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老街 见证百年岁月变迁 欢迎来桂林探索古今 - 广西 - 8264户外手机版

  广西
桂林这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石刻、摩崖、老牌坊、古井古巷道以及那些翘檐黛瓦的古典民居和矗立在漓江两岸的吊脚楼,恰似一颗颗明珠,撒落于桂林这座古城的各个角落。


桂林是个小城,街巷不多,道路不宽,但却处处散发出一种厚重的文化气息:青石板铺就的官道,鹅卵石砌就的小巷,滴滴答答敲打出每一个时代散淡、悠闲、自在并且散发着一种贵族气息的足音;郊区牌坊下古商道赶圩而来的农妇、满载着百货云集于漓江码头的各路商家、为实现“学而优则仕”“达而兼济天下”梦想的莘莘学子——兴旺了桂林街巷的气血。


桂林老街,千百年来,一直散发着历史文化重浊的咸味。


100年前,桂林的城垣尚还完好,北起观音阁的北门,南至南门桥的南门和文昌桥的文昌门,东有东镇门、伏波门、行春门、东江门、定桂门,西城有西清门、宝贤门、丽泽门、西门,门门通街衢,门与门之间,都有完好的城墙相互链接、护卫着这座“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省府重衙。


及至上个世纪30年代,新桂系倡导新生活运动,建设广西模范省,于是桂林的城垣和老街瞬间“旧貌变新颜”:原来的白墙黛瓦和吊脚楼被洋房洋楼、教堂取代,原来的青石板路以及一些街道牌坊也被沥青路挤兑,此一大变革,桂林变了摸样。


1945年,日军围攻桂林,顿时硝烟四起、弹痕遍地,桂林老街再一次惨遭荼毒。


抗战胜利后,桂林重建了新街区,以十字街为中心辐射出去的骑楼街道使桂林重又获得了新生。


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些老照片,透视出桂林近百年来街道的历史变迁。 20世纪40年代桂林十字街北端,今中山路十字街至乐群路段街景,当时称“学院街”。

自1933年以来,广西省城扩马路,拆老屋,11年来,十字街周边建筑物旧貌换新颜,法式骑楼取代了原有的中国传统商铺建筑。然而,从抗战初期起,日寇对桂林市区长期空袭。《桂林市志》(1995版)载,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10月至1944年8月,日机入侵桂林1218架次,投弹1710枚。图片画面上的房屋多有破损,便是日机轰炸平民区的罪证。


这是桂林沦陷前夕,最后的繁华景象,街边被毁坏的商铺正在修复,市民忙碌着一天的生计,警察维护着市面秩序,交通岗亭已经坐落在十字街正中心。画面街道左侧商铺,曾是广西现代警察的诞生地。


今解放西路清代称崇德街,也称火神庙街,今天的解放西路乐群菜市旁,曾为火神庙,供奉的是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一“祝融帝”,祝融是传说中掌管火的神。1909年,火神庙改造为广西第一所警察学校“广西高等巡警学堂”,1911年与法政学堂合并,迁往叠彩山下。


1933年4月以前,桂林市区主要街道均为青石板路,画面中路面已改造为沥青路,两旁房屋处于新旧交替中。十字街是桂林市区中心,也是桂林市区内最早有街名记录的街道。在南宋《静江府城池图》上,今十字街的道路标识已依稀可辨,元至顺三年(1332年)刻于月牙山的《隐真岩建阁施舍题名碑》上,镌刻记录南宋末年一次捐款修庙活动,施主芳名中有“十字街李大惠”,证明至少在730年前,桂林市区内已有“十字街”街名。


清代,从十字交汇口到乐群路口,称上十字街,民国改称学院街,今乐群路口北侧为清代学台衙门所在。抗日战争时期,桂林一度成为西南抗战大后方,人口激增,美、英两国在桂林设有领事馆和新闻分处。


抗战期间,桂林设“行营”,是全国抗战军事指挥中心之一。1938年,战区各省许多文化名流、工厂主企业家迁居桂林,开书店,建工厂,促进了文化商贸繁荣。


桂林还是抗战时期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抗战前开始,广西地方当局大兴交通建设,修公路,筑铁路,湘桂、黔桂铁路通车,还开通了多条航空线。桂林成为通往东南各省与陪都重庆的交通枢纽。 1944年桂林十字街街头。画面表现了40年代,抗战大后方的军民关系与国际交往活动。
霸道写得真好,  以前的桂林河道这么宽啊。

珍贵的老照片,值得收藏!支持楼主!

很想念以前在解放桥附近的生活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