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临江猫耳山
临江市位于吉林省东南缘、
白山市东南部、中朝界河鸭绿江北岸,是座依山傍水的小城。临江市东南与长白县为邻;东北与抚松县相连;西南与八道江区毗连;西北与江源县交界;南与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在旧县志中曾这样概述临江的地理风貌:“临江境域山如犬牙,势若长蛇,河流交叉,道路曲折。”临江市地处鸭绿江窄谷区和长白熔岩台地的边缘,属
中山区,主要
山峰有封山、草坪山、杨木顶子、猫耳山、东小山、青顶子山等,均在千米以上,其中封山海拔1941米,为白山市的最高峰。境内主要河流有鸭绿江,七、六、五、四、三、二、头道沟河及蚂蚁河、石头河子、苇沙河等。临江的历史非常悠久,唐朝渤海国曾设西京鸭渌府神州,在临江市置神鹿县,今临江古城遗址就是当时的神鹿县和神州的治所。临江是浑江流域开发最早的地区,渤海国时期,已成为重镇。初被称为猫耳山,因临江城西北侧耸立一座海拔1069米的双峰山,山顶双峰对峙,雄伟异常,形似猫耳,因而得名。猫耳山属老龙岗山脉,孤立独秀,蔚然挺拔,背负白山,俯瞰绿水,登上峰巅,白云缭绕,如入仙境,冬季银装素裹,宛如玉猫。至今,当地还一直流传着许多关于猫耳山的美丽传说。据说“山顶可容千余人守卫,能扼通往
通化、集安的要道,山前之鸭绿江渡口亦可控制。语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此山可以当之。”故以地势险要而成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此山又称帽儿山,满语称多拉哈苏苏。从清朝初年开始为封禁区,今临江市境内还有一座封山,就是因当时封禁而得名的。清顺治年间,开始在猫耳山设边台,派旗兵把守。1877年(清光绪三年),在今临江城区设猫耳山分防巡检,建衙署,修营垒,派兵驻扎,隶属通化县。冬天封河后巡检衙门迁驻八道江。今之南围子,乃清统领左宝贵创修,设防营驻此。另外:吉林省临江市市区最高的山峰也叫猫耳山,因其有两座山峰,呈猫耳形分布,形似猫耳,故名猫耳山。1902年8月4日(清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初一),设临江县,治所设在猫耳山,同时添设岭西分防。因猫耳山濒临鸭绿江北岸,故改称临江。派吴光国为设治委员,以南围子防营为县署,改防营为捕盗营,移驻泡子北崖战争猫耳山曾是反清抗俄民众武装忠义军、六合拳的活动中心。设临江县后,为县衙所在地,成为临江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27年这里曾爆发了著名的抗议
日本在临江设立领事分馆的群众斗争。1932年6月7日,日军侵占临江时,大刀会和
辽宁民众自卫军等曾在这里与日军进行过激烈的战斗。1945年12月8日,临江回到人民手中。此后在四保临江战役期间,临江为南满根据地的中心,是中共中央东北局、辽东分局、辽东军区及辽宁省党、政、军机关所在地。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临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和运输军用物资的主要通道之一。1949年至1959年,为临江县城。1960年临江县改为浑江市后,市政府迁到八道江镇,设临江镇,为浑江市辖镇。1985年撤销临江镇,设立浑江市临江区。猫耳山故事之一:阻击战1946年初良乡县五区组建了民兵连,1947年民兵连长是魏丰瑞,罗玉源任民兵连指导员。民兵连是抽调各村民兵骨干组建起来的,直接受区武装部领导。它的任务除奸防特,保卫解放区人民,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开展破交活动,支援前线等,一面战斗,一面生产,战斗生产两不误。1947年4月15日,五区民兵连三十余人奉命驻防在良乡县五区南小区的三合村,这个村就在猫耳山脚下又在南大岭的北侧是良乡县公署的南大门。盘踞在房山、
周口店的敌伪军通过猫耳山脚下顺南大岭向解放区进攻,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报复。敌人在解放区烧、杀、抢、掠,搅得解放区人民不得安宁,也不能顺利的开展工作。为了保卫解放区人民,良乡县五区民兵连在1947年4月的一天早晨,由连长魏丰瑞和指导员罗玉源带领民兵连,由三合村出发,准备到周口店、长沟峪一带敌后开展工作。正当民兵连进入猫耳山脚下,站在南大岭山上,就看见山下从房山、周口店方向走来了大队的敌伪军,他们妄图向解放区大举进攻。民兵连全体指战员当即部署在猫耳山脚下,占据了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同敌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阻击战。当时民兵连只有一支冲锋枪,两支三八枪,其余都是七九和汉阳造的步枪,再加上手榴弹。为了打退敌人的进攻,战士们就集中火力,英勇顽强的战斗。在敌人走到射击范围圈以内,给敌人以迎头痛击,一阵排枪和手榴弹,打的敌人懵头转向。于是敌人就用山炮、迫击炮、重机枪向我阵地猛烈的轰击和扫射,战士们就躲到山后隐蔽起来,当敌人发动全面进攻时,战士们就正面阻击,不让敌人前进一步。不时的打出排子枪,再加上冲锋枪的连续射击,真像机关枪一样,甩出去的手榴弹也发挥了很大的威力,打的敌人胆颤心惊。就这样,战斗从早晨七点打到将近中午了,打退了敌人三次较大规模的进攻。由于敌人不知我们的底细,怕硬攻占不了什么便宜,只得扫兴的回房山和周口店去了。我全连指战员英勇顽强的战斗粉碎了敌人进攻。当战士们凯歌而归的时候,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上级的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