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峰,峰高势伟,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峰顶空气稀薄,空气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
珠峰地区及其附近高峰的气候复杂多变,即使在一天之内,也往往变化莫测, 更不用说在一年四季之内的翻云覆雨。大体来说,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为雨季, 强烈的东南季风造成暴雨频繁,云雾弥漫,冰雪肆虐无常的恶劣气候。11月中旬至翌年2月中旬,因受强劲的西北寒流控制,最低气温可达-50℃,平均气温在-30℃左右。最大风速可达90米/秒。每年3月初至5月末,这里是风季过度至雨季的春季,而9月初至10月末是雨季过度至风季的秋季。在此期间,有可能出现较好的天气,是登山的最佳季节。由于气候极度寒冷,又被称为世界第三极,据珠峰脚下的定日气象站的无线电探空资料表明,在海拔7500米的高度上最冷在2月,其平均气温为-27.1℃,最热是8月,平均气温-10.4℃,年平均气温为-19.6℃。

攀登路线
早在19世纪初叶,珠峰就成为世界登山家和科学家所向往的地方。然而直到 1953年,才由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丹增创下首登成功的纪录。截止2007年,珠峰共有16条登顶线路,常用的是南北两侧各一条传统线路。

16条线路依次是:
⑴、东南山脊线路(南侧传统线路):1952年由瑞士登山队确定线路,可惜功亏一篑,未能完成。1953年5月29日,由英国队的新西兰人希拉里和夏尔巴人丹增诺盖沿此线首登成功。
⑵、东北山脊线路(北侧传统线路):在二十年代英国队到达8600米的基础上,由中国队的王富洲、贡布(藏族)、屈银华三人于1960年5月25日成功登顶。
⑶、西山脊转北壁线路:由美国队开创,并于1963年5月22日登顶。
⑷、西南壁线路:由英国鲍宁顿队首创,于1975年9月24日登顶。
⑸、西北山脊线路:由前南斯拉夫队发现,于1979年5月13日登顶。
⑹、北壁霍尔拜因岩沟线路:由日本队首创,于1980年5月10日登顶。
⑺、南面柱状山脊线路:由波兰队开辟,于1980年5月19日登顶。
⑻、东北山脊转北壁诺顿岩沟线路:意大利人梅斯纳尔独身一人首创,于1980年8月20日无氧登顶。
⑼、西南柱转大中央沟转西南壁脊线路:由前苏联队开创,11位前苏联攀登者于1982年5月4日登顶。
⑽、东壁转康雄壁线路:由美国旧金山湾区队首创,于1983年10月8日登顶。
⑾、北壁转诺顿岩沟线路:由澳大利亚队开创,于1984年10月3日无氧登顶。
⑿、西肩部转霍尔拜因岩沟线路:由加拿大女登山家莎朗•伍德首创,于1986年5月20日登顶。她是北美洲首位登顶珠峰的女性。
⒀、东壁-南坳-东南山脊线路:由美国•新西兰国际探险队开创,于1988年5月12日登顶。
⒁、东北山脊全程线路:由日本开创,于1995年5月11日登顶。
⒂、北-北东线路:澳大利亚人曾攀登,由俄罗斯队完成,于1996年5月20日登顶。
⒃、北壁中央直上线路:2004年5月30日上午10点,“2004俄罗斯珠峰北壁中央登山队”的三名攀登者P. Shabaline、Iljas Tukhvatullin和Andrew Mariev开创并登顶;次日,同队的第二组三人亦由此登顶。
