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二十六日,我留宿于汉中市磨子桥文公祠,早上十点,汉中日报记者打来电话,邀我到拜将台见面,十一点与她见了面,采访完毕后,我进入拜将台景区,瞻仰汉代韩信登台拜将古迹,看看南北拜将台,夜影神碑,世纪钟等景点,感怀古今英雄名贤事迹,不免很多叹息。
无字石碑夜映光,登台拜将成栋梁,
一身韬略酬高祖,四面楚歌吻项王。
落拓屠夫欺市井,饥渴漂母赠茶汤。
寄言业就英雄汉,震主危身早潜藏。
拜将坛:亦称拜将台,位于汉中石城南门外。南环中路南侧有南北两座土台组成,台高3米多,面积为7840平方米,相传为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时所筑。南台四周用汉白玉栏杆围砌,台场平坦宽敞,台脚下东西各树立一石碑,东碑阳刻“拜将坛”3个字,碑阴刻《登台对》。西碑阳刻“韩大将军韩信拜将坛”8个字,碑阴刻七绝一首:“辜页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 两碑相望,更为古坛增添色彩。北台上建有一亭,顶部是斜山式。斗拱飞檐翘角,下边枋檩竹等均施玄紫彩色和苏式彩画。此亭形体舒展而稳重,气势雄浑而大方,金碧辉煌,十分壮观。拜将坛始建于公元前二零六年,是汉高祖刘邦设坛敬祭天地、拜韩信为大将的古遗址。
地理位置
拜将坛位于汉中城区,地处闹事,占地六公顷。汉中城南郊区,菜哇碧绿,榆柳成行,这里有两座土台,这是拜将台。“拜将台”是汉朝元年(公元二零六年)刘邦受封“汉中王”屯军汉中,拜韩信为大将时举行仪式的“坛”。(即《史记淮阴侯列记》记载的“设坛场”的“坛”)。古代封建统治者在举行重大典礼时,常常“起土为台”,当时叫作“坛”。《南郑县志》记载:“拜将坛在郡城南,明嘉靖间,副使吕克中尝筑亭坛左,镌刻诗章,今废。”韩信,江苏淮阴人,出身寒微,幼失父母,但读书习文勤奋,曾乞食漂母,受辱胯下。经萧何举荐,刘邦不拘一格用人才,在汉中城南,筑台设坛,祭天拜将。韩信被拜为大将后,统帅三军,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谋,北出汉中,定三秦,百战百胜,辅佐刘邦统一全国,成就了帝业。为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卓越的功勋,被誉为“兵仙伸帅”。拜将坛是汉王朝的发祥地,亦是得人才者得天下的历史物证。
相关记载
明瑞王诗碑曰:“高祖筑坛拜将帅,天佑汉室帝业开”拜将坛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中外享有盛名,是来汉游人寻古览胜的必至景点。韩信是历史名将,有关韩信的传说,民间流传甚广;
北宋诗人梅尧臣在《送友人宰南郑》一诗中,有“苍烟古柏汉高庙,落日荒茆韩信坛。”南宋陆游在《山南行》一诗中,有:“将军坛上冷云低,宰相祠前春日暮”的描写。而今日之拜将台周围,是我县蔬菜生产区,四季长青,当年“冷云”“荒茆”的“拜将台”已显得格外繁忙,不时有歌声,欢笑声僚绕,为古老的“拜将台”增添了几分“热闹”。
历史典故
史称:韩信足智多谋善用兵,为萧何赏识,向刘邦推荐,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并采纳了韩信迎三秦东向以争天下之策,完成了西汉统一大业。拜将坛——韩信石像韩信是淮阴(江苏)人,“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史记淮阴侯列传》。少年时,曾“寄贫票母,受辱胯下”。秦末农民起义爆发,投入项梁起义军,后又追随刘邦。韩信通晓兵法,加之在当时反秦的农民运动中,亲自参加作战,从战争实践中又经受了锻练,遂成为有才能的军事家。他曾多次向项羽出谋划策,均遭拒绝;后来投奔刘邦,邦以外貌量信,按一般将校收用,信不得志,遂离汉东归,行至“寒溪”(马道公社)被肖何追回,并向刘邦引荐,推荐韩信的军事政治才能,建议举行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同年八月,韩信率军出师东征,越秦岭,定三秦(关中地区),开辟北方战场,连续击败魏、代、燕、赵、齐五个诸侯国,从左翼牵制楚军,形成对楚军的包围,最后,在亥下(安徽)一战,楚军全部溃散,项羽兵败自杀。 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论持久战》一文中,把“韩信破赵之战”引为以少数兵力并处于背水不利地形,出奇制胜的著名战例韩信是历史名将,有关韩信的传说,民间流传甚广;北宋诗人梅尧臣在《送友人宰南郑》一诗中,有“苍烟古柏汉高庙,落日荒茆韩信坛。”南宋陆游在《山南行》一诗中,有:“将军坛上冷云低,宰相祠前春日暮”的描写。而今日之拜将台周围,是我县蔬菜生产区,四季长青,当年“冷云”“荒茆”的“拜将台”已显得格外繁忙,不时有歌声,欢笑声僚绕,为古老的“拜将台”增添了几分“热闹”。
主要景点
●南台:拜将坛台四周用汉白玉栏杆围砌,台场平坦宽敞,南台脚下东西各树立一石碑,东碑阳刻“拜将坛”3个字,碑阴刻《登台对》。西碑阳刻“韩大将韩信拜将坛”8个字,碑阴刻七绝一首:“辜页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 足以看出对于刘邦“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做法,人们是难以接受的。两碑相望,更为古坛增添色彩。
南台下东边竖一高约2米的碑,是书法家舒同为拜将坛题字。碑背面刻有韩信登坛与刘邦的一段对话,摘自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传》。
●北台:北台上建有一亭,顶部是斜山式。斗拱飞檐翘角,下边枋檩竹等均施玄紫彩色和苏式彩画。此亭形体舒展而稳重,气势雄浑而大方,金碧辉煌,十分壮观。北台亭阁有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在汉中期间的题联:“盖世勋名三杰并,登坛威望一军惊。”正是这个拜将坛,把具有军事才能的韩信推到了楚汉相争这一军事大舞台,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叱咤疆场,所向披靡,助刘邦打下半壁江山。从某种意义说,拜将坛实际上是汉王朝的奠基台。
●世纪大钟:安放于拜将坛的汉中世纪大钟,重达11吨,属中国西北最大的铜钟,其声宏亮,气势壮观,与拜将坛相应交辉。
夜影神碑
“夜影神碑” (无字碑),立于西侧,碑体经两千多年风雨剥蚀,形成了神秘的天然石刻图案,虽其貌不扬,却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十二年初,汉高祖卧榻思信,为慰忠魂,钦赐地方上贡朝廷的红色发光宝石一方。萧何奉旨树此碑,碍于吕后权威,未刻碑文,仅将碑石置立拜将坛。初立时,碑身夜间发光现影(碑石含多种矿物质),传韩信魂灵附其碑,消灾驱些邪灵验,故来此祭拜的人很多。
汉中城南郊区,在数十年前多为荒地或菜园。尤其是拜将台周围,野草丛生,景象甚为荒凉。
现立于拜将台前的土红色石碑,系凿取梁山沉积岩刻制而成,碑上魄班点,即海底动物化石的遗痕。从碑石的形制考查,和立于古汉台上的“时雨亭”碑相似,大约同是明代遗物。
这块碑石,或因含动物化石而生磷,或因受磷矿石的影响含有一定的磷原素,所以曾于黑夜中闪闪发光,遂引以为奇,名为“夜影神碑”。
夜影神碑
风云楚汉两争锋,将坛拜定英雄。石碑犹在草荒倾,岁月无情!
恰若石碑磷化,亦为不朽英灵?夜来点点闪光莹,此意谁明?
注:汉中城外南郊之拜将台周围,过去野草丛生,景象甚为荒凉。现立于拜将台前的土红色石碑,系凿取梁山沉积岩刻制而成。碑上斑斑点点,即海底动物化石的遗痕。或因含动物化石而生磷,或因受磷矿石的影响含有一定的磷原素,碑石常在黑夜中闪闪发光。人们引以为奇,将其名为“夜影神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