但这是他最大的爱好,父母也很无奈。
  出发前,彭涟聊起了以前的徒步生活。“我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当时自己也想用最苦的方式来行走,以磨练自己的意志。”彭涟回忆说,出走时身份证还没办下来,徒步过程中,曾被民警误会。
  “钱不够时就打工,很多老板也不要。以前从来不住宿,总是走到哪儿就睡哪儿,每天的生活费控制在四五元内。”尽管途中困难重重,但彭涟表示,他从没想过放弃,因为对古诗文的爱好,他想在行走中感悟自然、探索人生真理。他说:“我喜欢作诗,行走能让我宁静,激发我的灵感。”
  规划下次旅程 山东到阿富汗
  昨日上午9点09分,彭涟准时从天府广场出发。此前,他也憧憬了下一次旅程。“我想在今年冬天或明年春天,从山东走到阿富汗。”彭涟说。
  昨日上午,华西都市报记者致电从北京天安门广场出发的李新。李新说:“我正行走在路上,出发前给彭涟打过电话,感觉很亲切,途中我会常和彭涟发短信、打电话,相互鼓励,同时了解他的行程,争取在同一时间抵达西安。”
  记者陈黎实习生何春摄影报道

除了佩服,木有言语能形容。
回头率特高吧



    九月二十六日,我留宿于汉中市磨子桥文公祠,早上十点,汉中日报记者打来电话,邀我到拜将台见面,十一点与她见了面,采访完毕后,我进入拜将台景区,瞻仰汉代韩信登台拜将古迹,看看南北拜将台,夜影神碑,世纪钟等景点,感怀古今英雄名贤事迹,不免很多叹息。

无字石碑夜映光,登台拜将成栋梁

一身韬略酬高祖,四面楚歌吻项王

落拓屠夫欺市井,饥渴漂母赠茶汤。

  寄言业就英雄汉,震主危身早潜藏。

 

   拜将坛:亦称拜将台,位于汉中石城南门外。南环中路南侧有南北两座土台组成,台高3米多,面积为7840平方米,相传为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时所筑。南台四周用汉白玉栏杆围砌,台场平坦宽敞,台脚下东西各树立一石碑,东碑阳刻“拜将坛”3个字,碑阴刻《登台对》。西碑阳刻“韩大将军韩信拜将坛”8个字,碑阴刻七绝一首:“辜页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 两碑相望,更为古坛增添色彩。北台上建有一亭,顶部是斜山式。斗拱飞檐翘角,下边枋檩竹等均施玄紫彩色和苏式彩画。此亭形体舒展而稳重,气势雄浑而大方,金碧辉煌,十分壮观。拜将坛始建于公元前二零六年,是汉高祖刘邦设坛敬祭天地、拜韩信为大将的古遗址

地理位置

  

  

拜将坛位于汉中城区,地处闹事,占地六公顷。汉中城南郊区,菜哇碧绿,榆柳成行,这里有两座土台,这是拜将台。“拜将台”是汉朝元年(公元二零六年)刘邦受封“汉中王”屯军汉中,拜韩信为大将时举行仪式的“坛”。(即《史记淮阴侯列记》记载的“设坛场”的“坛”)。古代封建统治者在举行重大典礼时,常常“起土为台”,当时叫作“坛”。《南郑县志》记载:“拜将坛在郡城南,明嘉靖间,副使吕克中尝筑亭坛左,镌刻诗章,今废。”韩信,江苏淮阴人,出身寒微,幼失父母,但读书习文勤奋,曾乞食漂母,受辱胯下。经萧何举荐,刘邦不拘一格用人才,在汉中城南,筑台设坛,祭天拜将。韩信被拜为大将后,统帅三军,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谋,北出汉中,定三秦,百战百胜,辅佐刘邦统一全国,成就了帝业。为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卓越的功勋,被誉为“兵仙伸帅”。拜将坛是汉王朝的发祥地,亦是得人才者得天下的历史物证。

相关记载

  明瑞王诗碑曰:“高祖筑坛拜将帅,天佑汉室帝业开”拜将坛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中外享有盛名,是来汉游人寻古览胜的必至景点。韩信是历史名将,有关韩信的传说,民间流传甚广;

北宋诗人梅尧臣在《送友人宰南郑》一诗中,有“苍烟古柏汉高庙,落日荒茆韩信坛。”南宋陆游在《山南行》一诗中,有:“将军坛上冷云低,宰相祠前春日暮”的描写。而今日之拜将台周围,是我县蔬菜生产区,四季长青,当年“冷云”“荒茆”的“拜将台”已显得格外繁忙,不时有歌声,欢笑声僚绕,为古老的“拜将台”增添了几分“热闹”。

历史典故

  

  

史称:韩信足智多谋善用兵,为萧何赏识,向刘邦推荐,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并采纳了韩信迎三秦东向以争天下之策,完成了西汉统一大业。拜将坛——韩信石像韩信是淮阴(江苏)人,“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史记淮阴侯列传》。少年时,曾“寄贫票母,受辱胯下”。秦末农民起义爆发,投入项梁起义军,后又追随刘邦。韩信通晓兵法,加之在当时反秦的农民运动中,亲自参加作战,从战争实践中又经受了锻练,遂成为有才能的军事家。他曾多次向项羽出谋划策,均遭拒绝;后来投奔刘邦,邦以外貌量信,按一般将校收用,信不得志,遂离汉东归,行至“寒溪”(马道公社)被肖何追回,并向刘邦引荐,推荐韩信的军事政治才能,建议举行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同年八月,韩信率军出师东征,越秦岭,定三秦(关中地区),开辟北方战场,连续击败五个诸侯国,从左翼牵制楚军,形成对楚军的包围,最后,在亥下(安徽)一战,楚军全部溃散,项羽兵败自杀。 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论持久战》一文中,把“韩信破赵之战”引为以少数兵力并处于背水不利地形,出奇制胜的著名战例韩信是历史名将,有关韩信的传说,民间流传甚广;北宋诗人梅尧臣在《送友人宰南郑》一诗中,有“苍烟古柏汉高庙,落日荒茆韩信坛。”南宋陆游在《山南行》一诗中,有:“将军坛上冷云低,宰相祠前春日暮”的描写。而今日之拜将台周围,是我县蔬菜生产区,四季长青,当年“冷云”“荒茆”的“拜将台”已显得格外繁忙,不时有歌声,欢笑声僚绕,为古老的“拜将台”增添了几分“热闹”。

主要景点

  ●南台:拜将坛台四周用汉白玉栏杆围砌,台场平坦宽敞,南台脚下东西各树立一石碑,东碑阳刻“拜将坛”3个字,碑阴刻《登台对》。西碑阳刻“韩大将韩信拜将坛”8个字,碑阴刻七绝一首:“辜页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 足以看出对于刘邦“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做法,人们是难以接受的。两碑相望,更为古坛增添色彩。

  南台下东边竖一高约2米的碑,是书法家舒同为拜将坛题字。碑背面刻有韩信登坛与刘邦的一段对话,摘自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传》。 

  ●北台:北台上建有一亭,顶部是斜山式。斗拱飞檐翘角,下边枋檩竹等均施玄紫彩色和苏式彩画。此亭形体舒展而稳重,气势雄浑而大方,金碧辉煌,十分壮观。北台亭阁有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在汉中期间的题联:“盖世勋名三杰并,登坛威望一军惊。”正是这个拜将坛,把具有军事才能的韩信推到了楚汉相争这一军事大舞台,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叱咤疆场,所向披靡,助刘邦打下半壁江山。从某种意义说,拜将坛实际上是汉王朝的奠基台。 

●世纪大钟:安放于拜将坛的汉中世纪大钟,重达11吨,属中国西北最大的铜钟,其声宏亮,气势壮观,与拜将坛相应交辉。

夜影神碑

  夜影神碑” (无字碑),立于西侧,碑体经两千多年风雨剥蚀,形成了神秘的天然石刻图案,虽其貌不扬,却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十二年初,汉高祖卧榻思信,为慰忠魂,钦赐地方上贡朝廷的红色发光宝石一方。萧何奉旨树此碑,碍于吕后权威,未刻碑文,仅将碑石置立拜将坛。初立时,碑身夜间发光现影(碑石含多种矿物质),传韩信魂灵附其碑,消灾驱些邪灵验,故来此祭拜的人很多。

汉中城南郊区,在数十年前多为荒地或菜园。尤其是拜将台周围,野草丛生,景象甚为荒凉。

  现立于拜将台前的土红色石碑,系凿取梁山沉积岩刻制而成,碑上魄班点,即海底动物化石的遗痕。从碑石的形制考查,和立于古汉台上的“时雨亭”碑相似,大约同是明代遗物。

  这块碑石,或因含动物化石而生磷,或因受磷矿石的影响含有一定的磷原素,所以曾于黑夜中闪闪发光,遂引以为奇,名为“夜影神碑”。

夜影神碑

风云楚汉两争锋,将坛拜定英雄。石碑犹在草荒倾,岁月无情!

恰若石碑磷化,亦为不朽英灵?夜来点点闪光莹,此意谁明?

注:汉中城外南郊之拜将台周围,过去野草丛生,景象甚为荒凉。现立于拜将台前的土红色石碑,系凿取梁山沉积岩刻制而成。碑上斑斑点点,即海底动物化石的遗痕。或因含动物化石而生磷,或因受磷矿石的影响含有一定的磷原素,碑石常在黑夜中闪闪发光。人们引以为奇,将其名为“夜影神碑”。








                              寄新都桂湖


九月九日,我步行离开成都天府广场,沿108国道线前行,黄昏到新都桂湖,经管理员允许,进入桂湖景区。瞻仰先贤杨昇庵祠堂。游赏桂湖古园林、古汉墓,古城墙、碑林等古迹。园林内,柳丝垂地,荷叶青青,翠竹假山,各具情态,五百多年的紫藤条蔓纠结,荫覆成百米长廊,更是奇观。

杨慎祠堂冠锦江,隋唐风貌近清墙。

中秋桂子飘香榭,仲夏芙蓉映碧塘。

文献名都多典藏,蜀川才子擅诗场。

人生如梦西江月,垂柳紫藤各一厢。

西蜀名园——新都桂湖

新都桂湖地处新都城区西南隅,有新老之分。老桂湖就是升庵祠老桂湖公园(通常称为桂湖公园),是四川著名的古典园林,占地七十余亩,湖面约半,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新桂湖如今叫桂湖森林广场,是在原新桂湖的基础上,结合对饮马河的改造,形成的新建仿古园林,占地208亩,水面82亩。新老桂湖,湖山辉映,景观相辅,绿树成荫,繁花飘香,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小小的新都城区,带给新都人民太多太多的美丽和享受。
桂湖公园乃西蜀名园,号称天府第一湖,始建于隋唐时期,是全国唯一一座保存了隋唐园林遗迹的隋唐园林。如今整修保存完整的桂湖古城墙,是园内一景,高6米,始筑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采用的是土筑泥夯;明正德初年、清乾隆嘉庆年间培修时,又在城墙外包砌以石,遂成如今总体风貌的明清古城墙。箭垛、阁楼一应具有;古树掩映,郁郁葱葱,桂花香樟楠木银杏,四季长绿,景色宜人,是成都地区难得一见的的风景。


问好朋友,谢谢支持。


2011-10-21 07:50:13 上传
下载附件 (186.69 KB)

剑门关图片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