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Q小葱 于 2012-9-18 02:52 编辑
别死背公式和书了,那些功夫用去多探洞实践更为好,否则永远就是纸上谈兵,死抠公式。对洞穴布点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一点儿不了解。
我现在就举例证明“SRT的操作者什么情况可能遭遇系数0.3以上的冲坠”。我认为应该叫探洞先锋者,这样更得更不纯粹理论化一些。就以我在此贴的第二个回复中发过的教材资料图为例:

垂直线路的中间锚点的留绳,长点或者短点真的都不会导致冲坠系数的变化吗?那就错得很彻底了!!
看上图的布点情况,粗略估算一下,左图的系数勉强过关,右图的系统别说0.3,连0.5都随随便便的超过。
在欧盟系统中,用于工业或是运动探洞的绳索标定为EN标准EN1891.
EN1891又为二类,EN1891A和EN1891B,前者多用于工业高空及救援,测试重量为100KG。后者多用于运动探洞。测试重量为80KG。在承重80KG物体,坠落系数0.3时,冲击力小于等于6KG。相关规定表明,人体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承受6KG或者以上的下坠冲击。
按右图的留绳法,爱留长绳的操作者不说毙命,至少也是一个腰骨折。
养成留合适绳长这绝对是个好习惯(特殊地形除外),象这样的讨论纸上说说尚可,一旦放在探洞实践中就不具备良好的意义了。
留适合绳长,不仅节省绳子,更具安全性,还使线路更为清晰。我们队去万丈坑,自己的,加上借的,总共只有1100米绳子。坑的实测垂直深度为840米,在很多距离不远的中间点,我们甚至连打软锁的绳距都省掉,正是因为这一点一点的绳长节省情况下才刚好把必须布绳的地方用完。最底下有些位置全是徒手攀爬,至少有三处以上的地势我是踩着队友的肩膀下攀,还有些地方我们把脚踏绳都接起来使用。如果随意的不控制绳长,万丈坑探测至少在第四次不可能完成。
再举个例,在某次探洞中,有先锋者在垂直岩壁线路上把中间锚点间距绳长留长超过1.5M,当时的情况安全性没问题,但我亲眼看见有队员下降过这个点时切换错了绳子,切换到同一根绳子上。后来叫他们不用到锚点处了,下降到这段绳子底部,直接换绳通过。
养成好习惯,细节决定成败!
这次应该说得很清楚了,再有此命题的下文讨论,绝对不浪费时间来回贴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反复的牛皮咂,咂牛皮的累得很。我观点到此结束!还有人认为是错的那就随便了,多回一句话也羸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