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老街 见证百年岁月变迁 欢迎来桂林探索古今 - 广西 - 8264户外手机版
桂林这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石刻、摩崖、老牌坊、古井古巷道以及那些翘檐黛瓦的古典民居和矗立在漓江两岸的吊脚楼,恰似一颗颗明珠,撒落于桂林这座古城的各个角落。
桂林是个小城,街巷不多,道路不宽,但却处处散发出一种厚重的文化气息:青石板铺就的官道,鹅卵石砌就的小巷,滴滴答答敲打出每一个时代散淡、悠闲、自在并且散发着一种贵族气息的足音;郊区牌坊下古商道赶圩而来的农妇、满载着百货云集于漓江码头的各路商家、为实现“学而优则仕”“达而兼济天下”梦想的莘莘学子——兴旺了桂林街巷的气血。
桂林老街,千百年来,一直散发着历史文化重浊的咸味。
100年前,桂林的城垣尚还完好,北起观音阁的北门,南至南门桥的南门和文昌桥的文昌门,东有东镇门、伏波门、行春门、东江门、定桂门,西城有西清门、宝贤门、丽泽门、西门,门门通街衢,门与门之间,都有完好的城墙相互链接、护卫着这座“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省府重衙。
及至上个世纪30年代,新桂系倡导新生活运动,建设广西模范省,于是桂林的城垣和老街瞬间“旧貌变新颜”:原来的白墙黛瓦和吊脚楼被洋房洋楼、教堂取代,原来的青石板路以及一些街道牌坊也被沥青路挤兑,此一大变革,桂林变了摸样。
1945年,日军围攻桂林,顿时硝烟四起、弹痕遍地,桂林老街再一次惨遭荼毒。
抗战胜利后,桂林重建了新街区,以十字街为中心辐射出去的骑楼街道使桂林重又获得了新生。
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些老照片,透视出桂林近百年来街道的历史变迁。
20世纪40年代桂林十字街北端,今
中山路十字街至乐群路段街景,当时称“学院街”。
自1933年以来,广西省城扩马路,拆老屋,11年来,十字街周边建筑物旧貌换新颜,法式骑楼取代了原有的中国传统商铺建筑。然而,从抗战初期起,日寇对桂林市区长期空袭。《桂林市志》(1995版)载,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10月至1944年8月,日机入侵桂林1218架次,投弹1710枚。图片画面上的房屋多有破损,便是日机轰炸平民区的罪证。
这是桂林沦陷前夕,最后的繁华景象,街边被毁坏的商铺正在修复,市民忙碌着一天的生计,警察维护着市面秩序,交通岗亭已经坐落在十字街正中心。画面街道左侧商铺,曾是广西现代警察的诞生地。
今解放西路清代称崇德街,也称火神庙街,今天的解放西路乐群菜市旁,曾为火神庙,供奉的是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一“祝融帝”,祝融是传说中掌管火的神。1909年,火神庙改造为广西第一所警察学校“广西高等巡警学堂”,1911年与法政学堂合并,迁往叠彩山下。
1933年4月以前,桂林市区主要街道均为青石板路,画面中路面已改造为沥青路,两旁房屋处于新旧交替中。十字街是桂林市区中心,也是桂林市区内最早有街名记录的街道。在南宋《静江府城池图》上,今十字街的道路标识已依稀可辨,元至顺三年(1332年)刻于月牙山的《隐真岩建阁施舍题名碑》上,镌刻记录南宋末年一次捐款修庙活动,施主芳名中有“十字街李大惠”,证明至少在730年前,桂林市区内已有“十字街”街名。
清代,从十字交汇口到乐群路口,称上十字街,民国改称学院街,今乐群路口北侧为清代学台衙门所在。抗日战争时期,桂林一度成为西南抗战大后方,人口激增,美、英两国在桂林设有领事馆和新闻分处。
抗战期间,桂林设“行营”,是全国抗战军事指挥中心之一。1938年,战区各省许多文化名流、工厂主企业家迁居桂林,开书店,建工厂,促进了文化商贸繁荣。
桂林还是抗战时期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抗战前开始,广西地方当局大兴交通建设,修公路,筑铁路,湘桂、黔桂铁路通车,还开通了多条航空线。桂林成为通往东南各省与陪都重庆的交通枢纽。
1944年桂林十字街街头。画面表现了40年代,抗战大后方的军民关系与国际交往活动。
20世纪50年代初期。十字街头,画面上的俄式方尖碑碑体上文字写的是“桂林市解放纪念碑”。
清光绪二十八年,桂林开办了第一所发售门票的戏院——景福园,由桂剧名艺人林秀甫自任教习。初名工人电影院,放映电影。
桂剧院,1953年初由市总工会兴建,同年6月落成,座位1300个。1960年7月修整后改名桂剧院,作为桂剧团演出的主要剧场。1982年、1986年两次大修,扩建舞台和改善剧场设施,座位1026个,为国家乙级剧场,是桂林市剧团及外来文艺表演团体公演的主要场所之一。
画面上的大巴为早期的桂林市公交车
20世纪60年代桂剧院存影。桂剧是广西代表性地方剧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以前,桂林的戏剧班社,主要在会馆和庙宇演出,称之为会馆戏和庙宇戏。
桂林公交起源于1938年8月,先后由民营承德公司、开源公司、华强公司和壬记汽车行承办均因亏本而四起四落,于1942年底停办。
1956年,市交通局搬运公司改装一辆匈牙利公共汽车,于9月1日营运,按火车到桂林的时间来往南北干道及汽车站至奇峰镇之间接送旅客,桂林停开了14年的公共汽车开始恢复。
20世纪3 0年代位于王铺坪的“大学士”牌坊。远处可见正阳门城楼的双重飞檐。此牌坊立于今依仁路与正阳路步行街交汇口挂钟处。
大学士牌坊为青石构筑,亭阁式斗拱建筑,飞檐翅角,三门三层四柱,两侧基石柱各有撑鼓,结构匀称和谐,造型简洁大方。门额上方刻有“大学士”三个大字。
桂林历史上堪当“大学士”牌坊殊荣者,首推雍乾年间临桂人陈宏谋,此牌坊有可能是当时朝廷为表彰陈宏谋的功绩颁圣旨竖立的。
陈宏谋,字汝咨,号榕门,雍正进士,历官布政使、巡抚、总督,至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在外任30余年,任经十二行省,官历二十一职,是清代广西及桂林籍官员中,官位最高,任官时间最长(48年),任官历经省份最多的一位官员。
。
20世纪30年代,龙船坪一带的牌坊
20世纪30年代,从南门外今龙船坪一带通往南门的道路,至少有两座青石牌坊串联路中,由于无法辨认门额上的字迹,无法考证牌坊历史。
这条道路是广西最早的官道之一,桂林通广东的大道,秦时称“苍梧大路”,自桂林经阳朔、平乐、白霞站(今钟山县境)、贺县、乐善站、石桥站、梧州、东至思蒲塘,计980里,与广东驿道相接。
桂林几条主要驿道的修建,多是当时军事和政治需要,朝廷或地方最高军政长官策划,地方行政部门(或军警部门)主管,委派其属官具体负责施工事宜。驿道修建经费来源“公帑”。使用的劳力主要是士兵和百姓。其路幅一般宽约1米。路面铺筑材料有块石、板石、条石,也有嵌石砌巨砾石。其铺筑方式,一般为全路幅满铺,也有的仅铺驿道中央一带。
驿道养护,通常是“重护轻养”,即对交通要道,常驻兵戍守。驿道绿化始于秦代,以后历代相继种植,到宋代,桂林驿道的绿化已初具规模。北宋庆历年间,阳朔县驿道两旁植树数百里,行人无暑渴之苦。至清朝中叶后,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砍伐,路树被毁殆尽。
20世纪约三四十年代,桂林东郊三里店茶亭及牌坊
牌坊竖立位置约在前桂林茶厂大门上坡处。
茶亭是古代道路旁的便民设施,既有里程碑的作用,又兼有旅途者小憩功能,常有乐善好施者在此为路人提供免费茶水,一般由当地百姓捐资兴建。茶亭竖立的牌坊的性质也多种多样,如当地村民昭示家族先人的美德和功绩,兼有祭祖功能等。三里店古道位于桂林古城东三里,是通往灵川大圩、湖南的主要通道,三里店是桂林城乡交界的标志,东出此牌坊,便是荒郊野岭。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桂林市政府建成桂大公路,从市中心十字街起,经横塘至大圩止,全长19公里,属桂林市境12公里。
20世纪约三四十年代,桂林东郊五里店茶亭。大约在今七星路与五里店路交叉口。再往东行,还有七里店,在今回族坟场处。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桂林东墟,也叫六合墟。是桂林东郊最接近市区的乡村集镇
20世纪30年代,桂林市民正在修整路面
20世纪30年代兴安水街。古灵渠流经兴安县城,形成长约一公里的街市。清代玉林人苏宗经曾这样描述:“径缘桥底入,舟向市中穿;桨脚挥波易,篷窗买酒便。”兴安水街的流水是清澈见底,可供沿岸居民浆洗、饮用的。今兴安水街尚存。
本帖最后由 桂林霸道 于 2014-6-21 21:20 编辑

欢迎大家关注俱乐部微信公众号,这里有更多的资讯,快扫一扫吧!
关于我们
桂林霸行天下户外运动俱乐部GL-BADAO:桂林本地最大的户外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桂林最新的户外活动、美食、生活、游玩资讯,关注我吧!让我们做朋友吧!

俱乐部QQ群:170392965 欢迎加入(备注:8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