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先锋户外营三晋长城千里行第二站:巍巍巨龙 保平堡----桦门堡----李二口2016.3. - 山西 - 8264户外手机版
本帖最后由 时光幸福 于 2016-3-8 09:06 编辑
李二口长城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是明长城的一部分。是明嘉靖年间修筑的,这段长城东面是李二口村,这些果园杏园也都是李二口村的。这条沟叫黑石崖沟,沟内有溪水出流,平常流量每秒约2公升。历史上,天镇所辖地域一直是汉民族与北方蒙古游牧民族相融相争的地方。长城,作为一项军事防御工程,为边防安定,开发屯田,保护通讯、商旅起到了巨大作用,在我们天镇北川还有汉长城、北魏长城遗址,规模较小,墙体不存,仅留残迹和基础。现存比较完整的是这些明代的外长城。我县境内明长城修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全长68.5公里,现存完整墙体的有33.5公里。墙体多为土筑,山岭地段土石并筑,多依山势而定,一般高6到10米,宽5至8米。面前这条长城是西自阳高县十九墩村进入我县的,它依山脚东来,经过水磨口、六墩、榆林口、化皮庙、白羊口、石圐圙、薛三墩,到我们参观的这一段转北,攀二郎山,压桦岭,从红土沟(桦门堡)下杏园窑、保平堡、西马市,跨西洋河,接新平尔;然后一分为二,一支缘山梁北去,经木瓜墩折而向东,走双山脊,越三角沟出县境;另一支沿双山脚东去,经二十墩、十六墩、八墩至平远头,接镇口台出境。
自明嘉靖二十五年修筑长城前后,还相继扩建、增修许多堡寨烽墩,逐步形成和长城相匹配的城堡、烽、台相联的防御体系。这个体系长69公里。城墙每隔百米左右置一敌台,台高15米左右。沿长城分布有敌台134座,约500米置一座墩,另外还有大边墩、二边墩、腹里接火墩,每墩专设墩兵三五人,拔沙田四五十亩,耕种养赡,专司瞭望,平安或闻警,依规定燃放烟火相报,并放炮。凡边口要隘,亦筑墙砌垣,派兵防守,从县境西到东,依次有水磨口、榆林口、白羊口、李二口、张仲口、瓦窑口,那时还有砖磨口、董窑口等,这些口既是出入长城的通道,又是防御要地。
长城依山势起伏,因山脉蜿蜒。经历近500年的风雨剥蚀和无数次的战火硝烟,已经残破斑驳,但是也有比较完好的部分。这张仲口到李二口再往山上爬的这一段,是现存较完整的土筑长城,宽5至8米,高10米左右,城墙上还有垛口根基遗迹。这一段长城爬山而上,运土艰难,但修筑成功了,而且这样的坚实壮观,可以说是守兵将士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一个精神写照!
沿着山脚,到李二口村一段土城墙,由西向东延伸直到瓦窑口村,原来长5公里,据传说是一位将官进家里喝了一碗水的功夫,士兵们就误修出了这么长一段长城。实际是嘉靖年间,明长城往那里修的一个决策问题的反映。起初,主张放弃山后新平至西洋河等地面,从李二口、瓦窑口直修到永嘉堡。后来认为不妥,重新划定长城走向,将山后的也纳入长城之内,才往山上修到新平堡、新平尔直到宣化府桃沟。所以才出现误修一段的事实。
桦门堡的精彩,来自它悠久的历史。附近咫尺之遥的新平堡早在战国时候就为赵国延陵邑,秦朝又置延陵县,两千多年后,明王朝又在此修筑了一座戍边城堡。桦门堡是修在了海 拔1736米的山 顶上的,如今已经没了人的踪迹。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此堡为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设,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增修,周不及一里,有砖券城门,宽9米,高约6米。在此驻有操守,带领着兵士297名,分守长城9里,边墩18座,火路墩3座。如今这里也是天镇与内蒙的行政界限,过了山,就出了山西省了。
按照我的实地勘察,明大同镇72城堡绝大部分都在上世纪中后期
桦门堡被拆掉了包砖挪做它用、荒废了城墙,而桦门堡是唯一的一个“零件齐全”的例外,门与墙齐全,包
桦门堡砖都在,基础石都在。尽管四百多年的风雨使城墙部分坍塌,甚至部分大面积包砖整体坍塌,但是好歹都还在原地待着,成堆的整砖中长满了杂草,但是并没有人去搬动它们。
2016年3月5日我们一行27人来到了李二口长城脚下李二口村的停车场,下车整装,合影。由于这段路线有强度,为了节省时间,所以采取了倒穿到保平堡的方案。
明朝为修长城防边也是拼了,但却似乎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清朝不重视长城修建,在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上却成绩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