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诸烈士祠记碑与吴樾——卒子走遍安庆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安徽诸烈士祠记碑与吴樾——卒子走遍安庆

安徽诸烈士祠记碑与吴樾

——“筹备立宪”百年记

第108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某地一角,矗立着一块高约三米的青石大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块安徽诸烈士祠记碑。以上言词均来源于网络观点,不代表《卒子走遍安庆》以及过河卒子本人。

     纵观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每隔几百年,都会出现经济大萧条,而后再通过起义和革命实现改朝换代。清朝也不例外,在历经康乾盛世之后,内忧外患接踵而来。这样形势下,清政府逐渐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901年,清政府终于宣布实行“新政”。之后又推出“预备立宪”。试图通过法律的变革和“宪政”的允诺最终实现“皇位永固”。事实证明,这些举措并没有挽救清王朝的没落与灭亡之路。在安庆市某处的这块碑记就记载着为民主共和而牺牲的安徽烈士事迹。

     清朝政府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亦称"筹备立宪"。预备立宪的工作也相当艰巨,非一朝一夕,清末的“预备立宪”,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其核心是官制改革;二是设立议会;三是实行地方自治。清朝政府遂于1905年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次年,五大臣先后回国,上书指出立宪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建议进行“立宪”。清朝统治者看中的正是“预备”两字。慈禧太后于1906年9月1日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各地纷纷建立立宪团体,海外的立宪派也积极响应。1909年3月下诏重申预备立宪,命各省当年内成立咨议局。  

     1905年10月(光绪三十一年九月),清政府派载泽、端方、戴鸿慈、李盛铎、尚其亨五大臣出洋考查宪政。同年11月,又命政务处王大臣等筹定立宪大纲,设立"考察宪政馆"。1906年8月,出洋考察的五大臣经由欧、美各国及日本考查后归国,拟出立宪方案。爱新觉罗·载泽,晚清宗室大臣,立宪派的重要人物,满洲正黄旗人。光绪三年(1877年)袭封辅国公,光绪二十年(1894年)晋镇国公。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十六日,清廷特派载泽和其他四位大臣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为出国考察政治,是为“五大臣出洋”。载泽出洋时尚未满30岁,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们重点考察了美国德国、俄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特别是日本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政体。载泽出洋考察结束回国后,向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上了《奏请宣布立宪密折》,将日本的宪政体制摆在列国之首,奏请仿日德例,改行君主立宪政体。载泽还著有颇具史料价值的《考察政治日记》。清亡后加入宗社党,成为复辟派的重要人物,1929年忧郁而终。

     绍英(1861—1925),字越千,满州镶黄旗人,马佳氏。绍英之祖寅,历任盛京礼部侍郎、盛京将军,成都、绥远城将军,左都御史兼都统,工部尚书等职。父亲曾是官兵部侍郎、山海关副都统。绍英于宣统间任度支部侍郎,辛亥革命后,为溥仪宫中的内务府大臣。托忒克·端方(1861年—1911年),字午桥,号陶斋,清末大臣,金石学家。满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

     戴鸿慈(1853—1910年),字光孺,号少怀,晚号毅庵,广东南海大同绿涌村人。清末出国考察五大臣之一,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司法部长。欧美考察后,使戴大开眼界,认为中国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归国后,奏请立宪。改刑部为法部,戴首任尚书。他还提倡中国要富强,必须“固边疆”、“振兴实业”及开矿、兴学、修铁路等,是清末具有一定的开放思想和政治眼光的重臣。徐世昌(1855—1939年),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东海、涛斋,晚号水竹村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直隶(今河北天津人。徐世昌早年中举人,后中进士。自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就为袁世凯的谋士,并为盟友,互为同道;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曾任军机大臣。

     清朝政府于1908年8月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条,其中关于“君上大权”的14条,规定皇帝有权颁行法律、黜陟百司、设官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11月,溥仪继位。1909年3月下诏重申预备立宪,命各省当年内成立谘议局。12月,十六省谘议局代表组成国会请愿同志会,在1910年又三次请愿要求速开国会。10月,资政院在北京成立,亦要求1911年召开国会。清政府不得已将预备立宪期九年改为五年,定于1913年召开国会,1911年先成立内阁。1911年5月,清朝政府裁撤军机处等机构,公布所订内阁官制,组成新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在十三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四名,蒙古旗人一名,满族八名,其中皇族又占五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至此,清政府借预备立宪欺骗国人。

    按照“预备立宪”的进程,第一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筹办咨议局(各省督抚办),颁布城镇地方自治章程,编辑国民必读课本;第二年(宣统元年),举行咨议局选举,各省一律开办咨议局,颁布资政院章程,筹备城镇地方自治,颁布国民必读课本;第三年,召集资政院议员,举行开院以及推广厅州县简易识字学塾;第四年,创设乡镇简易识字学塾;第五年,推广乡镇简易识字学塾;第六年,城镇乡地方自治一律成立;第七年,民众识字义者须达到百分之一;第八年,民众识字义者须达到五十分之一;第九年,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颁布上下议院议员选举法,举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民众识字义者须达到二十分之一。这一进程设计的核心理念,所以必须有一个开启民智、训练民众参政议政能力的过程。进程设计当中,“国民必读课本”是为了启发民众的民主、民权意识;推广简易识字学塾,是为了改变绝大多数民众无法参与民主议政的劣境;“咨议院”,则是一个供民众练习民主议政的场所,“即议院之先声”。

     清朝政府“预备立宪”既同立宪派的立宪运动密切相关,又包含压抑革命派的用意。在立宪问题上,立宪派与革命派存在着尖锐的对立。从1903年起,立宪派就积极宣传君主立宪,要求迅速加以实行;革命派则坚决反对,并进一步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当清政府颁布“预备立宪”的时候,立宪派与革命派立即围绕“预备立宪”展开了大论战。立宪派不但盛赞“五大臣”出洋考查宪政,还把“君主立宪”看作是救民于大旱之及时雨。革命派则著文立说揭露“君主立宪”的欺骗性。

     “预备立宪”是西方“宪制制度”在中国的最初试验。虽然慈禧太后推行的“洋务运动”,引进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但是并没有引进西方的先进制度,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成功,恰恰在于他不仅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也引进了西方的先进制度,这就使得与中国相同的日本走到了中国的前面,中国的“预备立宪”本来也是一场的准备学习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运动,但因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又陷入到了一场“农民造反”的混乱之中,使中国刚刚开始的“预备立宪”宣告失败,为此整整百年记。

    吴樾(1878-1905),字孟侠,又字梦霞。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县人。光复会会员。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就学保定高等师范绍英、载泽、端方、戴鸿慈、徐世昌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他深恨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9月24日在北京车站谋炸出洋五大臣,事败,壮烈牺牲。1912年其弟吴楚将其移葬于此。国父孙中山新撰祭文,有“爱有吴君,奋力一掷”之句。

    清朝各种势力的合流,造成当年立宪呼声甚嚣尘上,革命党人处境相当困难。吴樾对此深表忧愤。他说宁愿吾国民为懵懵不醒之国民,也不愿吾国民为半梦半醒之奴隶。因为懵懵不醒之人一旦猛醒皆会复九世之仇,光复汉室。而半梦半醒之奴隶,名义上为立宪保国,实际上不过是满清鹰犬,立宪派以马志尼、加富尔自居,实际上比吴三桂、洪承畴而不若。保的是满清不是汉族。因此他提出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的计划。在革命党暗杀名单上排名靠前的有下列几人:奴汉族者那拉氏,亡汉族者铁良,封疆大隶袁世凯,张之洞,岑春煊。

     吴樾在保定创上下两江公学,办直隶白话报宣传革命。吴樾临行前曾与与赵声(伯先)、陈干生(独秀)密计于芜湖科学图书社小楼上。吴樾草拟了万言《意见书》,誊清后交张啸岑一份,郑重嘱咐张,他若离开人世,“万一无法发表,便交湖南杨笃生先生,或者安庆陈仲甫先生”。吴越为撕破满清政府假立宪的骗局,而“宁牺牲一己之肉体”,并说:“予愿死后,化一我为千万我,前者仆而后者继,不杀不休,不尽不止,则予之死为有济也。”遂决定改变计划行刺五大臣,决定在火车站动手。吴先与秋瑾至前门火车站踩点,后秋瑾先回南方筹备,吴樾写好了一纸遗嘱交给她,说:“不成功,便成仁。不达目的,誓不生还。”吴在安徽会馆等待时机,在此期间,吴樾写下了《暗杀时代》等十三篇文章,篇篇有血,字字有泪。特别是其中写给未婚妻的与妻书里,吴樾驰书未婚妻子,抛开个人私情,从容论述生死大义。

     1905年9月24日,辅国公载泽、兵部侍郎徐世昌、户部侍郎戴鸿慈、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五大臣正式出洋考察。在此前一天,吴樾由随同五大臣一同出国考察卧底的杨笃生那里得知了详细的出行计划,与同志张榕在安徽会馆设宴招待各方友人,席间慷慨悲歌,举止豪放,有人不解其义,问之,云不日将有所图,人皆赞之。庶日怀揣杨笃生事先制好的炸弹离开会馆,留置一信于枕下,详书其此次行动的缘由,并说与会馆众人无关。以便万一事泄,不托累旁人。五大臣原定十点出发,铁路局预备的专车一共五节,前面两节供随员乘坐,第三节是五大臣的花车,第四节仆役所乘,最后一节装行李。一大早就在前门车站,八点刚过,送行的人陆续到达。首先到的是徐世昌,接着是绍英、端方、戴鸿慈,最后到的是载泽。吴樾穿的是学堂的操衣,被拦不得入内。他急购一套清隶仆役的衣服,蓝布薄棉袍,皂靴,无花陵的红缨帽。

      混入仆役之中进入车站上了第四列车,张榕在他的身后,因送站的人多,被隔在了远处。在试图由第四列车箱进入中间花车五大臣包厢的时候,被卫兵拦住,因他口音不是北方话,引起了卫士的怀疑,正纠缠间,又上来几个兵卒。吴樾见此就冲进花车,借火车开动之际引爆身上的炸药与五大臣同归于尽。电光闪过,倒退车头接上了车厢,力量猛了些,五节车一齐大震,砰然巨响,车厢顶上开了花,硝烟之中飞起来碎木片、鲜血、断手、断足,哗啦哗啦地落在车厢顶上,好一会才停。共毙伤数十人,内有端方亲属、徐世昌、戴鸿慈因有仆人王是春在前颈受轻伤,顶带花翎皆被削去。绍英受伤较重,载泽用一只受伤的血手,摸着自己的脖子问:“我的脑袋呢?”烈士吴樾当场殉节。张榕因离得较远,加之杨笃生掩护,趁着混乱脱险。

     事后,京师全城戒严,慈僖一面下令追查,一面传旨为防止有人携炸弹等物潜入颐和园,故将围墙在原有高度上又增加三尺有余。园内设电话;增派驻军昼夜巡逻。在北宫门两侧围墙上看到的痕迹,就是那次增高留下来的。查办方面由肃亲王善耆和赵秉钧负责,他们从吴樾烈士尸骸上找不出线索,就用玻璃棺用药水保存,找人认领,想从中发现线索,摄成照片,印了数百份,分发给所有的便衣侦探,到客栈、会馆、庙宇,以及任何可以作为旅客逗留之处去查、去问。问来问去,终于问出结果来革命党人吴樾了。在桐城会馆有个小女孩,认出他就是在会馆住过的桐城世家子吴樾。桐城会馆的执事吴士禄被捕召出张榕。因事前吴樾留有遗书,因此会馆中大部同乡都已避去,并未牵连他人。探访局的总办,名叫杨以德,原来是天津老龙头火车站的司事,职掌剪票。养成一样特长,识人之面,过目不忘,数日后趁张榕熟睡,合数人之力,才把他拿获。在狱中张榕除坦承与吴樾认识之外,一字不招,乃被判入狱。

     烈士成仁后,被满清抛尸荒野,幸有志士金某保全尸骸,中华民国成立后,吴樾之弟询其遗体以公葬,蔡元培主祭。安徽有义士修吴樾路于安庆中心,以兹纪念。就是我们每天熟悉不能再熟悉的吴越街。吴之未婚妻得悉夫君殉国,慷慨自刎以殉。另按清制,犯人的名字中要加一偏旁部首,以示污辱。吴樾名字中的"樾"之"木"即为此故而加,然今日,"樾"字反而体现其精神之光荣,故而文中皆用"樾"字。吴樾刺五大臣的事迹迅速传遍天下,同盟会的《天讨号》增刊把他的遗著全部发表,追认他为盟友。今天,我们在安庆城市的一角看到卒子介绍的安徽诸烈士祠记碑,就记载了包括吴樾在内在烈士向血与泪书写的壮举。要想了解更多安庆故事,请关注《卒子走遍安庆》。

(本篇完)

2016-11-03


欣赏好友精彩分享!

欣赏好友精彩分享!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